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经砂器艺术研究

2017-05-13 22:28王艺霖杨明达
青春岁月 2017年6期
关键词:非遗保护传承

王艺霖+杨明达

【摘要】荥经砂器起源于战国时期,古时的荥经县名严道,是南丝绸之路的贸易交汇地,砂器就是主要的商品之一。经历2000余年的风云变幻,当年边陲重镇的繁荣已不复存在,但荥经砂器的烧制技艺却奇迹般地保留了下来,烈火与土的缠绵,从古演绎至今。

【关键词】砂器;非遗;保护;传承

一、荥经砂器的研究背景

1、荥经砂器列入“非遗”的脉络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召开第32届会议,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这也为各成员国制定相关国内法律法规提供了依据。

2005年12月22日。国发[2005]42号颁发《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依照其内容的第四、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四)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2006年5月20日国发〔2006〕18号。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荥经砂器烧制技艺”这项传统文化由四川省荥经县申报,于2008年6月7日国发〔2008〕19号中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与其它4项一同列入传统技艺类,序号881,编号Ⅷ—98,陶器烧制技艺项目之中。

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我国召开了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自2011年6月1日起施行。以上所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中国各民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传统文化以及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实物和场所。自此,“荥经砂器烧制技艺”已经有了国家级法律的定位与保护。

2、国内研究现状

四川省荥经县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多年来,荥经县境内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左证了这里为古蜀国的兴旺繁荣。在众多出土文物中,砂器是最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民间传统工艺品,其蕴含的文化价值早已超过砂器作为生活用品的价值。

目前,将荥经砂器归入民间传统工艺品范畴,早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共识。1961年,峨眉电影制片厂首次为荥经砂器拍摄纪录片;1976年,荥经砂器参加广交会美术展;

1977年,荥经砂器参加北京工艺美术产品展;1982年,雅安电视台拍摄专题片《黑砂》;1995年,《西南航空》杂志社对荥经砂器广泛宣传;2003年,中央电视台《搜寻天下》栏目对荥经砂器进行专题报导;2011年,荥经砂器荣获第四届雅安国际熊猫电影周雅安特色旅游商品及包装大赛商品类唯一金奖。

3、保护与传承的相关建议

荥经砂器制作工艺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重要组成,要让这种古老的技艺世代传承,需要全方位的考虑与规划。

(1)保护纯手工业的发展

荥经砂器2000年前的传统手工制作,耗时长、造价偏高,因此市场上出现了现代灌模工艺的工业制品,打着“非遗”旗号,使得荥经砂器的商誉与销售受到严重冲击,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经济更加困难。保护荥经砂器纯手工业的发展,才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同与购买,荥经砂器文化才能永续地传承与发展。

(2)提升全民保护教育意识

人民群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传承者,也是最直接的保护者,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必须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因此,我们应借助各种教育途径,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加大宣传力度,调动全民参与到保护以荥经砂器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来,让所有人都能真正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明白保护它的重要性,从而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形成一种自发的抢救和保护氛围。

(3)政府给予认证和帮助

要深入开展荥经砂器的保护工作,离不开领导的重视和经费支持,所以针对荥经砂器的保护、传承与发展,需要当地领导充分认识保护工作的重要性,站在对国家和民族负责任的高度,从机构建设、经费支持、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相关政府部门可以建立荥经砂器专项基金,每年拨付一定数额款项用于补贴荥经砂器传承人的生活,只有他们衣食无忧,才能更好地对相关技能开展研习,为传承技艺奠定经济基础。另外,政府对于纯手工荥经砂器作品可以采取认证方式,帮助消费者分辨文化艺术品与现代工艺品,还可以提升真正传承人的艺术地位,间接提升传承人的传承意愿与动力。

(4)完善法规并加大监管力度

荥经砂器保护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目前,尽管荥经砂器已经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获得保护,但我们仍然深切地感受到,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全国性的相关法律,所以荥经砂器只能被限制在地区性发展范围内。因此,需要國家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细化荥经砂器保护工作的内容,将荥经砂器的保护法律化、规范化、制度化。

