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昭通彝良、鲁甸地震看电视新闻媒体报道的特点

2017-05-12 10:48吕青
中国科技纵横 2017年5期
关键词:彝良鲁甸新闻联播

吕青

摘 要:本文以云南广播电视台《云南新闻联播》栏目的昭通彝良、鲁甸地震报道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电视媒体对两次较大地震的报道。表明,电视媒体高度重视地震报道,将其纳入媒介重要议程。持续关注了在地震中的灾情报道、救援行动,并连续报道灾后重建的消息。

关键词:电视媒体;地震报道;准确呈现灾情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5-0227-01

云南省属于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的一部分,是我国破坏性地震较多、受灾特别频繁、严重的省份之一。2012年9月7日,昭通市彝良县与贵州省毕节地区威宁县交界发生5.7级地震;地震造成18.3万户共计74.4万人受灾,因灾死亡的人数80人。2014年8月3日,在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发生6.5级地震,余震1335次,共造成617人死亡。这是云南省近期发生的两次破坏性较大的地震。地震发生后,《云南新闻联播》栏目在第一时间就派出自己的采访队伍,直击现场,及时报道灾区救援情况,显示了快速反应能力,充分发挥了电视媒体及时、现场、纪实、可信、可视和深入详尽的大信息量等优势,体现了媒体的高度社会责任感。

1 准确呈现灾害实情 满足群众知情权

经历过汶川地震的群众这样描述震后的心情:“最恐慌的是失去与外界的联系,那种刻骨铭心的孤独感、无助感使人记忆犹新。近年来,媒体感觉最大的变化就是不再报喜不报忧,敢于直面新闻事实,不再藏着掖着。因此,昭通这两次大的地震,包括伤亡人数、财产损失等都一一通过官方媒体公布给大家,信息来源主要是民政部门和当地政府。这一做法沟通了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使公众的知情权得以实现。在两次地震中,云南广播电视台通过新闻、新闻直播、电视滚条等多种形式,定时更新这些数据,同时,请来地震、民政、消防、交通、医疗等各方面的专家,请他们分析地震后各个阶段的一些新情况,包括本次地震发生的原因,怎么救援,救援的黄金时间等等,信息全面、客观、真实,在公共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2 地震消息要以正面宣传为主

正面宣传就是要以赞许或讴歌的态度进行报道或者报道的内容是对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道德的认定。同样,所有从党和人民利益出发,为了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促进发展和进步的批评报道和揭露性报道,也属于正面宣传。在两次地震中,云南广播电视台采写的消息大都以正面报道为主。如《新闻特写:专业地震救援队星夜大搜救》、《彝良地震灾区:军民用爱心架起阻不断的生命线》、《爱心接力 云南彝良灾区最小灾区群众》、《昭通震区搜救全面展开》、《震区救援:一场和时间的赛跑》、《云南鲁甸8.3地震:记者探访临时安置点》、《直击巧家县重灾区红石岩村(一)主道中断 伤员靠徒步抬出》等等消息都是。所有的报道都是围绕“团结一心、众志成城”这一个主题进行的,讴歌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军,云南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心连心、手拉手抗震救灾的感人场面,歌颂了解放军、武警、消防战士等日夜兼程、不顾危险解救群众,党员干部舍小家、顾大家,普通群众因灾难而表现出的伟大壮举以及全国各地、社会团体、外国友人奉献爱心等等,体现出了“灾害无情,人间有情”的真情实感。

3 报道形式突出现场 体现生动性、感染力

首先是地震现场及现场声在地震报道中的合理作用:在突发事件中,地震现场和现场声是发挥电视新闻优势的重要手段。它在烘托节目主题、渲染现场气氛、展示人物个性等方面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给人以强烈的现场参与感、感染力和说服力。

