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理

2017-05-16 15:37左东奇
试题与研究·高考文综地理 2017年1期
关键词:甲地磷酸盐区域

左东奇

一、考纲解读

2017年国家考试中心制定的考试大纲规定,对世界地理的考查范围不超过《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有关内容,考查程度不超过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以区域地理为背景命题能够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贴近生活,学以致用。站在高考角度审视世界地理复习备考,要求考生不但要掌握区域地理事物的分布,还要理解地理事物——包括自然与人文事物间的联系,更要依据其发展历程评价、推测其兴衰演变之趋势。区域地理综合题因其融合自然与人文、体现地理原理在实际生产、生活活动中的应用,能够很好地考查考生思维能力而成为不可或缺的决定高考成败的重磅题型。

二、考点解读

就世界地理部分而言,主要考点包括世界海陆分布,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主要气候要素及其影响因素;世界主要河流、湖泊及其主要特征;对地区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自然资源及其分布、生产、贸易等情况;不同区域(如地区、国家)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方面的主要问题及其基本对策。世界地理各考点作为高考命题经常涉及的内容,是高中必修三区域地理的基础,高考地理对知识和能力的考查很多时候都是以世界某区域为载体来实现的,纵观新课标全国卷近三年对世界地理考点的考查,区域定位、区域差异、区域特征、区域发展等内容是经常出现的,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可知,高考命题对试题背景区域的选择是多样的,集中于亚洲、欧洲、美洲等三大洲,且并不忌讳在同一试卷中重复考查同一个区域。因此,学生备考应关注课标对认识区域的要求,选择典型区域(大洲、地区、国家)掌握区域分析的方法。重视对大、中尺度地区空间定位的掌握,强化区域内、外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对区域特征的分析应以高中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原理、规律为基础,从确定地理位置、归纳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及变化特征、阐释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成因及相互联系、探讨区域可持续发展(开发方向、问题、措施、区际联系)等角度分析区域特征。淡化对具体地理事象的记忆,注重对地理事象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规律的掌握。

三、题型回顾

例1 (201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并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图1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河流众多,沼泽广布。

(1)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

(2)分析叶尼塞河泥沙含量较多,而鄂毕河泥沙含量较少的原因。

(3)通常,大河河口的鱼类资源丰富,但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相对较少。说明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较少的原因。

【参考答案】(1)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量小;下部土层冻结(永冻层),阻滞水分下渗;(凌汛等导致)河水泛滥。

(2)叶尼塞河支流多流经中西伯利亚高原,(河床比降大)流速快,侵蚀强,增加了河流含沙量。鄂毕河主要流经平原,流速慢,泥沙沉积,含沙量小。

(3)鄂毕河河口纬度高,水温低,鱼类生长慢。结冰期长,鱼类存活率偏低。鄂毕河流经沼泽,营养物质被植物吸收,河水中营养物质严重缺乏,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北冰洋营养物质和饵料较为贫乏。

【解题思路】该题充分体现了提取信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高考命题原则,答案隐藏在图文材料所蕴含的信息当中,强调思维能力的应用。

第(1)题,沼泽是指长期受积水浸泡、水草茂密的泥泞地区,其形成的关键是土壤水分多、地势低平。从图中可以看出西西伯利亚地区以平原地形为主,地势低平;有鄂毕河等河流流经,水量丰沛,纬度高,有结冰期、凌汛,河水泛滥、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量小;有冻土分布,阻滞了水分的下渗,导致水分积聚在地表。

第(2)题,河流中泥沙含量的多少与流域水土保持状况、地表性质、流速等因素有关。从图中可以看出,叶尼塞河支流多流经中西伯利亞高原,落差较大,流速快,流水的侵蚀能力较强,河流携带泥沙的能力较强,因而含沙量较大;鄂毕河流经的地区主要是平原,落差小,流速慢,河水携带泥沙的能力较弱,以流水的沉积作用为主,泥沙沿河沉积,因而含沙量较小。

第(3)题,由题干文字信息可知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且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决定鱼类资源种类是否丰富的主要因素有气候、水环境、饵料等。鄂毕河流经沼泽,营养物质被植物吸收,河水中营养物质严重缺乏,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冬季漫长严寒,水温低,适合生存的鱼类较少,且鱼类生长缓慢;由于自然环境恶劣,使得浮游生物较少,鱼类的饵料少。