(5)媒体宣传与网络数据库

荥经砂器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需要人民的关注与认同。当今媒体与网络是最便捷的宣传工具与数据库,媒体植入性宣传可以强化人民对荥经砂器的初浅认识,建立荥经砂器数据库可以作为后代数据查询与相关研究的有力后盾,将荥经砂器相关研究列入世界级网络(维基百科)可以提升其高度与能见度。

4、已实施的策略

荥经砂器的传承与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的作为和法律的保障。1958年荥经县工交部门将六合乡古城村20户个体砂锅生产户组成荥经地方国营砂锅厂,1983年荥经砂器获四川省二轻工业厅科技奖励项目的推广应用四等奖,1997年5月20日,国务院颁布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2000年,云南、贵州省颁布省级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2004年,我国正式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2008年,荥经砂器烧制工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荥经砂器的制作

1、砂器原料

荥经砂器的主要原料是白善泥和独联炭,白善泥是蕴藏于荥经古城特有的沉积黏土。该泥蕴藏于荥经县古城坪地下,呈黄白色,质感细腻润泽,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且不含任何有毒有害物质,生态性极强。荥经县境内白善泥的储量非常丰富,据考证,常规开采可达上千年。同时,荥经县城周边还盛产制作砂器的另一重要原料——独联炭。将白善泥自然风干,研磨成粉,与独联炭以1:1的比例混合,充分搅拌后,泥料呈现沉稳莹亮的黑色,这就是砂器制作的主要原料。

2、砂器的制作流程

炼泥——千年以来,荥经砂器的泥料炼制都是采用光脚踩踏的方法,挤出其中的气泡,并减少孔隙,这一古老的方式一直沿用至今。

阴干——泥料炼制好后,需要自然阴干,若放置在阳光下曝晒,必然会影响砂器的质量。阴干的时间长短受天气影响很大,短则一周,长则达一月之久,十分不易。

拉胚——该步骤是荥经砂器制作的关键,无论是脚蹬的传统转盘还是电动机盘,都需要工人手工拉出胚胎雏形,形状大小全凭工人的经验判断和自我感觉,这也是荥经砂器独特性的原因。

修胚——将砂胚进行晾晒,待其中含水量为20%时进行修补及打磨。修胚没有特定的工具,石片、美工刀、布条甚至碟片都可以对胚体进行修整。

贴花——将图案、文字做成薄薄的一片,贴于砂胚表面,这一环节成为贴花。由于贴花没有固定模式,工人仅凭感觉即兴创作出图案,因此也拥有了另一种美感。

印花——将诗句等文字用尖刀描绘在湿泥片上,再进行浮雕,提升艺术品的文化意境。

焙烧——烧窑的土坑一个形如馒头,炭火点燃后温度高达1300度,对窑内温度的判断不需要借助任何仪器,全凭经验丰富的师傅们肉眼观测,通过火势大小估计温度,并调节风门和木炭的用量。

上釉——荥经砂器所上的釉质和上釉的方法与其他陶瓷制品截然不同。普通陶瓷器是将石英石、长石等矿物原料研磨成釉浆,施于胚体表面。荥经砂器则不然,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烧制后,砂器胚体已通红滚烫,将其挑入釉坑之中,再倒入杉木碎屑,因为杉木含油量高,在高温下迅速氧化并附着于胚体表面,同时将胚体中的矿物元素溶解析出,形成一层氧化物结晶。用这种方法进行上釉,待砂胚冷却后自然呈现出乌沉银亮的金属光泽。

3、各时期的砂器经营状况

初生期——最初,砂器的经营是以家庭为单位,一家一户的作坊式经营,以师徒相传或家族式传承的方法承继。特点是生产分散,规模较小。

成长期——清乾隆开始,砂器制作以王、朱、洪三大姓氏为首,并逐渐形成规模。民国时期,荥经县建成砂器烧制窑13座,主要生产砂锅、药罐等生活用品,并将一部分产品送到四川省政府参加评选,获奖牌3枚。建国后,生产经营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民集体所有制取代了私有制,砂器的品种也日益增多,一度达到40余种。

鼎盛期——改革开放后,荥经砂器步入最辉煌的时期,当时的集体化管理和经营模式使荥经砂器在生产规模上走上了历史新高度,并且成为荥经县的经济支柱。当时的从业人员近4000人,产品不仅占领国内市场半壁江山,部分产品还远销海外,年销售额达5000万元。

