浅谈高中数学课前一题的实施意义与策略

2017-05-10 20:12姚鑫
关键词:一题数学课堂教学

姚鑫

【摘要】探课前一题,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提前准备,正课前3-5分钟在黑板上给同学们讲解。片刻之间就会营造出一种浓郁的学习气氛,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并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为师生学习新的内容奠定了知识和情感基础。又能让自己能力得到展示。

【关键词】课前3--5分钟;积极性;教学效率;课堂教学;课前一题;自我展示

【题课项目】 本文为2016年度河南省农村学校应用性教育科研课题《高中数学课堂课前一题的开发和应用研究》(16-HJYY-623 )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3-0099-02

所謂“课前一题”是指在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前先由学生自主开展的活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提前准备,正课前3-5分钟在黑板上给同学们讲解。片刻之间就会营造出一种浓郁的学习气氛,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并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为师生学习新的内容奠定了知识和情感基础。又能让自己能力得到展示。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变化,要实现数学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师是关键。《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包括思维的参与和行为的参与。既要有教师的讲授和指导,也有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差异,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在数学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积极探索的态度,勤奋好学、勇于克服困难和不断进取的学风。”“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方法,从而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我们认为,要真正地落实《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除了应正确地解读之外,还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改进教学方式,需要增加数学活动方式,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数学的知识与技能,思想方跟进更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与“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相互辩证和补充的;学生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引导,离不开教师所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引领。这一切应落实于课堂教学之中,特别是落实在课堂教学中的数学活动之中。教师所组织的数学活动是否有效,是否高效,关键看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能否积极的参与其中。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学生为丰富多彩的智力兴趣和需要的氛围所包围时,当他与周围的交往充满活跃的求知意图和创造性探索时,当他对待知识不是采取消极的,而是采取积极的态度时,他才获得智力培育。”

在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我校走在了课改的前列,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全面推行“3+1”教学模式,所谓“3”是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1”是指教师点拨。该模式的课题已获得国家课题研究一等奖,得到了教育专家的一致认可和好评。在这种背景下,我校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推行“课前一题”的课堂模式,对“3+1”教学模式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和补充。所谓“课前一题”是指在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前先由学生自主开展的活动,根据班级的情况采取的具体模式可以为:学生供题,他人讲解,教师点拨;学生供题,教师讲解,学生点拨;学生供题(人人),小组交换,课后互评等等。“一题”的主题,可以是一道数学题、一个学习心得、解题技巧等。这种课堂模式在较短的时间里可以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思维进入兴奋的状态,迅速进入学习轨道,且预演了“3+1”课堂模式,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学生讲解,教师点评。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锻炼。互助合作的精神得到了培养,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具体实施课前一题的过程中,根据我校学生的实践过程,遇到了一些问题,给老师造成一些困扰,具体表现在:部分学生对课前一题的认识不到位,不听或不认真听讲,参与不积极;学生不动脑思考,流于形式;课前一题的选题范围、难易、形式学生难以把握。针对上述情况,我积极调研,问卷调查,沟通教师,联系学生,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让学生认识到课前一题的重要性

跟学生做好沟通交流,充分让学生认识到课前一题的重要性,学生经过十分钟的课间休息,思维兴趣还停留在和学习无关的杂事上,若直接上课,前几分钟学生很难直接进入学习状态,甚至会影响整节课的学习效果。进行课前一题,供题讲题的同学要提前准备,大量翻阅资料,仔细筛选精题,认真研究解题方法,组织语言,学会交流,对自己综合能力是一个提高;其他的学生提前进入教室,读题演题,积极动脑,交流发言,认真聆听,随时发表自己见解,对自己不仅知识的提高,能力也在锻炼,两全其美。只有认识到课前一题的重要性,才会端正态度,积极参与,达到较好效果。

