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入园幼儿分离焦虑的调查分析及对策

2017-05-15 15:03吴会会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2017年4期
关键词:新入入园幼儿园

吴会会

分离焦虑是指幼儿与抚养者之间分离时,往往会产生恐惧感和不良情绪。具体表现为饮食减少、睡眠不安、情绪不稳、少言寡语,甚至是拒绝进食。本研究中的“分离焦虑”是指2岁半到4岁的幼儿第一次长时间地与主要抚养者分离,离开家庭进入到幼儿园小班进行游戏、生活时所表现出的紧张、不安、恐惧等正常的焦虑情绪,具体表现为大哭、哭泣、依恋老师、依恋自带物、默坐、不正常进餐及不正常午睡等等。

一、问题的提出

每年的9月伊始,是小班老师和保育员最繁忙,也是最辛苦的时候,远远地就能听到小班孩子们哭天抢地,老师阿姨经常是怀里抱一个,手上牵一个,后面还跟着一个。这些现象是幼儿园每年新生入园时必定出现的画面。朱立新指出:亲子分离焦虑是幼儿与亲人或依恋对象分离后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所产生的不安全感和害怕的反应。对新入园的孩子,幼儿园对其来说就是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1]心理学研究发现,早期的分离焦虑如果比较严重的话,会降低孩子智力活动的效果,甚至会影响其将来的创造力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2]因此,在早期减少孩子的分离焦虑,对能力的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在小班新入园人数中,其中出现分离焦虑的占51%,持续一个月的占19%,持续三个月的占5%。[3]由此可见,儿童的分离焦虑问题比较普遍,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对幼儿产生的不利影响

幼儿新入园分离焦虑影响着幼儿园正常工作的顺利进行,也使家长担心自己孩子的在园情况,甚至形成家长分离焦虑。对幼儿而言,影响更不容小视。

(一)对幼儿社会交往的影响

幼儿的社会交往包括幼儿与教师、同伴和家长的交往。幼儿的同伴交往可以为儿童提供经验分享,互相模仿、互相学习的重要机会。《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对幼儿社会领域目标的描述有:乐意与人交往,能与同伴友好相处。而入园产生分离焦虑的幼儿,安全感突然丧失,处于心理不安全、情绪不稳定的状态,会感到不知所措,多数幼儿首先会抗拒安抚或哭闹,虽然后来停止了哭泣,但他们会显得不快乐,不主动与人交往、不探索、不玩耍。因此,新入园产生分离焦虑的幼兒不会主动地与同伴、教师交往,不能很好地融入到幼儿园环境中。在与幼儿、教师之间的交往机会和交往时间不多的情况下,他们的主动交往意识、交往技能和交往策略得不到发展,社会交往能力得不到发展,影响着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二)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影响

分离焦虑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饮食、消化、睡眠及免疫力等方面。有分离焦虑的幼儿,常常睡不好,做噩梦,讲梦话,平时烦躁不安,食欲不振,更有甚者头昏乏力,心悸多汗,有的幼儿在最初的幼儿园生活中还常感冒、腹泻,这并不仅是生理问题,也有心理问题。产生入园分离焦虑的幼儿不会与人交往,也影响口语的锻炼与发展。

三、幼儿新入园分离焦虑的典型表现

笔者由于工作原因选择了合肥市琥珀山庄第一幼儿园作为调查对象。该园总共有200多名幼儿,新学期入园有80多名幼儿,这使得观察分析的对象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易于对调查情况的把握和分析。笔者根据三个小班幼儿的表现将入园分离焦虑分为以下九种类型:哭闹型、默默流泪不说话型、不正常进餐型、不正常午睡型、跟随型、逃跑型、不愿上幼儿园型、后知后觉型和断断续续型。

四、幼儿产生入园分离焦虑的原因调查

笔者通过观察得出,本班28名幼儿中,22名幼儿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入园分离焦虑,出现入园分离焦虑的幼儿占了73.3%。

(一)从孩子角度分析

幼儿对亲人有着强烈的依恋感,当他们第一次较长时间离开朝夕相处的亲人,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就会哭闹,产生分离焦虑。这一方面反映了他们对自己亲人与家庭生活的适应、亲热和依恋;另一方面也是自我保护心理的体现。