停滞期——进入90年代,在国企改革大潮的冲击下,乡镇企业明显后劲不足,由于荥经砂器企业规模小,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技术创新环节薄弱,缺乏品牌意识等原因,使砂器生产陷入一种无序竞争状态,从业人员也急剧减少到不足200人。

曙光期——由于荥经砂器历史悠久,生态环保,地方特色鲜明,已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严云杰、朱庆平、曾庆红三人被评定为荥经砂器传承人。为了让这一古老的技艺传承下去,在荥经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荥经砂器研习所、黑砂培训基地以及荥经砂器一条街逐渐形成,保障了黑砂文化得以传承。砂器传承人朱庆平先生也四处取经,独创了“朱氏砂器”茶具系列,使古老的工艺焕发出新的活力,原本粗笨廉价的砂器跻身艺术品的行列,并结合荥经县旅游业,作为旅游产品之一,身价扶摇直上。

4、传承与发展

曾经,砂器是四川普通百姓家庭必需的生活用具,如今药罐扔了,砂锅淘汰了,荥经县家家有作坊,户户卖砂器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当今社会,“颜值”较低的砂器已经无法吸引人们的眼球,再加上炊具品种的变革,传热较慢的砂器已不再受到青睐,荥经砂器的生命力显得非常脆弱。

荥经砂器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坚实的法律基础和宽松的政策扶持。自1997年起,国家及地方政府相继颁布了一系列关于保护民族民间工艺的法律法规。2004年,我国正式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为荥经砂器的保护工作提供了法律的支持。作为一项有着2000余年历史的古老技艺,荥经县政府高度重视,先后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宣传荥经砂器,并成功打造出“砂器一条街”和“砂器博览馆”。

荥经砂器的传承与发展任重而道远,传承人显得尤为重要,除了老一辈砂器制作人的坚守,更需要注入新鲜的血液。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更愿意从事轻松的工作,荥经砂器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1950年,日本创立了“人间国宝”认定制度,并设立了相应的保护措施,由政府定期划拨经费支持民族民间工艺的传承。这样的做法我国也可以借鉴一二,进一步强化政府行为,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地位得到肯定,对其培养接班人给予经济支持。同时,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宣传与教育,将相关知识纳入课堂教学,并利用互联网、广播、宣传画册、图书等手段进行传播,增进广大群众民族文化保护意识。

三、荥经砂器的功能外型

1、荥经砂器的种类

民国时期,荥经县古城坪有砂器烧制窑13座,官府每月按户征收官货2件。当时的主要产品有敞口砂锅、坦砂锅、蒸米饭砂锅、烘锅、水缸、炉具、药罐等。

建国后,荥经砂器的种类日益增多,主要有火锅、电炉盘、节煤炉、花盆、禽畜食槽、茶壶茶具等40余个品种,100多规格。进入90年代,荥经砂器逐渐发展成为以砂器为载体的工艺品,产品逐步工艺化、藝术化,其工艺价值和文化内涵远远超过其自身的生活用品的价值范围。

2013年,艺术家叶骁先生和旅美陶艺家涂涛女士在荥经县筹建了国际陶艺村,希望站在学术的高度将荥经砂器推广出去。2014年,北京某美术学院的老师来到荥经,与砂器传承人曾庆红先生共同创作出一件黑砂作品——九龙壶。该壶质朴别致,大有秦汉古风遗韵,壶身蜿蜒着九条青龙,雄浑大气又不失威严。

2、规格

荥经砂器发展至今,早已不仅仅是单纯的生活用具,而是逐步发展成为极具艺术内涵的工艺品。产品规格从高达1.4米的青龙砂缸到核桃般大小的精制茶杯,不一而足。由此可见,荥经砂器正在经历一场由古朴到雅致的造型革命。

3、纹饰

“东有宜兴紫砂,西有荥经黑砂”。荥经砂器之所以享有此盛名,与其特有的纹饰密不可分。荥经砂器的纹饰以龙、凤、狮、鱼、兰、竹、菊等图案为主,将其做成薄薄一片,贴于砂胚表面,再配上一些风雅的文字、诗句。

砂器的古朴浑厚与诗文的精美细腻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其在陶器中獨树一帜,别具一番风情。