例2 (201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沙特阿拉伯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和内陆的绿洲地区。21世纪初,该国甲地发现便于开采、储量丰富的优质磷酸盐矿(位置见图2)。初期开采的矿石送往乙地加工,2013年,该国在甲地附近筹建磷酸盐工业城,使其成为集开采、加工为一体的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

(1)分析沙特阿拉伯建设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的优势条件。

(2)分析在甲地附近建设磷酸盐工业城需要克服的不利地理条件。

(3)在甲地或乙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都会造成污染。有观点认为“与乙地相比,甲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造成的污染危害较轻”。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通过对甲、乙两地的对比分析,阐述理由。

【参考答案】(1)沙特阿拉伯(靠近亚洲、非洲、欧洲市场)濒临海洋,产品运输方便;磷酸盐矿品位高,储量大,易开采;油气资源丰富,能源成本低;资金雄厚。

(2)高温干燥,淡水资源短缺,施工环境差;地处偏远地区,人口稀少,劳动力缺乏;地区开发历史短,工业与基础设施薄弱。

(3)赞同:甲地人口少,未利用土地多,能容纳更多污染物;乙地人口多,经济活动密集,对污染更敏感;位于港口,容易污染海洋。

反对:甲地生态环境更脆弱(水资源短缺,植被稀少,易沙漠化);乙地環境保护设施较完备,污染物处理技术较成熟。

【解题思路】该题的命题特色突出体现在主题单一、层层递进,即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展开设问,各设问各自独立又相互渗透,且逐层深入,符合新课标的探究理念。本题以磷酸盐工业城建设为核心,涉及工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工业城建设对环境的污染等方面。

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新课标必修三的重要内容,而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体现了区域可持续发展。本题以沙特阿拉伯这一区域为背景,以磷酸盐工业城建设为核心,考查学生读图提取信息、调动运用工业区位因素分析相关知识,并把图文信息与相关知识相结合,形成逻辑联系,进而判断、推理、解决相关问题的地理思维能力。

第(1)题,试题要求分析沙特阿拉伯建设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的优势条件。人教课标版教材对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归纳为市场、运输、动力、原料、科技、政策、劳动力、土地、水源等,在日常学习中,学生要立足教材知识,对这九个方面的区位因素逐一分析,采取“宁多勿缺”的答题方法,结合图文信息,对这九个方面逐一分析作答。这种依据答题模版展开的思维方法虽有其合理性,但面对崭新的试题背景材料并不能达到兼容并包的目的,反而会因答题模版的僵化教条禁锢了思维的发散,忽视了一些关键信息,所以考生在答题时,除了要考虑这九个方面的因素以外,还应“因题制宜”,结合题中所给的图文材料总结答题要点。结合图文材料,本小题容易得出沙特阿拉伯建设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的优势条件有市场、运输、原料三个方面:位于亚、非、欧三大洲交界地带,位置优越,市场广阔;设问中“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这一关键信息,暗示产品是销往国际市场的;濒临海洋,境内有铁路连接,交通便利,产品运输方便;磷酸盐矿便于开采、储量丰富、优质(品位高)。在回答每个要点的时候,要注意语言叙述的因果关联性、逻辑性,不能只写出“市场广阔”“原料丰富”“交通便利”等短语。对于文科考生而言,由于对油气资源与磷酸盐工业冶炼之间的关系不明确,考生很难得出“油气资源丰富,能源成本低”这一答案要点。磷酸盐工业产品众多,主要生产农用磷酸盐复合肥及提取工业原料,其中必不可少的氮素是来自于煤、石油、天然气的转化,且氮素占磷酸盐产品成分的20%以上,沙特阿拉伯油气资源丰富,若把该题背景放置在一个煤炭资源丰富的区域,也是需要考虑到这一点的,这是从磷酸盐工业产品成分来看的;作为磷酸盐工业的动力来源,沙特阿拉伯的电能绝大部分是由石油转化而来的,即以火电站为主,图中没有火电站标识,这是一个隐含信息,考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很难注意到。沙特阿拉伯工业单一,以石油开采与加工为主,但属于富裕的发展中国家,建设磷酸盐工业中心的资金充足,若忽视了该国这一国情,或只依据教材给出的九个工业区位因素,“资金雄厚”这一答题要点就很难得出。如果一看到设问要求回答“优势条件”就盲目地把答题模版的九个工业区位因素一一加上“广阔”、“丰富”等字眼,而没有形成因果关联的逻辑语言,是很难得分的,甚至会误答,比如盲目得出“劳动力丰富”的结论。这提醒我们在答题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有的放矢,切不可抱着以不变应万变的应试心态机械套用答题模版,以选拔性为目的的高考没有固定套路可言,是对考生地理素养、地理思维能力的综合考查。

