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地区植被恢复与保护对策分析

2017-05-11 17:12杨琛琛
农家科技 2017年4期
关键词:辽西植被对策

杨琛琛

摘 要:由于历史原因以及现代侧重经济的发展,全国各地均出现植被破坏、过度开垦的现象,而随着近些年极端自然灾害的发生,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生态失衡以及其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而辽西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取了一系列的植被保护措施,本文针对辽西地区现代的植被环境状况进行分析,提出了新的植被恢复与保护策略,旨在提高林草覆盖率,进一步加快辽西地区植被恢复进程,控制水土流失,改善辽西地区生态环境。

关键词:辽西;植被;恢复与保护;对策

辽西地区气候干燥,降水量少而且风力活动强劲,因此生态十分脆弱。加上人们过度开垦耕地,用养失调,滥垦滥挖便使得曾一度青葱的地区环境逐渐退化,最终巧成不毛之地。沙漠化地区止壤日趋贫瘠,生产力极度下降,加剧了水土流失,给人们正常的生活生产都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所以恢复地区植被刻不容缓,本文针对辽西地区的植被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植被保护策略。

一、辽西地区的植被状况

辽西(辽宁西部)的地域范围,主要是指辽河以西的锦州、阜新、朝阳地区和葫芦岛市各县。辽西境内多低山丘陵,河流纵横,滩地开阔。辽西地区古时候森林及草原植被分布广泛,当时由于山林植被较好,其蓄水和保土能力也强,河水丰盈,水利条件良好。但是,在清朝乾隆年间,由于军事建设的需要使得大面积的植被遭到毁灭性破坏,加之后续没有做到及时恢复和保护,造成了对残林和天然次生林的继续破坏。新中国成立后开展了三北防护林工程,这一举动让辽西地区的植被种类和数量逐渐增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生态环境。

但是由于生态系统结构的复杂性和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是极为重要的,它是森林进化和发展的基础,是森林生态系统抗干扰、自我恢复、适应环境变化的基础,也是生态系统稳定和功能优化的基础。而辽西地区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忽略了这一生态法则,仅将植被看成是一种孤立的生命现象,割裂了植被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其后果就是克隆出数以万计的“绿色沙漠”。具体表现为: 重乔木,轻灌、草,层次结构不合理,功能不完善;树种单一,抗虫、抗病能力差,稳定性差;纯林太多,缺乏树种的合理配置,土壤肥力自我维持、调节能力差,地力衰退严重;生物多样性差。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就要研究如何恢复被破坏的天然植被,使人工植被与生态环境重新融合为一体,并获得与天然植被相当的生态功能和生态产出效益。

二、护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干旱缺水

干旱缺水是人力无法改变的局面。无论是生态工程建设还是人工促进自然恢复建设,水源的匿乏对于植被恢复都是极具挑战。在干旱区植被恢复的主要方式就是植椅造林,只是栽植了树木,无法供应后期生长需要的水,即使供应灌慨,其成本高,补给复杂,且由于土壤贫溝,供水不能有效利用,大部分被蒸发或者形成超渗径流,不能充分利用水资源,总体而言也不能推进林草覆盖率的増加。

2.造林单一

由于辽西大多数都种植纯林,如大面积的旱柳林、白杨林。纯林的种植极易造成林木病虫害发生,其次植被恢复当中不仅要把生态恢复作为首要目的,还应该兼顾生态美化的效益。辽西在植被恢复中,选取的树种只考虑了其耐旱易成活的特点,而忽视了树种的绿化、美化档次,因此即使一些地区的植被恢复有了较大的改观,然而整体的景观尚未改变。

3.管护不力

防沙治沙的进程一直在不断地推进,然而整体看来, 治沙效果却不容乐观。由于辽西地区虽然整体呈现干旱少雨的气象条件,土壤特征却不尽相同。防沙治沙方法单一,层次较低,空白较多,风沙对农民群众的影响仍然较大。且在恢复植被过程中,由于重工程措施而轻生态措施,一部分地区仅仅是加大了整地工作的进程,却造成了新的土壤裸露和止层薄的问题,种乔木而轻草本也使得在植被恢复过程中,林内乔木长势较优,而林下几乎无草本植物的痕迹,忽视了生态复合模式在植被恢复中的立体结构优势。

