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2017-05-13 22:31古丽扎尔·克热木
魅力中国 2017年4期
关键词:心理素质体育教学小学

古丽扎尔·克热木

摘要:《小学体育的课程标准》提出:在体育教育教学中注重学生身心素质的共同发展。农村小学体育的发展与小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之间具有直接性关系,这是因为小学体育作为一种带有竞赛性质的活动课程,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参与兴趣,使之在自觉参与的过程中锻炼其攻坚克难、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意志力,并在其合作的过程中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培养其勇敢与团结互助精神,在一定程度上纠正独生子女孤僻、自私、不合群的不良心理,为其全面发展夯实基础。本文认为,在当前小学体育教育实践中,从改进现行体育课程教学模式、采取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干预措施等方面着力,为不断提高农村小学体育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作用提供可资借鉴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心理素质

学校具有为社会培养人才和发展人的全面素质的双重职能,维护和增进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健康、稳定的情绪能使人对现实保持积极的态度,有效地从事学习和工作。适量的体育活动能直接地给人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与不安,从而调节人的情绪,提升心理素质。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成熟,有利于情感自我调节的发展。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为郁积的各种不良情绪提供一个发泄口, 尤其可使遭受挫折后产生的冲动得到升华或转移,可以消除轻微的情绪障碍。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呢?

一、正确把握新课程的内涵,构建健康理念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对原有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因此,体育老师要认真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即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激发小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另外,要上好健康理论知识课。体育理论课就要多讲些既含知识,又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内容。比如,科学家爱因斯坦之所以成为大科学家,与重视体育锻炼有很大关系。“早晨起来活动活动腰,一天精神好”。让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使体育和他们无声的韵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二、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人际关系是心理环境中最敏感、最有影响力的因素。在生活中 ,我们会发现人际关系好的总是心情愉快、精神饱满 ,对任何事都充满兴趣;人际关系不好的常常是無精打采、抑郁寡欢、缺乏生活的乐趣。诚然,体育有竞争, 需要人们有竞争意识、能力和品质, 但体育又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社会性活动,需要人们相互交往,相互帮助, 很多竞争又是在内部协调配合的基础上的集体行为。体育活动中的游戏、球类、舞蹈等内容,是培养学生的交往动机、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的有效途径。体育课的特点要求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必须团结同伴、服从裁判、尊重观众, 努力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在交往中的社会公约和团体规范意识,加强自身的义务感和责任感。这些都能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使人际关系得到改善。

三、有意识地进行心理训练,注意身心协调发展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给学生心理施加影响,培养其承受胜利、挫折、失败与逆境的能力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如:有的学生本身体育基础差,对上体育课的信心不足,特别是和其他好的同学相比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差,因此产生自卑感。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这部分学生的个性特点及生理差异,因材施教。对这些学生,教师要鼓励和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不要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要主动热情地接近他们,特别是在学习新动作时要耐心指导,必要时适当降低要求,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使之对学习技术产生信心。

四、树立公平意识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好各种各样的竞赛活动,制定合理的规则,使学生明白竞争是在“公平”基础上进行的。成功与失败、机会与风险对所有的人是均等的。“公平竞争 ”不仅是体育竞赛的宗旨,也是一种道德教育,使学生通过体育活动,树立“公平竞争”的意识与观念。 此外,为增加比赛的激烈性与趣味性,可根据学生性别、体质、技能、技术等方面的差异,采取“让分赛”、“让距跑”、“让时赛”等方法,使比赛在“人为公平 ”的基础上进行 ,动员学生 (特别是体育学差生 )树立敢打敢拼的决心和信心。竞争的重要意义还在于竞争过程中学生得到的各种心理体验与心理调整,特别是在紧张、落后的情况下,心理承受能力得到的锻炼与提高。 由此,教师要善于组织和指导比赛,例如举行班级间的足球赛、篮球赛等,教师既要对其战术进行指导,还要对其比赛心理进行正确的引导。 既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又能使学生心理更趋成熟。

五、运用迁移规律,培养小学生良好心理个性

体育学习迁移指的是在体育教学中把学生已经学到的知识、技能以及方法、态度等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形式产生积极影响。例如,在排球课中,当学生学会了扣球技术之后,就比较容易学会吊球技术;如果学生已经掌握了“中一、二”进攻技术,再学“马蹄”型防守战术时就显得很容易,这种动作技能迁移叫做正迁移。反之,已经掌握的体育技能对学习新技能的形成发生消极影响,阻碍新技能的掌握,就称为技能的干扰,又称负迁移。在体育课上,教师正确运用技能迁移规律有助于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个性是学生精神面貌的具体表现,它的形成依赖于先天遗传因素,但天的生活环境对其培养和发展也很重要。每个人的生活情况不同,在心理上的感情表现也是有差异的。在体育教学中,运动环境本身能够为学生提供发展良好个性品质的有利条件。例如,教学活动的内容不同,可以培养小学生的不同的个性能力,如运感知觉能力,观察分析能力,注意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比赛情况下形成的特殊的性格、自信心、稳重、冷静、机智勇敢、协同作战等等。这些都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必然。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身体方面,不仅要求要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因此,要充分利用体育这一独特的教育形式,加强对学生必理素质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培养小学生顽强向上的精神,良好的心理品质及坚强的意志,发展他们的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要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自尊、自爱、自信。

参考文献:

[1]孙合军.论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菏泽学院学报,2010(02).

猜你喜欢
心理素质体育教学小学
本期话题:如何有效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浅谈心理素质课程的重要意义
幼儿心理素质与良好行为习惯、问题行为的关系
地方高校学生干部心理素质提升探析
游戏融入教学建构灵动式体育课堂研究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