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交际中拈连现象的语用解释

2017-05-12 02:12许舒宁
戏剧之家 2017年7期
关键词:预设隐喻

许舒宁

【摘 要】拈连是汉语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格,使用拈连会增加语言表现力,但这种方法大多用于约定俗成的一些例子中。本文试图对其产生的过程和认知的过程进行语用方面的解释。

【关键词】拈连;认知域;隐喻;预设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7-0276-01

拈连作为语言中的一种修辞格为人们所熟知。普遍对拈连的定义是:甲乙两个事物连在一起叙述时,把本来只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拈来用到乙事物上。对这种语言现象的研究多局限于如何使用上,没有解释其中的动因,也没有对其使用范围有所界定。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常会见到一些使用拈连手法的句子,比如:(1)a.*我的心不聋。b.你别看我耳朵聋,我的心并不聋。(2)a.*蜜蜂在酿造生活。b.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3)a.他志不穷。b.他人穷,志不穷。

通过上面的例句我们可以发现,a句不能单独使用。汉语通过约定俗成使“聋”只能与“耳朵”搭配,“酿”不能与“生活”搭配,“穷”只能与“人”搭配。但是上例中b句都可以成立。通过形式语言学的方法似乎很难解释这种现象,本文试图从语用分析的角度来进行解释。

我们暂且把上面b句中的前一分句称为“表达甲”,把后一分句称为“表达乙”。我们发现:A:“表达甲”可以单独成句,而“表达乙”单独使用会出现不合语法或不合语义的情况。“表达乙”必须依存“表达甲”才能出现。B:“表达乙”为话语焦点。我们试图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说话者会说出这样的句子?说话者的交际意图是什么?第二:听话者为什么会理解这样的句子?如何理解的?

二、拈连句的产生理解过程

通过观察我们还可以发现上述例子中都涉及两个“认知域”。我们暂且称“表达甲”所处的为“甲认知域”,把“表达乙”所处的称之为“乙认知域”。在没有约定俗称的情况下,人们不会用“甲认知域”中的概念去隐喻“乙认知域”的概念。

说话者基于对生活的体验和感知,用“甲认知域”中的概念去隐喻“乙认知域”中的概念。比如,(1)a中说话者因为自己耳朵聋,经常听不见别人的谈话,对外界事物的理解和感悟都有影响,所以能够隐喻“心”。把耳朵聋所造成的与外界的隔阂系连到了心与外界的隔阂。这种情况只有说话者等少数人才会产生,不是每个人都能感知到的。

由于正常情况下人们不会把“甲认知域”和“乙认知域”系连起来,而且拈连的词语“X”适用于“表达甲”却不适用于“表达乙”。由于听话者本身也拥有“甲认知域”和“乙认知域”,拿(1)b来说就是“耳聋”和“心傻”。但是听话者本没有将二者建立起隐喻关系。当说话者将“X”既用于“表达甲”,又用于“表达乙”时,听话者根据会话合作原则,认为说话者不会说假话、错话或者没有关系的话。所以听话者试图将两个认知域建立起隐喻的关系。但是我们可以发现,离开了这种会话情况以后,人们还是不能自然地用“耳聋”来隐喻“心傻”。所以这种隐喻关系是临时建立的。而且拈连词就是两个认知域的隐喻标志。

交际意图的结构分为意象和意象的内容,说话者发出这种言语行为的意象是提示,而意象的内容都是“表达甲”对“表达乙”有影响。

当说话者运用了这种拈连方式时,一定经过反推理,认为不是当事人的听话者也能从中找到“表达甲”与“表达乙”的关联性,也就是说,说话者要站在听话者的角度进行推理,如果这种表达有理据,听话者就有能力去理解,那么这种表达就成立,反之不能成立。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有的句子使用拈连的手法就不成立。比如:(4)*你别看我腿瘸,但我心不瘸。(5)*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权利。

例(4)中,如果说话人说了这样的话,那么听话人根据会话合作原则认为说话人不会说了错话,会想尽办法去尝试理解。但“腿瘸”影响不到人对事物的认知和感悟,应该是不会对“心傻”造成影響的,所以这种理解就终止了,而说话者也知道听话者没有办法继续理解下去,所以就不会说这样的话。这就是在交际意图的实现过程中失去了能力条件。例(5)中,说话者用“酿蜜”去隐喻“获取权利”,不能保证每个听话者都认为权利是像蜜一样甜蜜幸福的,而且可能有很大一部分人不能认同,不是在特殊语境下,这句话是不能被听话者理解的,所以说话者也不会这样说。

三、小结

通过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一)全式拈连句之所以不能只说“表达乙”是因为不符合人的正常认知;(二)“表达甲”和“表达乙”存在隐喻的关系;(三)之所以说话者会说出这样的句子,是因为说话者认为“表达甲”对“表达乙”有很重要的影响,希望听话者也能建立起这种联系。

参考文献:

[1]束定芳.论现代隐喻的理解过程及特点[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7(4).

[2]沈家煊.转指与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1).

[3]徐盛桓.说“拈连”[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7(4).

猜你喜欢
预设隐喻
《活的隐喻》
描写·对照·隐喻——阿来《瞻对》艺术谈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新闻采访中语用预设探讨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作为预设触发语的重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