三、辽西地区植被恢复与保护对策

1.增加植被种类

辽西地区在恢复植被过程中,由于受恶劣自然条件的限制,造林树种选择比较单一,水土保持林主要以油松为主,其次有少量的侧柏、沙棘、刺槐、山杏等; 防风固沙林主要是樟子松、杨树等;农田防护林主要是杨树、榆树。同时,多年来为了迫切改善生态环境,植被恢复未考虑适地适树的原则,形成了大面积的“小老树”。同时将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相结合,因地制宜营造乔、灌、草合理配置的防风阻沙林。干旱区的植被恢复主要靠植树种草和营造防护林为主要手段,同时兼以经济林、景观林为辅助。在树种的搭配方面,尽量避免单一树种造林,而应该大为提倡营造混交林,且在这种混交林模式的基础上,在林下搭配草本覆盖地面,从而形成立体结构。旱柳、白杨树作为兼具生态功能和景观效益两种功能的树种,可混交林的模式在灌区等一些水源条件良好的地方种植,林下辅以耐旱的小灌木梓条和小半灌木,以及耐旱的禾本科草本植物,形成由上至下的立体复合结构,充分利用光热能以达到成林,被覆面积增加的目的。

2.改善灌溉条件

辽西干旱区的植被恢复主要来说分为两种途径,一是旱区造林,二是灌区造林。在旱区造林,降水是唯一的水源来源,但是依照现有的气象降雨条件根本无法满足旱区植物生长的需要。因此,应该合理利用旱区的地形条件,并且兴修蓄水池进行降水的储蓄。另外还可在已栽植的林木树坑的位置,多填埋一些沙壤土和砂烁石,并采用薄膜水袋灌满水,在上扎小孔使得水可以缓慢流出,沙壌土和砂碌石的保水保巧作用良好。通过这两个途径来创造出旱区适宜的水源条件,从源头上解决植被恢复当中最主要的问题。而针对于灌区的植被恢復,则主要在于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在有良好水源条件的地区,继续通过引入河水并且逐步扩大喷灌和滴灌范围,并以草灌乔结合的复合模式进行植被恢复作业。

3.加强后期治理

前期的植被恢复很关键,后期的科学管护更是重中之重。因此在对于天保林、已营造的各种林带要做定期的抚育。幼林成长阶段,及时在幼林郁闭前,做好林内的除草松土工作。以避免杂草和幼树争夺土壤水分和养分。还要针对性的根据植株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制定灌概。同时在林内,对于枯立木和鄉死木要进行伐除,并根据季节补栽植株。总体而言,林带密度过大,林带郁闭出现积压,遭受病虫害、风折等自然灾害侵袭的,枯立木较多的林分都要进行适当的抚育。通过补植、封育、更替、抚育等措施进行林分改造。以提高林分的整体质量,发挥其在水土保持方面的生态功能。最后也要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加强森林防火工作,执行林木采伐限额制度,对于有需要征用林地和占用林地用作他用的,必须是在合法的前提下,才可以办理征用手续。对于破坏和滥砍滥伐林木的要加强查处和惩治力度,加强森林病虫鼠害防治工作,把损失降到最低,保护好现有的造林成果。

参考文献:

[1]李裕元,邵明安,陈洪松,等.水蚀风蚀交错带植被恢复对王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生态学报[J],201030(16):4306-4316.

[2]宋娟丽,吴发启,姚军,等.弃耕地植被恢复过捏中±壤酶活性与理化特性演变趋势研究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4(4):103-107.

猜你喜欢
辽西植被对策
主编推介:《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植物考古研究》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追踪盗猎者
第一节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教学设计
杭锦旗植被遥感分析
辽西地区葡萄园作业历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辽西蒙古栎林的群落结构及自然演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