与亲人的分离加剧了幼儿的不安全感,这使得原有的依恋关系被破坏,使幼儿产生了认知“倒退”,觉得不在眼前的事物就永远失去了。当无助的幼儿在陌生的环境中产生了倒退现象,担心自己从此失去了亲人,于是随即而来的分离焦虑——苦恼、不吃不睡、跟随、缠人、伺机逃跑等行为就出现了。

幼儿自身独立自理能力的欠缺是导致分离焦虑的又一个原因,例如:午睡时不能自己穿、脱外套,不能独立用餐,盥洗时不能自己整理衣裤等,所有这些使幼儿难以面对当前的许多行为,往往会表现出无奈和焦虑。幼儿自身内向的性格也是造成焦虑的另一个方面。性格内向的孩子,不太愿意接近教师和同伴,不愿参与各类活动,这样,依恋的情绪情感就更强烈,孩子会变得沉默寡言、偶尔还会出现攻击性行为。

(二)从社会学角度分析

1.环境的改变。

幼儿离开熟悉的环境来到一个相对陌生的幼儿园,幼儿生活的内容、形式、要求都发生了重大改变,使他们在吃住行等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难题。例如:饮食不合口味,大小便的便器与家里不一致,睡觉的小床发生了变化,活动的自由度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等,所有这些物理环境的变化,让幼儿深感离开家庭的迷茫和痛苦,思念家人的情感油然而生。

2.人际对象和关系的变化。

家庭成员相对比较固定,尤其是亲子之间面对面的关系,他们之间互动频率很高,且在长期的生活中亲子之间已经建立起强烈的依恋关系,这种依恋关系支持着幼儿在家庭环境中获得安全感、信任感,满足了爱的需要。当幼儿入园后其交往对象发生变化,同伴之间、师幼之间的交往是一种非固定性人际关系,这就使得孩子建立在固定关系基础上的安全感、信任感受到强烈的冲击。

3.行为规则和态度的改变。

幼儿从家庭到幼儿园的一个显著改变就是行为规则方面的改变。幼儿在家庭中的活动内容、方式、范围、时间等相对自由,行为规则比较灵活、随意,而幼儿园的一日活动有一定的程序规定和要求,这对孩子来说具有约束力。这种约束力也造成了幼儿对新环境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的降低。

4.安全需要的暫时性缺失。

幼儿在家里一直跟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刚入园时突然和亲人分离,从早到晚面对的是陌生的教师、小朋友和周围环境,加上活动的相对不自由和一系列集体生活规则的约束,幼儿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会产生极大的不安全感,会觉得安全受到威胁。

(三)从家庭角度来看

幼儿入园的适应性与家庭教育有关,如:家庭教养方式、教育者的素质、教育者的态度等。

家庭人际交往的特征直接影响了幼儿入园的适应时间和适应质量。相对封闭的家庭人际交往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在入园前很少有机会接触各种环境、场合,缺少与各种人群交往的机会,不能从家庭外部获得依恋与安全感体验。在入园适应阶段,往往带着较大的心理压力,适应过程往往伴随着消极的情感体验,并可能出现生理反应,产生入园分离焦虑。

五、缓解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相关建议

根据对分离焦虑发生原因的分析,笔者结合教师的经验与实践研究,从家庭、教师、幼儿园三个方面来制定缓解幼儿新入园分离焦虑的相关对策。

(一)家庭

1.交往准备。

父母应帮助幼儿扩大他们的交往范围,降低其对家人的依恋,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入园前家长要有计划地扩大幼儿的交往范围和活动空间,帮孩子找玩伴,多和其他孩子接触,引导幼儿主动与他人交往。父母尽可能地短暂回避,这样会使孩子逐渐适应短期分离,有利于克服“分离焦虑”。

2.心理准备。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来到陌生环境时,会产生恐惧与排斥感。消除恐惧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幼儿熟悉环境。家长可以提前带孩子参观幼儿园,熟悉幼儿园环境,初步体验幼儿园的生活。让孩子知道幼儿园是小朋友学习本领、游戏玩耍的地方,在那里能够玩到许多新玩具、结交许多新朋友,加深幼儿对幼儿园的正确认识,以培养其喜欢幼儿园的积极情感。

3.生活准备。

要让幼儿学习一些必要的生活常规,初步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家长要了解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常规,形成与幼儿园同步的作息时间,以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节奏和要求。另外,家长要坚持每天送孩子入园,让孩子形成一种习惯。