二、如何让课前一题真正发挥作用,而非流于形式

课前一题要想真正发挥作用,必须从三方面进行要求。(一),讲题人培训:首先,题目的选择要符合学情,不能过难或过易.过难,绝大部分学生听不懂,学生会失去听讲兴趣,过易,学生一眼能看出答案,失去锻炼价值。其次,题目的来源,最好是最近学习内容或相关内容,相当于滚动复习,可以是学习资料上找的新题,也可以是学习过的旧题。题目不偏不怪,突出重难点、易错点、常考点。最后,讲题人把题备透,讲解时仪态大方,声音洪亮,讲解详略得当,全程和学生有交流。(二),听课同学培训: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只对一个耳朵听,不动脑、不动手。必须端正态度,提前看题思考,积极发言交流,较好的题目做好课堂笔记。课后抽查学生笔记,从而督促认真对待课前一题。(三),教师点拨:在学生发言完毕后,教师要能高屋建瓴,对题目、讲解人进行积极点评,实时鼓励,点出不足与改进方向,对题目提出总结性发言。这就需要教师有较扎实的专业素养,较宽的知识面和阅题量。教师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明确考试方向,明确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如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教师要深入研习高考真题及模拟题,从而把握命题特点和规律,做到教师下题海学生驾轻舟。对教师更深层次的要求是教师自己命题,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命题人的想法。教师做到这些才能使点拨到位、使点拨精彩。

三、针对不同的学生,何种形式的课前热身更适合学生的发展需要

班级学生存在智力、能力、基础差异,那么采取何种形式进行课前一题才能让学生全员参与,全员受益?笔者认为,课前一题,其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可以是一个题目,一个数学文化,一个解题感悟,一套学习方法,一个励志演讲,一种数学游戏......目的是让所有人参与其中,积极参与,(转116)高效收获。课前一题,形式也多种多样,学生供题,他人讲解,教师点拨;学生供题,教师讲解,学生点拨;学生供题(人人),小组交换,课后互评等等。长时间的课前一题,学生会引起乏味,针对这种情况,我效仿语文学科的“课前五分钟演讲”,在数学课前实行三分钟演讲,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起始阶段,我给学生限定范围,让学生把数学名人故事、趣味数学题、数学家轶事等作为讲话的内容,可从网上下载,也可以从报纸杂志上裁剪,且在讲完故事后谈点自己的感想。经过一段时间的演讲,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越来越浓,在此基础上,我又趁热打铁让学生从身边的数学现象说起,让学生明确了生活中处处是数学,处处需要数学的理念。后来在栏目的选择上我充分听取了学生的意见,把范围扩展到可以讲解“上节课知识总结”“自编同步练习题” “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小难题”等可以让学生动手动脑,发展创造思维,增强数学应用的小栏目。与过去的教师布置作业不同,学生在准备这“课前三分钟”的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浓厚的兴趣。不仅数学学习氛围空前高涨,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也大大增强了。为了进一步调动全班同学都积极参与进来,上课时我采用抽签的方式来确定哪一位同学演讲,每隔一段时间还要进行評比。这样一来,每个同学课前都能积极准备。一段时间下来,每个学生都拥有了一本“数学知识趣味本”和“课前一题收获本”,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数学”在他们的眼中也不再是枯燥乏味且繁琐的代名词,而成了他们探索知识,展示才华的一个广阔的舞台。

高中数学教学活动的关键是启发学生学会数学思考,引导学生会学数学、会用数学。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深入挖掘数学的育人价值,增强数学教学的育人功能。树立以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意识与教学意识,将核心素养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落实“四基”,培养“四能”,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课前一题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学数学、用数学。

经过几个学期的探索、磨合、改进,“课前一题”在我们学校各个班级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学生高效利用课前几分钟,收获知识,收获信心,收获友谊,锻炼能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不但没有因为课前几分钟耽误学习进度,影响学习效果,反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的专注度、思维量。学生的数学成绩都有了一定的提高。特别是尖子生的培养,效果更加明显:高一高二的县市统考,市前一百名我校占20多人,近两年高考,我校录取清华北大16人,十大名校更是如雨后春笋,大面开花!

总之课前一题是数学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成功的课前一题活动可以为一节课奠定良好的基础,也为学生学习数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充分利用这段课前的准备活动时间,让整堂课的效率达到最高。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在课前一题上也会遇到新的问题,我会继续研究课前一题的实施策略,让课前一题在高中数学课堂上起到更大的作用!

猜你喜欢
一题数学课堂教学
一题多解
一题多解在于活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