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动”感“趣”

2017-05-10 11:18戴晓晗
关键词:音乐形象音乐欣赏

戴晓晗

【摘要】在小学欣赏教学中,肢体律动能借助于舞蹈、律动的艺术形式,让学生对抽象的音乐进行富有自我特色的形象感悟,增强学生对音乐形象的感受。笔者从音乐形象着眼,分析了用肢体动律感知音乐形象的作用,阐述了运用肢体动律感知音乐形象的策略。

【关键词】肢体动律;音乐欣赏;音乐形象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3-0228-01

所谓“肢体动律”是一种肢体有节奏的运动,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运用“肢体动律”,可以加强对音乐的感受性,并进而发展出更敏锐的听力、专注力、对音乐各要素的觉察力、节奏的控制力、相互协调、弹性、对音乐符号的确认与了解、并能够感知音乐中具表达性的特质。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教学向学生传递着音乐艺术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审美、欣赏美的能力,获得情感体验,进而达到理解音乐艺术的内涵。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运用肢体动律来理解音乐语言,能起到难以预料的教学效果。

一、在小学音乐欣赏中运用肢体动律感知音乐形象的作用

(一)运用肢体动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學生的年龄和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动的天性,因此,他们不可能长时间安静地欣赏音乐。如果能辅助以肢体动律,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欣赏法国作曲家圣—桑所作的《天鹅》。学生一听到优美的旋律,都抬起自己稚嫩的胳膊,轻轻伏动,脸上露出陶醉的神情。可持续时间不长,课堂中就开始骚动起来,注意力开始分散。这时教师带领大家创编了多个天鹅高雅姿态的静止造型,在欣赏时随着音乐进行放造型表演,在安逸、幽静略带忧伤的音调中,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到了作品所刻画的天鹅“纯真的情感和高雅的姿态。”

通过律动激发他们对音乐课的兴趣,加深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体验。每个人都有获得成功的需求和愿望,让他们在参与教学过程中亲自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使他们乐于参与、善于参与。

(二)运用肢体动律能增强学生对音乐形象的理解

音乐语言即音乐表现手法,是以特殊的方式、极富情感的音乐形象,为学生提供情感体验的意境。速度、力度、拍子、节奏等是常见的音乐表现手法。如果用解释的方法生硬地灌输给孩子,那显然是不行的。这就应该用肢体动律帮助孩子们理解音乐形象。

如在欣赏管弦乐曲《快乐的小熊猫》时,让学生两人配合,手搭肩作抬水状,伴着乐曲和小熊猫一起欢快地抬水去,随着旋律的渐渐熟悉,活泼可爱,憨态可掬的小熊猫们汇聚一堂……在轻松的律动中引导学生理解小熊猫的音乐形象。

(三)运用肢体动律强化学生对于音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用什么样的肢体动律来表现音乐是没有固定模式的,每个人都可以用不同的肢体动律来表现音乐,这就为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如欣赏《在钟表店》,我先出示大钟、小钟、动物钟等画片,指导学生去观察钟表不同的摆动方式,引导学生用身体去表现钟表的走动,鼓励学生大胆表现。在我的鼓励下学生积极创编动作,有的用头、用眼、用脚、用手等部位来表现钟表的摆动。学生这种积极的参与,只有教师正确树立学生主体地位,给学生一个“心理自由”氛围,一个自发表现的空间,方能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想象力,使他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在小学音乐欣赏中运用肢体动律感知音乐形象的策略

(一)运用肢体动律表现音乐的情感

音乐形象是通过音乐旋律、节奏、情绪、速度、力度等来塑造的,小学生很难深入理解这些抽象的音乐语言,但是它可以在人们的想象和记忆中产生。

如第一册的管弦乐欣赏曲《口哨与小狗》,在听第一遍时,我把雄纠纠、气昂昂,类似进行曲的口哨声刻画成一个神气的少年,另一个恢谐、活泼的旋律暗示成一只可爱的小狗,于是在听第二遍音乐时,小朋友立刻表演起来。小朋友们栩栩如生的表演出音乐形象,使抽象的音乐语言具体化了,对音乐形象的理解也更加鲜明了。

(二)运用肢体动律表现音乐的节奏律动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音乐本身是一种动态的艺术形式。当音乐的声响刺激学生的听觉再作用到他们的心理时,就产生了内心的情感体验。

如《船歌》,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音乐。教师在教学水声节奏练习时,设计了小水花、小浪花和划桨声的动作,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节奏。在主题旋律学习,抓住了船歌的音乐形象,加入划船的动作,并运用了或甩或抖蓝丝巾来感受船歌的6/8拍的节奏特点和摇晃动荡的韵律。

实践证明:在欣赏教学中,让学生随着音乐用肢体动律,能更深动、更准确地理解和表现音乐,感受所联想到的事物,是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最有效的办法。

(三)运用肢体动律表现音乐的舞蹈性

在我国现行的中小学音乐教学中,虽然还没有单独开设舞蹈课程。但教材中已经融入了许多民族、民间舞蹈的内容,拓宽了学生的音乐领域。这对教师来说面临着新的考验。

如爵士乐《小象》的欣赏,相信在教师充满风趣、活泼、诙谐的爵士舞表演中,学生定能感受到曲子所刻画出来的小象那可爱、诙谐的形象。

因此,在音乐欣赏课中,把舞蹈作为丰富学生对音乐作品体验的一种手段和方式,淡化它们专业技能上的要求,寻找和作品有效切入点,使它能恰当的为学生体验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服务。在学生的“激情演绎”中,有效增强了他们的审美兴趣、审美参与与审美体验。

三、结语

肢体动律的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音乐的节奏感和动作的协调性,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大大提高了音乐课的课堂效率,还能使学生们最大限度地投入到音乐中理解音乐、体验音乐、表现音乐。也正是在这种对音乐情感的感知、体验、表现与创造的音乐实践中使学生受到了音乐的启迪、获得了审美能力的提高,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就让我们的课堂因肢体动律而生成,因生成而精彩吧!

参考文献:

[1]《跟我摇摆——多元化音乐背景下的小学课程》陈蓉 著2012.9

[2]《中国传统文化与舞蹈》金秋 著2006.9

[3]《中国民族舞蹈教育现状调查与研究》李廷海 著2007.1

[4]《舞蹈创作法》江口隆哉 著2005.7

猜你喜欢
音乐形象音乐欣赏
简述施光南生平及歌剧《伤逝》
儿童启蒙教育音乐欣赏课的重要性
浅谈大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
陶冶情操,培养审美
提高学生音乐欣赏兴趣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