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即时配送的“老大”

2017-05-15 14:09张旭豪
现代企业文化·综合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老大商户投资人

饿了么创始人兼CEO 张旭豪

创业不是一门考试,你没上市有可能就是零分,如果你拿不到风投你就不及格,而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生活方式,所以过程中你一定要充分的去享受,整个过程也是非常的孤独的。

竞争让自己更强大

饿了么刚刚开始创业的时候,我还记得有个公司叫小叶子当家,注册资本100万,已经把上海周边所有的高校基本都覆盖了。而我们只有几万块钱,还是靠套现、靠学费里压下来的,就这样开始了跟人家的竞争。

当时进行了很激烈的补贴活动,每次订餐都要送冰红茶、荷包蛋,这都是真金白银自己掏出来的,让我们感觉到巨大的压力,如果对方不断地用这种补贴的方式来跟我们打,我们怎么办?

后来我们是怎么对付的呢?这是一个比较经典的案例:商业模式和技术的创新,一下子就把对手打掉了。

第一,从抽佣制到年费制。最开始我们对商户收取8%的佣金,但渐渐发现在行业发展的早期,用户习惯没有养成、商户习惯没有养成的时候,你这种超前的形式,其实是跟商户对立。很多商户开始有飞单、跳单这样的问题,那么我们是不是能够在定价的模式上进行一个创新?我记得当时看了一些案例,讲国外当时发展出的SaaS的模式,按年付费。我们想,这个模式是不是能够用到我们平台上来?我们后来推出了一个SaaS的账号,一年付4820元;半年付2750元,3个月付1630元。这个价格我记得清清楚楚。当我们把商户付费变成一套SaaS的服务,商户觉得我们是固定收费,这样非常好,多出来的订单都是自己的。

第二,我们开发了新的接单系统。当时的外卖都是下单以后,通过平台、电话和短信传递给商家。我们在餐厅里面安装一个电脑就可以接单,虽然是一个小的问题,但是解决了餐厅里面记单难等一系列小的问题。按一下鼠标单子就能自动打印出来,于是很多商家把所有的订单都自动往我们平台上转。3—6个月我们就从市场份额落后的状态,到了把竞争对手打出这个市场的状态。没有花额外的钱,还收了很多的预付款。而且这些技术上的优化,也奠定了日后和美团竞争的基础。

从这段经历,我总结出三种看法:产品是最重要的,我觉得创始人一定要花很多的心思在自己的产品上面,对很多的痛点需求一定要想明白,一定要解决好;要有开放的心态,我们不要给自己定标签说我们只能做轻的模式,不能做重的;只能做传统的,不能做互联网的,我觉得今天大家要抛弃这些条条框框,用开放的心态来拥抱变化;要尊重和发挥团队DNA中的长处。我们创业者的很多的基因,都是原生态,没有什么商业分析,没有什么战略分析,也没想过卖给谁,这种商业直觉和背后的DNA,可能是我们今后做事的方式。我们现在回过头看,当时非常注重用户的需求和体验,并且希望通过技术、产品、商业模式的创新,才做了一些前人可能没做过的、行业里面也没人用过的方式。

回想我们过去,其实饿了么像打游戏打怪一样,以前有很多的竞争对手,然后一路地走来,到现在跟BAT可以正面地较量。虽然有一些人现在已经站到我们的阵营里面来了,有一些可能跟我们分庭抗礼,从战友变成了敌人。彼此之间,看起来业务模式非常相像,但是我相信我们的DNA跟对未来事情的看法,其实有很大的不一样。

融资要知道的事情

2008—2009年的时候,我们用自有资源和运营的资金维持整个公司发展。我们当时不想过早融资,因为担心越早融资会越早被稀释。在我看来,融资就是卖你的血肉,以此谋求发展。我们当时希望能先把商业模式打造出来,有一定的数据和竞争力后再去融资,这样会稀释得更少。

