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2017-05-10 11:15吴文博
关键词:新形势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

吴文博

【摘要】网络思政教育是新时代的产物,是网络时代的必然要求。在“互联网+”战略指导下,如何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结合,形成“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对其展开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以及感染力和吸引力,是每个思政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互联网+新形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3-0222-01

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各项事业的主要人才资源。大学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大学生在这里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与研究,更是一个人的性格、价值观等塑造的最佳机遇。因此,大学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今后思想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今天,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单一的思想教育方式已捉襟见肘,要想在新时代更好地、卓有成效地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进行创新,探寻更适合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模式,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观念、渠道、阵地、内容和机制等方面进行全面创新。

一、互联网+时代特点与背景

1.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各国联系日益紧密,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都表现出全球化趋势,全球化给了互联网强大的力量来打破地域的壁垒,人们足不出户即可实时知晓世界各地的信息,这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是“大数据时代”。

移动互联网媒体信息传播具有时间无屏障、空间无屏障和资讯无屏障的特点,突破了地域、时间和电脑终端设备的限制,这样原本狭窄、封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变成了全社会、开放性的教育空间,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变得多样化、生活化、普及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源源不断、丰富而鲜活的教育资源,大大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

2.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移动互联网媒体具有强大的交互性,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交流互动提供了条件。在网络上互动交流不会受心理等因素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受教育者可以随时随地平等地进行键对键、点对点的交流和沟通,消除大学生的心理戒备和隔阂。

3.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

通过互联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部分大学生认为之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枯燥乏味的,但通过互联网进行相关的教育,可釆用图像、故事、实例等方式,能够较大地提高了他们接受教育的兴趣,尤其互联网教育的可互动性,更是大大加强大学生们对于思想教育的热爱。

二、新模式探索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中共中央对高校思政工作高度重视

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简称党中央、国务院的16号文件),文件针对新形势、新变化,提出了大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紧迫行和必要性。并号召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新形势下,要多利用新媒体、新手段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力度,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

2.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和攻坚力量。高校辅导员必须认清“网络+”模式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紧迫性,分析实际工作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大力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以期取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成就。

现在校大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飞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是互联网的“原着居民”。当代学生的思想习惯、行为习惯、价值观体系的形成,更跟网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互联网+”模式下,学生交流、聚集的主阵地由现实环境转移到了网络。

三、移动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策略

1.高度重视移动互联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在实际的思想教育工作中,人们往往只注重课堂上教育,认为只有在课堂上才能进行大学生思想教育。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思想教育工作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尤其是在如今网络高度发达的新时代,通多互联网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更是简单有效。互联网教育具有隐蔽性、针对性、感染性、交互性、实例性等特点。往往能收到功半亊倍的效果。辅导导对此要充分重视,积极实践。

2.构建大学生移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三大交流平台

我们将这三大平台分为大平台、中平台、小平台。其中,大平台是指学生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在学校的公共网络进行交流的的平台,具体方式是利用手机、电脑等上网设备在一些官方微博、贴吧、以及一些手机APP上进行互动交流,由此给学生提供一些基本的信息服务;中平台是指利用学校自身的资源,通过校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宣传的平台,运用网络多媒体制作相应的教育宣传片,海报等,以供大学生们在课余时间进行观看,学习。用优质的校园网络资源和卓越的用户体验,吸引学生主动使用校园网络,增强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小平台是指以学院或者班级为单位的小团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此平台范围较小,也便于管理,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相应改动,可实施性强,在平台内部同学们之间可以相互学习,而且可以建立班级微博、公众号,以及各种聊天群等,时刻都可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平台人数较少,所以可以进行逐一教育的工作,针对具体问题可以具体解决。当然还可以建立辅导员与单个学生的互动平台。学生可以将自已不願为人知道的家庭困境、个人的情感纠纷、心理得失告诉辅导员,由辅导员进行针对性的个别开导。

3.积极加强大学生移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建设

要想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有一个强大的互联网教育团队,如果团队的成员对于互联网教育的掌握程度不足的话,就要对其进行相关的技能培训。建立一个强大的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团队要做到以下三点:一、针对那些经验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相关的互联网技术培训,使他们的思想工作才能在网上得以充分发挥;二、建立一个能够熟练使用互联网技术的部門,针对那些思想教育人员编辑的资料进行相关的整理与更新,做到互联网与思想教育的完美对接;三、成立一个特殊的部门,主要工作就是了解当代学生之间流行的网络文化,将这些网络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编辑中去,以提高学生们的兴趣。

4.强化大学生移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管理支撑体系

强化大学生移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管理支撑体系分为以下两点:一是开展媒介教育和移动互联网文化体系建设,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促使大学生树立自律意识和正确的新媒体观念;二是加强移动互联网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发布、监管与化解机制建设,主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变能力,及时发现大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提前防范,合理引导,在校园形成健康的新媒体教育环境。

5.多措并举,表现和提炼当代青年大学生的风采和价值追求

(1)群策群力,实现网络思政宣传教育形式和内容的多样化,探索专业教师参与网络思政的引导机制,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利用技能大赛等形式多方位、多角度展现大学生风采。

(2)集中优势力量,重拳出击,创作一批有影响力的微小说、微动画、微电影、微视频等,并实现微博、微信等“微阵地”的多渠道、多样化发布。

(3)设立专题“舆情观察室”,关注环境、财经、教育、文化等。并形成校园网络舆情报告,呈报院领导。让院领导也能从网络平台建设中受益。

(4)探索大力提高辅导员微博影響力的方法,打造一批辅导员网络大V,扩大辅导员的影响力。在学生中探索、锁定“网络意见领袖”,每一条新消息发布后,首先让“领袖们”转载、评论,以此来提升影响力,扩大思政教育力量的覆盖面。

(5)培育一批“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 推出特色网络文化产品,建设新型沟通载体(虚拟吉祥物,虚拟人物)。通过虚拟吉祥物或者虚拟人物,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宣传更具趣味,更易接受。

6.注重“互联网+”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的总结

在《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颁布的新背景下,高校辅导员研究能力的提高被提到了新的认识高度。“互联网+”模式下,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重视经验的总结与提炼,并注重教育规律的探索与研究和成果转换。争取能多出论文和成果,提升高校辅导员的科研能力。

四、结语

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新形势的到来是必然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教育必须要进行全面改革,这对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来说是一项极大的挑战,同时也是一个机遇。在互联网+时代,只有主动拥抱互联网,实现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结合,才能推动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良性发展和实际成效。

参考文献:

[1]董文波.构建基于手机载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3(6)

[2]曹文泽.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N].光明日报,2013(5)

[3]黄楚新,王丹.“互联网+”意味着什么——对“互联网+”的深层认识[J].新闻与写作,2015(5)

[4]张岩.“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2)

猜你喜欢
新形势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新形势下班集体建设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