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过程的美感追求

2017-05-10 01:19陈平辉
关键词:和谐美感课堂

陈平辉

【摘要】语文教育追求美感,体现和谐的理念,诗意盎然的课堂境界是一笔美的财富。把点击美的鼠标主动交给学生去操控,让心灵和文本对话;留给学生新建的审美空间,让学生把自己的所感、所想、所得储入系统之中;让学生用心灵去刷新美,学生把文本与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用自己的视角去感悟美;美术音乐等美的艺术能给人们带来强烈的审美效果,适当复制这些艺术的美,粘贴到语文课堂中来,课堂将由此变得更精彩。

【关键词】课堂;美感;和谐;诗意盎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3-0114-02

语文教育追求美感,语文教学过程要讲究美感。师生在动态中形成具有美的特征的组合形式,即和谐的教学过程结构。这种结构是由教和学双边活动的协调统一形成的。教学过程所体现和谐的理念,诗意盎然的课堂境界是一笔美的财富。

一、把点击美的鼠标主动交给学生去操控

审美活动是完全的个体活动,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教师把点击美的鼠标交给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打开并进入感兴趣的区域,调动自己的生活世界、情感世界,个性化地解读出美的内涵。我们来看下面这个教例。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周益民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朗诵着诗句。“杏花雨,就是清明时节杏花开时下的雨。”老师解释道。

“老师,‘杏花雨是不是还可以有更加美好的理解?”一个同学高高地举起了小手。“诗人踏青而来,置身小桥流水。树上小鸟啁啾,天上细雨蒙蒙,空气中弥漫着杏花的香气,似乎连这雨都是香的了。浪漫的诗人当然便称这雨是‘杏花雨的了。”

“我倒觉得。这‘雨不一定是真雨,诗人本来就是富于激情和想象的。漫步江南水乡,春光宜人。诗人放眼望去,前方的一大片杏林已经泛红,那淡淡的颜色,似乎把他的眼睛都染红了。于是他快步走到杏林中。杏花开得那么烂漫,杏花花瓣夹杂着风,如风一般飘落在他的脸上、身上,这不是‘杏花雨吗?”

“仔细一闻,还有一丝幽香哩。”一个学生调皮地说着,鼻子还嗅了嗅。

周老师被感动了,思绪在飞扬……

是的,学生心里装满了生命的绿河,姹紫嫣红的春天。他们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花开的声音,去感受生命的灵动,去体验生活的美。教学应向学生的心灵开放,让学生自由地握起点击美的鼠标,让心灵和文本对话。

二、学生的灵性在自己新建的审美空间里自由地驰骋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发展的,是内在建构的,学习者在认识、解释、理解世界的过程中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在教学中,要留给学生新建的审美空间,让学生把自己的所感、所想、所得储入系统之中。在这个开放的信息系统中,学生的灵性、才智、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教学古诗《江雪》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美,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现诗歌,创造诗歌。主动、独特地构建自己的审美空间。(1)画出诗歌所表达的内容。(2)把诗歌改编成一个小故事。(3)为诗歌配上自己喜欢的音乐。(4)用自己的语言试着也创造一首诗歌,表达诗中所描绘的情境。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特长构建自己的审美空间。他们不断地把自己的审美感受、审美体验输进去,形成一个开放的信息系统。

教学中,还要善于留下空间,让学生主动地去构建。文本本身只是一个不确定的“召唤结构”,充满着无数的“未定点”和“空白”。教师带领学生走向文本的“空白”处,让他们自己去填充、扩展、品味。教师只是把学生带到了文本“空白”处的门口,如何去补白,则交给学生去完成,《荔枝》这一课结尾写道:“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文章嘎然而止,然而作者有千言万的话想对母亲说。作者想说什么?把问题交给学生去思考。学生根据课文的理解,大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言作者之所未言。在补白中,有知识的理解吸收,有心灵的告白与叩问,有主客体的交流与沟通。学生透过文本,思索人生哲理,领悟人间真情,从而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三、让学生用心灵去刷新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美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自然美。自然界蕴涵着无穷的美,课本中为学生展示了一个多姿多彩的大自然,让学生在美的世界里尽情地享受。如甲天下的桂林山水;神奇的“海底世界”;弯弯的月亮、碧空闪烁的星星;如梦如幻的梅雨潭等。(2)社会美。如《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参观刘家峡水电站》,歌颂了我们这个社会的美好,祖国发展欣欣向荣,我们的生活多么美好。也有一些文章是通过旧社会的腐朽、丑恶来映衬新社会的美好。

这些潜在的美只有经过学生心灵的刷新,才显示出真正的美。刷新的过程就是言语内化的过程,学生把文本与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用自己的视角去感悟美。我们来看看闫学老师《伯牙绝弦》教学片段:

师: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把你最想对伯牙说的话写下来。(学生思考,动笔写感受。)

生:伯牙,知音千年难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生:伯牙啊,你要坚强地活下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生:我要送给伯牙一句话,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读了这个故事,我们知道知音难觅,每个人都在苦苦寻觅知音,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世界这么大,并不意味着人人都能觅到知音,但我们要知道幸福在于过程,要在寻觅的过程中见证人生的美好,感受人生的温暖。

教师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静静思考,让学生在充满诗意的“静场”中与贤者、圣人对话,体会心中的那份感动,倾听人性美与内心撞击的声音。语文学习,学生如果没有对文本默讀、标注、静思等隐对话,外在的对话将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失去了内在的依托。语文学习不仅需要唇齿交锋,更需要默默品味,细细思索。学生在心灵深处读书,用心灵体验美。

四、课堂因美的复制与粘贴而变得更精彩

美术音乐等美的艺术能给人们带来强烈的审美效果,适当复制这些艺术的美,粘贴到语文课堂中来,课堂将由此变得更精彩。我们来欣赏名师周益民《只有一个地球》的一个教学片段。

在课的拓展总结阶段,教师深情的诵读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的文章——《田野的哭声》。诵读完,满文军《懂你》(片段)的深情歌声响起:“……一年一年风霜遮盖了笑颜,你寂寞的心有谁还能够体会。是不是春花秋月无情,春来秋去的你爱已无声?把爱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多想靠近你,告诉你我其实一直懂你。多想告诉你,你的寂寞我的心痛在一起。”歌声中出示:

昨天,我们的母亲();今天,我们的母亲( )。而伤害母亲的竟然是(),这才是最让母亲心痛的!

学生举手欲回答。教师说:“其实我们什么都不必说了,面对地球母亲哀伤的眼神,作为他的孩子又该如何应答呢?”在《热爱地球妈妈》的童声合唱中,学生思考、写作。

艺术荡涤着人的心灵,复制艺术之美,粘贴到语文课堂中来,这样的课堂诗意浓浓,在美妙的艺术境界中,孩子们的心灵之灯更亮了,他们在优美的课堂意境中与文本对话、沟通,从而打开了通往智慧之路的大门。

参考文献:

[1]时金芳著《语文教学设计》[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9月版。

猜你喜欢
和谐美感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兼具力度与美感 Bowers & Wilkins 702 S2/707 S2/HTM71 S2/ASW10CM S2
关于书法美感问题的几点思考
大桥下面:我喜欢被遗忘的美感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