第(2)题,要求分析在甲地附近建设磷酸盐工业城需要克服的不利地理条件。在审题时,考生需建立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第(1)题是分析“沙特阿拉伯”建设“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本题是“甲地”建设“磷酸盐工业城”,第(1)题是就宏观而言,本题是具体地点,这是第一个区别;另外要注意的是分析“不利地理条件”。“地理条件”包括“自然地理条件”与“人文地理条件”两个方面。由图中给出的纬度及图例中的沙漠可知沙特阿拉伯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区,气候干旱、淡水资源短缺。热带沙漠地区气候干旱、日光暴晒,蒸发量大,昼夜温差大,施工条件恶劣。答题时应注意到图中甲地远离城镇,地处沙漠,结合题干文字“沙特阿拉伯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和内陆绿洲地区”,可得出甲地人口稀少,劳动力短缺的结论。这一点考生极易失分。题干材料“初期开采的矿石送往乙地加工”说明甲地开发历史短,工业与基础设施薄弱(交通、水电、医疗等方面)。本题重在考查学生对图文信息的提取分析能力。

第(3)题,开放式设问,考查考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在前两问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设问采取不同观点的对比,考生无论答赞同或不赞同,都需说明理由,且理由能足够支持其观点,没有科学性错误。而要达到这一目的,还需充分结合图文信息,从环境污染的角度对比分析两地发展条件的差异,从污染物的处理能力、生态环境脆弱程度及污染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危害强度进行综合评价。从赞同该观点的角度回答,需注意到甲地人口少,未利用土地多,则能容纳更多污染物;而乙地人口多,经济活动密集,对污染更敏感,且位于港口,容易污染海洋。从反对该观点的角度回答,甲地水资源短缺,植被稀少,沙漠化严重,生态环境更脆弱,对污染物的降解能力弱,且基础设施薄弱,对污染物的处理能力弱;乙地环境保护设施较完备,污染物处理技术较成熟。

例3 (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图3)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线,景色令人震撼。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

(1)分析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

(2)试对“河上很少有桥”这一现象做出合理解释。

(3)你是否赞同在该地区拓展旅游观光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1)气温高,湿度大(降水多),生物量大,在沼澤形成大量腐殖质。地处平原,地势低平,河流流速慢,多沼泽,泥沙沉积。

(2)人口稀少,跨河运输需求小;水网稠密,水运便利;河面宽,水量大,修路搭桥成本高,技术难度大,对雨林环境破坏大。

(3)赞同理由:热带雨林旅游资源独特,具有全球吸引力;旅游开发与运营成本低,经济效益好,增加当地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

不赞同理由:对热带雨林环境造成破坏,产生污染;对当地居民生活、文化等带来冲击;来自自然的威胁(疾病、野生动物袭击等)较大。

【解题思路】第(1)题,考查河流水文特征的形成原因。河水的腐殖质和泥沙含量均与流域内的植被状况密切相关;根据图内经纬度和亚马孙河等信息可知,该区域位于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区,受气候特征的影响,茂密的热带雨林存在巨大的生物量,为腐殖质的发育提供了原料、温度和水分条件。根据“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可知,地形和沼泽对水流速度有影响,进而作用于腐殖质、泥沙含量。

第(2)题,考察交通建设的影响因素。结合区域自然与社会经济特征,从需求、建设难度(资金、技术)、环境影响等方面作答。

第(3)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从正反两个方面回答。若表示赞同,需要从热带雨林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两方面分析,说明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和非凡性,以及发展旅游业对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推动作用。

四、命题预测

高考常以各种图示、文字材料、表格等作为背景材料考查该部分内容,材料新颖、时效性强、陌生度高,通常规避教材案例,或推陈出新,于熟悉区域中展现新情境;或以时政热点隐性介入,由果溯因考查一般规律。把大量丰富信息隐含于背景材料之中,设问角度各异,举凡地形地貌、河流水文、气象气候、自然灾害、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皆可入题。因此,就解题而言,破解区域地理试题的关键,首在提取和解读信息,然后调动和运用相关自然与人文地理知识、规律,论证、解决问题。就备考而言,考生要运用地图,构建空间概念,掌握区域地理位置和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运用地理原理和规律解释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成因和分布,注意区域内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运用比较的方法,把握区域间地理要素的差异;分析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注意区域发展条件的评价。