荥经砂器最大的魅力在于原汁原味,古朴的造型中蕴藏了作者对文化、人生的思考,经过艺术创作,变得灵动而富有诗意。如黑砂鼎,该鼎线条简洁干净,不加装饰,拙而有味,通身泛着莹莹青光,浑厚深沉,威而不露,鼎身上一句“家在清风雅雨间”又赋予了它灵动的美感。

四、荥经砂器的缺陷

因为荥经砂器一直延续着古老的原料配方,因此产生上述的一些先天缺陷,这些缺陷导致它不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要求。荥经砂器历经2000余年未曾改变分毫,可这份古朴的原汁原味如今却成了它最大的悲哀。由于时代的变迁,荥经砂器很难再回到日常生活中,这也意味着重振该产业的艰难。

目前制作荥经砂器偶尔表面会出现小细纹、小孔隙、有颗粒或色差,使用前需要养锅、使用久会开裂,但是荥经砂器随着法律地位的提高,部分传承人已经在克服以上的状况与问题,对于荥经砂器的未来我们也抱着高度的期望。

五、发展建议

笔者建议以下6点作为政府文化工作具体方向:

1、各城镇常年组办文化体验活动

人民是荥经砂器的创造者、传承者和保护者,倘若荥经砂器的传承与发展只是政府或官员们的一厢情愿,荥经砂器迟早会走入历史变成博物馆文物。因此,荥经砂器的保护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努力。我们应通过常年组办文化体验活动,使人们真正了解荥经砂器的文化内涵,明白其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使该项活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形成自觉抢救、保护和宣传荥经砂器的良好社会氛围。

2、广设相关博物馆

中国台湾省内相关的民族博物馆星罗棋布,规模之大、藏品之多,令很多参观者惊叹。而在我国荥经县,相关的历史文化博物馆屈指可数,也体现出我们文化传承教育薄弱,民族文化资源流失严重。因此,荥经县应加投入更多资金兴建完整的砂器博物馆,使每一位公民都能以最方便的方式了解荥经砂器,并亲身感受到砂器的魅力。

3、教科书融入当地文化

教育领域对当地文化缺乏重视和价值认知,导致教育与文化严重脱节。如中、小学教科书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极度缺乏,不能培养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所需的人才,青少年更是越来越远离本土传统文化。如果在教科书中融入当地文化,激发青少年对砂器艺术的热爱,才能使中华民族延绵5000余年的民族文化传承下去。

4、将文化教育引入高校教学体系中

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本身就肩负着对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历史使命,荥经砂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漫长的岁月中积淀的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儿女的民族精神。将文化遗产作为一种优质教育资源融入到高校教学体系中,一方面能潜移默化影响大学生的思维、行为和精神境界,培养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则为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寻找到新的途径。

5、提升文化传承人的地位及经济

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的传承主体不是政府,不是商界,不是学术界,而是人,是那些根植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人。荥经砂器在经历了几十年的辉煌后,其未来令人忧心,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后继乏人。因荥经砂器的烧制工艺是在一定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下,砂器制作传承人不得不面临“三低现象”,即经济收入低,政治地位低,社会地位低。荥经县大量的砂器制作工人空有一身手艺,却不得不另外选择生存来源。即使是砂器传承人的后代,也不再从事父辈引以为荣的技艺求生存。要想让荥经砂器传承下去,应考虑如何提升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完善年轻一代艺术人才的培养机制。

6、培养荥经砂器传承工作骨干

目前荥经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存在文化水平偏低、年龄偏大等特点,培养传承工作骨干迫在眉睫。引进高学历人才,在荥经砂器的传承工作中承担起相关职责,这都能为荥经砂器的传承与发展起重要的人力和智力支持。

六、结语

荥经砂器的传承与发展,关系到中华文化血脉的延续、精神家园的维护,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荥经砂器的传承与发展中,各部门、各群体都应齐心协力参与进来,为其提供人力、物力、智力和财力支持,让荥经砂器重新走入当今社会生活并大放异彩。

【作者简介】

王艺霖(1981—),女,汉族,四川雅安人,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杨明达(1968—),男,汉族,台湾省台北市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单位:台北市大安区仁爱国民小学,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学。

猜你喜欢
非遗保护传承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