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与地理课堂

2017-05-10 01:18姚中华
关键词:课堂改革建议核心素养

【摘要】理核心素养的确立,必然带动地理教学的改革,核心素养如何在地理课堂中“落地生根”?作者根据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和教学实践经验,提出几个方面的建议和看法。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堂改革;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3-0112-01

新修订的地理课标即将颁布,地理核心素养越来越多地被广大地理教育者所关注。核心素养是地理学科独特的核心价值,包括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如何在地理课堂中“落地生根”?作者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和看法。

一 、注重渗透人地观念,唤醒学生的灵魂

人地观念是指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理解和判断,是地理学与地理教育的核心观点。具体反映在看待“地对人的影响”“人对地的影响”“人与地如何协调”等问题时所持的见解和观点。高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在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培养学生关注全球,关注社会的大局意识尤为重要。地理的学科特点和高中地理课程正是重要的载体。必修一(自然地理)主要关注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强调自然环境的客观性及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性;必修二(人文地理)以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主旨,强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说明人类在利用、改造自然中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必修三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线,精选国内外成功案例,反思存在的人地关系问题,提出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可能的、生态的、经济的、社会的措施。课程内容充分体现了人地观念,展示了地理学的核心思想和独特视角。人地观念的培养是地理教育的引擎与动力,地理课堂正是地理教育的主阵地,地理教师要注重地理课堂中人地观念的渗透和贯穿,如通过展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带来的贫困”、“迁移农业对雨林的破坏”、“泥石流的危害”等图片,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唤醒灵魂深处的环境意识,迸发出较强的环境敏感度和社会洞察力,正确判断和认识这些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并自觉转化为实际行动。比如:针对华北地区出现的雾霾现象,组织起来深入工厂街道,宣传使用天然气代替煤炭的好处;深入田间地头监督秸秆燃烧,督促秸秆还田;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等文明生活方式等。学生的情感在教师的引领下,不断产生共鸣而转化为内在的知识和外在的行动,最终走向新的高度。正如教育家雅思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和认识的堆集。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二 、注重挖掘身边的地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多年的一线教学,我充分体会到:学习内容与所熟悉的生活情景越贴近,感性认识越真实,学生自觉接收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思维的灵魂性、独创性就越强。地理课堂要恰当的融入乡土资源,利用其举手可触、举目可及的优势为地理原理的学习提供容易感知的材料,让学生在具体化、生活化的乡土情景中阐释人地关系,感悟可持续发展[1]。地理课堂应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一次县级公开课,授课老师从统计学生家里责任田种植最广泛的粮食作物(冬小麦)入手引出农业的区位因素。学生“七嘴八舌”,谈“地”说“理”,从熟悉的地形、气候、土壤、水源到家里的饮食习惯,从国家的收购价格到周边的大广、京港澳高速公路,还有人提出离郑州的白象、三全凌食品厂近,市场广阔……强烈的自豪感,迫切的学习热情,由衷而生的地理情愫达到了任何一个例子都无法企及的效果。看似平凡的语言恰恰道出了农业区位的“理”。老师又趁机向纵深引领,让同学们再说说卖小麦的收入有多少?(商品率低)近几年销路如何?(出筋率低,农药、化肥含量高,市场竞争不强)听说国家让实行休耕政策(调整耕作方式),也有专家提出“土豆主粮化”(调整种植结构),你有什么看法?我们家乡怎样才能靠土地富起来?(可持续发展)。教师以身边的地理事象为突破口,让学生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分析现象,探究原理,最终认识区域特征和把握区域人地关系,形成因地制宜进行区域开发的观念。正是这份浓浓的“乡情”感染着学生,引发着学生的好奇心,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起点。今天的高中生,明天的祖国建设者,那份家国情怀油然而生。乡土资源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激活了学生思维,丰富了教学内容,引发了师生的情感共鸣。

三、注重模式創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人的认识不是被动接收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建构的。如果地理课堂还局限于理论的说教而忽视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核心素养很难落地生根。据统计,每年超过99%毕业生不再继续学习地理或不再从事与地理相关的行业,那么地理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学习地理到底有什么用?如果地理老师不能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核心素养的培养将再次被搁置[2]。地理学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综合性学科,是人类几千年来认识、利用、改造自然的智慧结晶,地理教育的目的是学以致用,教给学生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而实现这一目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地理课堂从理论走向实践。因此创设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有条件的学习可以建立地理实验室:像地球运动、热力环流、冲积扇的形成等地理现象都可通过模拟实验达到求真求实的效果 ;利用地形沙盘,模拟寻找最佳宿营地、最佳观景点、最佳逃生方向;也可以建立野外考察基地:到森林公园收集树叶,对比针叶林、阔叶林、硬叶林的不同;通过对滴灌、漫灌的实验对比,了解滴灌的节水节肥效果,感受干旱地区发展节水农业的必要性和沙漠变绿洲的可能性;通过对水库的水质水位监测,关注地下水的水位变化及当地饮用水安全问题;鼓励学生参与家乡建设:拨打市长热线积极参与政府的市政规划;为工业区的合理布局献言献策:提出实施雨污分流、缓解城市内涝的措施等。多种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智力和实践能力最有效的手段,地理教学中要多渠道、多角度、多元化地创设课堂模式,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感悟、分析、理解人地关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地理课堂,不再是停留在师生与教科书间符号文字的互动,而是在人地协调观念培养指导下师生间情感的良性互动;是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是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地理知识与地理技能的良性互动[3]。

参考文献:

[1]李慎中 乡土资源与高中地理教学整合的实践探索[J]地理教学 2009 (10):11-13

[2]王恩才 金子兴 “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培养[J] 中地参考 2016(9):15

[3]张胜前 良性互动与核心素养 中地参 2016(7)刊首语

作者简介 :

姚中华(1967-),女,河南滑县人,本科,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学地理教学。

猜你喜欢
课堂改革建议核心素养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培养历史探究能力, 促进课堂自主学习
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