4.培养孩子学会分享、等待、融入。

在未入园之前,在家中要进行有目的地训练,让幼儿学会等待,学会轮流,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这样入园后孩子才能更快地融入集体,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二)教师

1.做好幼儿入园前的家访工作。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家庭是幼儿园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小班老师应对每个新生进行家访,这一点我园的家访工作做得很完善。在家访中注意通过沟通、玩耍、送小礼品、邀请等途径与孩子建立感情,拉近教师与幼儿的距离。在家访的过程中,应向家长了解孩子的饮食习惯、睡眠时间、疾病史、兴趣爱好及有无攻击性行为等问题,并做好记录。

2.正确认识与理解,帮助幼儿建立安全的情感。

幼儿新入园产生分离焦虑是正常的,教师应正确对待,并特别关心那些分离焦虑强的幼儿,让积极情感代替消极情感。在陌生的环境里,幼儿最容易失去安全感,对教师产生依恋感是帮助幼儿减少分离焦虑的重要方法。首先,老师要始终在幼儿身边细心照料,让幼儿时时刻刻感到有老师存在,这样他们会感到安全。另外,教师应尽量满足孩子的一切合理要求,如孩子喜欢什么样的游戏,喜欢玩什么玩具,喜欢和谁做朋友,能让他们做的事情,尽量让他们去做。

3.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转移孩子注意。

幼儿大都喜欢户外活动,而不喜欢被关在房间里。户外环境比较适合开展符合幼儿特点的活动。在一般情况下,较大的活动场地、自由开阔的空间,容易稳定人的情绪,使人放松。所以,对于新入园的幼儿,应尽可能多地组织他们进行户外活动,如户外散步、找小昆虫、熟悉幼儿园环境等。此外,教一些幼儿喜欢且容易接受的儿歌、故事、舞蹈,既可以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又可以利用这些游戏活动转移幼儿想家的情绪,让幼儿完全放松下来投入到自由自在的玩耍中去,他们会感受到快乐和满足,在新环境中逐渐感受新的群体的吸引力与乐趣。

(三)幼儿园

1.创设家庭式环境。

设置开放的活动室,要保证幼儿视野开阔,在每个角落都能看到教师,这样幼儿既可以获得视觉和心理上的安全感,也便于随时请求教师的帮助。环境布置的色彩应单纯、自然,因为这样的色彩会使幼儿产生丰富的想象,便于理解并产生共鸣。而淡粉红色、淡蓝色最能帮助稳定幼儿的情绪。另外,在活动室的每个角落应摆放那些幼儿从家里带来的物品,以帮助幼儿消除对幼儿园的陌生感。

2.建立科学的一日常规。

幼儿园的常规对孩子来说应是积极的。新生入园后,老师要用积极的语言描述常规,并讲解示范,这是常规培养的基本方法。应该向孩子解释理由,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并进行适当的行为训练。

3.让幼儿尝试渐进式入园。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的信息加工能力是有限的,初入园的幼儿面对众多陌生的任务需要花费很多“大脑容量”,很多幼儿很可能因为大脑认知加工透支而产生各种问题。为了减轻幼儿的心理负担,幼儿园可以尝试渐进式入园。让幼儿分批入园,这样既能减轻幼儿大脑认知加工的负担,又能使教师更好地分配时间照顾幼儿,还能有效地防止幼儿间不良情绪的交互感染。

(四)家园合作

幼儿园应该与家长建立紧密的联系,主动与家长交流幼儿在园的情况,随时了解幼儿的动态,而家长应当及时向幼儿园反映幼儿在家情况,主动与幼儿园及教师联系与配合,共同帮助幼儿克服不良的情绪。

总之,新生入园幼儿哭闹、情绪不稳定是普遍的现象,怎样才能更好地让孩子在最短时间内稳定情绪,愉快地进入幼儿园的生活,这还有待做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幼儿教师与家长共同配合,用爱心设身处地的去理解关心幼儿,孩子一定会很快地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就会是一张张灿烂的笑脸。

猜你喜欢
新入入园幼儿园
基于“自主入园”的沉浸式场域教研
新入职幼儿教师安全素养提升途径研究
新入职辅导员角色适应之管见
爱“上”幼儿园
陕西筹措15亿元缓解“入园难”
宝宝入园巧加餐
新入职图书馆员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