2012年9月7日,《云南新闻联播》栏目报道了《彝良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抗震救灾工作全面展开》的新闻。这条新闻就较好地运用了地震的现场和现场同期声。当时,栏目编辑联系了昭通电视台、彝良电视台、武警、消防、公安记者站的记者,上传大量素材,包括超市、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的监控录像。消息里面采用了包括超市里货架和货物倒塌的瞬间,学校学生的紧急疏散的画面等。其中最精彩的画面一般是放在导语之后,长度大约在五秒钟,不配画外音,采用全现场,起到吸引观众眼球的作用。又如《爱心接力 云南彝良灾区最小灾区群众》这一消息。事件发生在震后的第三天,一名刚刚出生仅40天的女婴在这场灾难中,刚好患上了急症。由于地处重灾区,交通中断,根本没有办法送外就医,面对女婴越来越严重的病情,她的父母急坏了。在消息中,基本采用了全现场的报道方式。包括记者的两次出镜,介绍救援的基本情况。武警救援官兵如何突破艰难险阻,转移孩子的整个过程以及救援官兵和医务人员以及女婴家属的现场对话等。整条消息画外音很少,但却显得非常紧凑,更具吸引力。其中,有一条新闻,记者在出镜时,刚刚余震,就从搭建的应急通道上踉跄了一下,形象不是很好。他又重新出了一遍现场,虽然很完美,但后期编辑还是选用了踉跄的那一遍。因为只有这一次,才更能真实地反应我们的救援人员是如何在余震不断、条件艰苦的灾区克服各种困难积极救援的,也充分体现了记者——我在现场,生动进行现场报道,展示现场救援激烈场面的一个很好例证。

4 强化新闻直播

当今广播电视新闻正朝着缩小新闻事件发生和报道时间差的方向发展。直播既生动具体地使新闻报道与新闻事件同步进行,同时反映在荧屏上面,使观众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新闻内容;又让记者在新闻现场直接与观众见面,大大提高报道的真实感和亲切感。近几年来,电视新闻直播涉及的题材领域越来越广,播出的时间越来越长。在两次地震中,《云南新闻联播》栏目成了灾区群众了解灾情和救灾情况的最重要渠道,受到广泛欢迎。地震发生后,云南广播电视台立即推出24小时直播特别节目,并在灾区临时搭建了工作区和直播点。例如2014年的鲁甸地震,发生在下午16点30分,晚上10点,《云南新闻联播》栏目就进行了首次新闻直播,播出新闻几十条次。由于播出时间紧,除了常规新闻外,还有大量的现场记者连线。展现了灾区实时的救援情况。图像不能及时传送的,大量使用了现场照片。还及时到地震局等相关单位进行采访,了解地震相关情况。并着重消防、医疗等部门的救援情况。次日,每天都有5档的大型新闻直播节目持续播出,成为国内外新闻媒体获取震区新闻的主要信息源。报道的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对时间的进展及其影响等均做出全面深入的报道,全天24小时的直播,形成联动整合效应,扩展了报道的广度和深度。节目播出后,社会各界反响强烈,好评如潮。

5 加强对震后的持续关注

现在的报道,对灾后重建不是很重视,报道的深度和持久度都十分欠缺,观众往往只能了解灾区的受灾情况,对后续重建工作了解甚少。我们在地震后,首先关注的是灾区群众伤亡情况和灾区损失情况。紧接着就是救援情况。救援情况我们要了解的有灾区群众的吃住问题,交通、电力、通讯恢复问题,救灾物资帐篷运抵情况等。紧接着就是搭建帐篷、房屋排危、卫生防疫、学生恢复上课、灾区群众心里安抚等情况。这些关注过后,就要将目光转移到灾区的恢复重建工作中。《云南新闻联播》栏目在两次震后,均在重要版面推出了一批有深度、有分量的全景報道,及时报道抗震灾后重建的进展成效,突出做好恢复生产的宣传报道,为广大群众在废墟上重新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鼓劲加油,为广大职工通过生产自救夺回地震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如:鲁甸地震灾区,《云南新闻联播》栏目从2014年一直关注到现在,还将关注到灾区2017年底全面完成恢复重建后。我们关注的有重建项目选址设计、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全面启动恢复重建工作、让灾区群众温暖过冬、恢复重建的各个重要节点以及春节、中秋,灾区群众是如何度过的等。如《云南新闻联播》在其中的“行进中国 精彩故事”专栏中”就特别安排了《鲁甸:震后150天》三集系列报道,均放在每天新闻头条和提要的位置。记者重返灾区,看到那里小部分希望赶在春节前搬进新居的村民已将自家的房屋起到了第二层,大部分统筹自建房也进入了抽签分地的时候。通过采访群众,感受到了那里虽然曾经遭受过重创,但恢复重建已经让群众充满了希望,也让电视机前的观众为此击掌叫好。

猜你喜欢
彝良鲁甸新闻联播
云南彝良:总工会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
“抖”起来了!央视《新闻联播》入驻短视频平台的分析与思考
《浙江新闻联播》 一路坚守 一路蜕变
热血奔跑的十年 浙江新闻联播团队
真心做事 卓然自立
目击
从鲁甸地震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进步
2014年云南鲁甸6.5级地震烈度分布与房屋震害特征
彝良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