五、能力测试

读世界某区域图(图4),完成1~3题。

1.图6中甲被称为“西方的香港”,使其成为国际性海港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处国际航道的要冲

B.天然港湾有利于停泊

C.周边地区的经济发达

D.陆地交通线稠密便捷

2.图中乙流域河谷地区是优质葡萄产区,其主导区位因素是( )

A.地形 B.光照

C.热量 D.水源

3.丙所在国被称为“烈日下清凉的国土”,对其影响较小的是( )

A.地形地势 B.海陆位置

C.纬度位置 D.大气环流

图5示意某区域。读图,完成4~6题。

4.图示a国的气候特征是( )

A.阴雨天气多,降水丰富

B.夏季温度高,昼夜温差大

C.白天升温慢,夜晚降温慢

D.四季分明,降水年际变化小

5.20世纪60年代以前,采珠业是a国的支柱产业,20世纪70年代后采珠业迅速衰退,其主要原因是( )

A.国际市场需求量锐减

B.养殖技术迅速发展

C.海水温度迅速上升

D.石油开采业的发展

6.表1是2014年a国人口统计资料,关于a国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调

B.人口增长模式为传统型

C.大量男性人口迁入

D.人口分布比较均匀

大安的列斯群岛位于南美大陆和北美大陆之间,加勒比海北缘,年平均气温25°C~26°C,8月最热;年降水量因向风、背风而异,山地迎风坡达1500mm以上,背风坡在1000mm左右。图6为大安的列斯群岛局部区域图。据此,完成7~9题。

7.图中海峡①和海峡②盛行( )

A.东南信风 B.东北信风

C.东南季风 D.西北季风

8.大安的列斯群岛中最高峰为杜阿尔特峰,海拔3175米,其山麓自然带最有可能的是( )

A.东南部——热带荒漠带;西北部——热带草原带

B.西南部——热带草原带;东北部——热带雨林带

C.东南部——热带草原带;西北部——热带荒漠带

D.西南部——热带雨林带;东北部——热带草原带

9.杜阿尔特峰所在岛屿的河流特征为( )

A.全岛径流量季节变化较大

B.水流平稳,利于航运

C.流域面积较小,含沙量大

D.河流短小,水流急

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美国是世界棉花出口量最大、棉花品质最好的国家,植棉实行规模化农场模式。从整地、播种、灌溉、施肥、植保到采摘收获、储运及籽棉加工,全部采用大型机械作业。种一亩棉花投入工时约为3个工时(约合0.4个工作日),用工量是全世界最少的。美国农业部全面推广棉花优良品种,目前有60%的品种为转基因抗虫棉。出租农业机械,出售棉花良种、化肥、农药,运输、建筑、修理、水利、农业工程以及棉花加工等都有专业公司、工厂为植棉农场服务。在植棉技术上也有技术研究与推广中心给予科学指导和服务。国家对棉花生产实行扶持和保护政策。美国棉花中长绒棉品质最好,仅分布在西部加利福尼亚州、亚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加利福尼亚州是美国长绒棉主产区,棉田主要分布在该州的圣华金河谷地,4~5月种植,9~10月收获。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进口国,因国内棉花种植成本高,种植面积减少,消费需求大,棉花进口依存度逐年升高。图7为美国棉花种植区分布图,图8为加州洛杉矶市气温降水分布图。

(1)说明美国棉花种植区分布特点及其原因。

(2)描述美国棉花种植业的生产特点。

(3)评价加利福尼亚州棉花种植的自然条件。

(4)针对我国棉花需求现状说明我国棉花生产应采取的措施。

(参考答案见88页)

猜你喜欢
甲地磷酸盐区域
A close look at Nauru’s ecosystem
AZ91D镁合金磷酸盐转化膜的制备与表征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磁性Fe3O4@SiO2@ZrO2对水中磷酸盐的吸附研究
超高压处理与添加复合磷酸盐对海鲈鱼保水性的比较
如何计算地方时
平均速度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