到2011年的时候,“饿了么”开始第一轮的融资,这个时候我们的商业模式已经比较清晰。但我们当时是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很多投资人不敢投。毕竟我们没有工作经验,投资人质疑我们自己创业到底行不行。所以我们当时要花很长时间去向投资人证明,我可以把这件事情做成。但反过来想,他们的工作就是找项目,中国好项目不多,只要把你的产品做好,在一个区域内有很好的数据支撑,我觉得很多投资人会来找你。

但我们自己是有选择标准的。“饿了么”是一个互联网+项目,未来可能在海外上市,因此我们更偏向于美元的基金。我觉得美元的基金当时专业化,而人民币更注重于短期的利润。在美元基金里面要选择一些在价值观、战略、战术上跟你比较契合的投资人做你的合伙人。每一个投资人的风格都是不同的,你要了解他以前投资的案例。

我们在融资的时候,对整个投资协议的框架,包括核心条款,有一定的认识。融资估值是很重要的,但是除了估值以外,很多条款也是相对来说比较重要的。A轮能否融到很多钱没有关系,你还有B轮、C轮。很多投资人未来会帮你跟投,重要的是在A轮你的条款要搭建好,要足够健康而不要太苛刻。如果第一轮融资条款很苛刻,那对后几轮融资也是不利的。

它是你整个公司未来投资架构的基础。如果你第一轮融资很多条款不好,未来你要付出很大代价去修正;并且基本上你修正不了,除非你的业务有非常大的变化,或者你有非常强的话语权。

在第一轮融资的时候,可以请一个律师,帮你把这些东西把好关。这不会花太多钱,而且可以让你的整个融资过程更加顺利,千万不要省这些钱。第二轮融资后,你的企业开始进入成长期。除了财务的投资,我们同时有了战略投资人,比如腾讯、京东、大众点评。

战略投资协议要比财务投资协议更花点精力,战略投资人更看重的是战略资源的合作,你们怎么能拿到彼此的一些资源,都做了一些绑定。里面有一些条款不必谈得太细致,如果很细,整个谈判周期会很长。不过如果有一些条款在战略上会有冲突,还是要细谈。

总而言之,所有的战略投资最终还是在业务上是不是有互补性,光靠一个合同来约束双方,并不是一个很有利的保障。只有当你的业务足够强劲,彼此确实存在互补性的时候,双方的合作才会越来越好,分歧也不会那么大了。融资的关键在于你的业务有成长,资本基本上都是锦上添花,很难有雪中送炭。你发展不够好,最终会被抛弃;你永远有增长的话,你就是受人追捧的项目。

不要舍本逐末。对于融资来说,业务还是最核心的。如果你不擅长跟人打交道,你可以让专业的人帮你做,毕竟现在有很多专业机构和律师。你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业务上,把你的用户体验做扎实,这样自然而然会获得融资。

关于融资金额,很多人问我到底融多少钱才最合适,我觉得融多少钱这里有一个比较好的算法:融你未来16个月需要的钱。如果你想要更安全的现金流,你可以从16个月扩大到18—24个月。每轮融资关键还是要通过董事会,整个公司的业务不要因为股东的加入而拖慢,你的业务要在未來16个月里面有爆发式的增长才可以。融了钱之后,公司发展要按照你的轨迹来进行。如果不是这两个目的,任何融资都要更谨慎一点。

融到以后要把重心放在业务本身。如何占领核心资源,垄断一些核心业务,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融资千万别说融了钱放在银行里面很开心,这完全是错误的。因为资本要把钱给你,就是因为你钱的效率比资本更高。所以说你融完钱要迅速把钱花掉,花的时候要达到你预期的目标,取得高速的成长。

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创业,我觉得这时候抛开所谓的经验与恐惧,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很多人说大学生创业不靠谱,你没有经验没有背景没有资金,为什么能成功?我这样告诉他,像科比这样的球员,他没有打过NCAA,是高中生球员直接进入NBA,直至最后成为了伟大的球员,我们如果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拼搏,也可能成为伟大的公司、伟大的创业者。

猜你喜欢
老大商户投资人
江苏赣榆农商行 上线商户回访管理系统
国寿:“老大”的挑战
美国在里约还想当“老大”
投资人最爱
商户小额贷款信用评价模型
浅谈商户对信用卡业务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