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德育课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2017-05-10 11:15徐惠文
关键词:德育课艺术性课堂教学

徐惠文

【摘要】 一堂精彩的德育课需要多种教学艺术的综合运用,如语言艺术、提问艺术、组织教学艺术等等。而语言艺术是基础的,它几乎贯穿在各种教学艺术中。因此,德育课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才能更好地运用其他教学艺术,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德育课;课堂教学;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3-0223-01

著名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曾经说过:“语言是率领人们冲锋陷阵的统帅,是拨动人们心灵琴弦的乐师——语言是争取人们灵魂的战士,一切都取决于你这个教师的语言怎样,有的话语像枯草的影响一样没有力量和感情,有的话语则像永恒的星辰那样光辉灿烂,永不熄灭,为人类指引着道路。”激发学生对德育课的兴趣,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德育课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才能更好地运用其他的教学艺术,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对德育课的学习兴趣,德育课教师应该在教学语言方面下功夫。

一、课堂教学语言要逻辑性强

(1)语言精练,就是指课堂教学语言要言简意赅。要求教师能提纲挈领和简明扼要地表达基本原理、主要观点、重点、难点,对学生已知的或不重要的要少讲或不讲,点到为止;学生不了解的或重要的,要多讲或详讲,并要讲得恰到好处。德育课教师应该重视提炼教学语言,紧扣教材重点、难点进行讲解,要言简意赅,有的放矢。这样就能让学生更充分地思考和练习,更有利于学生发展智力,提高学习效率。

(2)用词准确,主要指课堂教学语言要富有哲理。德育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理论观点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对学生较系统地进行思想道德和德育教育的一门课程。它的基本概念、原理、观点很多,都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科学性,课堂语言绝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更不能为了追求语言的生动形象,忘了科学性、教育性,使课堂语言苍白无力,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因此,教A学语言不能有半点的含糊不清。

(3)语言清晰,主要指课堂教学语言要字正腔圆。课堂教学语言要清晰悦耳,保证让学生听清楚你说了些什么,所以发音必须标准,吐字必须清楚,做到字正腔圆,张口如拨古筝,清新明亮,讲话如幽泉流水,悦耳倾心。条理清晰是指教师讲课观点明确,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符合汉语语法规则。

(4)逻辑性强,就是指课堂教学语言要合乎逻辑。教学时,教师忽略了所讲內容间的有机联系,那么每节课不是概念的罗列,就是观点的组合,当然就显得单调枯燥,呆板无趣。倘若教师能够深入挖掘教材內容间的内在联系,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推理进行教学,就能层层深入,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课堂教学语言要展示情感

语言的节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对知识信息接受的情况,合理地控制语言速度的快慢。语言的速度是指教师在一定时间内吐字的快慢、多少、疏密间隔。在讲一节课的所有內容时,只用一种速度,就会显得很平淡。灵活地掌握语言速度,既能使讲课清晰生动,又符合在有限的时间里传播最大的信息量的要求。总之,不能只顾自己讲,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说话过快,学生没有思考时间;说话过慢,又满足不了学生求知欲望,无论快慢都必须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而定。

教学语言的情感性原则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饱含真情的语言传授知识、教育学生,并使学生的情感受到感染,引起心理上的共鸣,从而达到感知教材,加深對理论知识的理解,起到促进思维、巩固记忆的教学效果。要使自己的语言感人,就应当在语言里倾注激情,只有情深,才能理透,才能感染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课堂教学语言要能展示情感,这样,才易于学生接受。

三、课堂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

生动形象就是用具体形象的事例、情节使枯燥的概念生动化,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语言的趣味性是使教学语言产生魅力的重要元素之一。幽默风趣的语言能缓和紧张气氛,缓解对立情绪,能创造一种使师生双方心理舒畅的教学环境。心理学家认为,情绪是人类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人类社会交往的存在和维持,从心理学家的角度来说,首先是语言交际的存在,同时,情绪的作用也不可低估,语言和情绪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语言的刺激影响着情绪的变化,而情绪又可调节和影响人的认知过程。俄国文学家契柯夫有这样一句名言:“倘使一个人不懂得什么叫幽默,那他就不会有大的出息,纵然具备天然的禀赋,也算不上真正的聪明。”讲话幽默的教师,不但会给学生增添快乐,在谈笑风生中领略知识的真谛,而且也会使自己的语言具有诱人的魅力。因此,学生十分欢迎具有幽默感和感染力的教师。

四、课堂教学语言要音量适中

课堂的音量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音量过大,超过学生的心理承受力,使他们听起来刺耳、不舒服,甚至产生厌烦心理,就会造成听课情绪低落;音量过小,学生听起来吃力,得不到有效的感知,同样会产生厌烦心理,导致学习兴趣下降。一般来说,讲课的音量以使教室里任何一个座位上学生都能听清为准。但在一堂课中不能始终保持一个音量,因为人的听觉系统对于来自外界的单调乏味的单向刺激有一种本能的抑制作用,会导致人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形成不安、厌烦和抵触情绪。要防止这种厌烦情绪的产生,音量就要有高低轻重之分。总之,德育课教师要科学地掌握音量,一切着眼于提高教学效果。

如果没有爱憎分明,哪有义正辞严;没有渊博见闻,哪能谈古论今;没有真才实学,哪会出口成章;没有对社会实际的深刻洞察,哪来的风趣幽默!因此,掌握语言艺术,不是磨练嘴皮,而是增长学问。“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自我修养得来的德、才、学、识四种素质的深厚基础便是这“源头活水”。德育课教师应广泛涉猎各种书籍,掌握广泛而翔实的材料,就能为自己创造一个广阔而深厚的知识背景,有了这样的知识背景,德育课教师在教学艺术上才会拥有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参考文献:

[1]朱惠芳,增强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浅议[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1999、(2)

[2]李学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与德育论文[J].中国资料网,2006

猜你喜欢
德育课艺术性课堂教学
论三维动画特效数字模拟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中职德育课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研究
浅谈英语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论电视新闻的艺术性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握电视编辑的艺术性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中等职业学校如何增强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
信息技术在德育课教学中的功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