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野下的侗族大歌传承

2017-05-16 21:48刘丽娜
大观 2017年3期
关键词: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要:侗族音乐在我国乃至世界各国有着极高的赞誉,侗族大歌是集真、善、美于一体的民间艺术,是我国民族音乐的活化石。本文通过在从江县小黄村的实地调查,对小黄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采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野下,阐述小黄村侗族音乐的传承方式,并对此作出相關的思考。

关键词:小黄;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侗族大歌

贵州省侗族主要分布在黔东南黎平、从江、榕江三个核心区,2008年9月30日,侗族大歌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侗族大歌受到世界各国人的青睐,知名度逐渐提升,至今名声响誉国内外,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小黄村坐落于高增乡北部,是侗族大歌的发源地,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小黄村侗族大歌曾多次参加全国性比赛,并获得极高的荣誉。小黄侗寨是一个环境优美的村落,依山傍水,静谧中彰显着对音乐的执着与奔放,寨中可随处看见鼓楼与风雨桥,鼓楼上绘有侗族人们长期以来古香古色的居住环境、美不胜收的自然风光、蔚为壮观的节日节庆等徇丽多姿的生活图景,造就了一幅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在侗族有句谚语叫“饭养身,歌养心”,小黄村在青山环抱气候温和舒适的生态环境下,培育了侗族人使人叹为观止的天籁之音,没有规定任何人必须要唱歌,必须要跟从歌师学歌,但是每个人从出生到会说话都会唱侗族大歌。在国家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下,小黄村的侗族大歌在顺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的过程中得到良好的传承。

一、侗族大歌的传承方式

(一)学校传承的方式

学校教育是汇聚知识、传承文化的重要场域,侗族大歌的传承在学校教育中得以实施。小黄村唯一的一所小学:小黄小学在2010年3月正式挂牌命名为“小黄小学侗族大歌传习基地”,小黄小学常年开设侗族大歌教授课程,专门聘用一批民间歌师、歌手、各级传承人到学校教唱侗族大歌。学校每个星期每个班都会安排一至两节课的侗族大歌课,歌师会教唱各类大歌,没有教材,全靠歌师口传心授。歌师通常会将歌词一段一段的教学生唱,一个班一个学期大概可以教一首鼓楼大歌,学生在歌堂学歌,唱好了便可以去鼓楼中唱歌,所以,为了能去鼓楼唱歌,学生在学习侗歌时非常积极。在学唱的过程中,歌词以及歌曲的情绪强弱均由歌师教,歌师会让学生相互听彼此的声音,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声音融合到一起,歌唱的声音会更好听。除侗族大歌课以外,学校还开设了以教科书为教材的音乐课。小黄小学的学生们并没有因为没有侗歌教材而觉得学习侗族大歌厌烦或疲劳,反而很喜欢学习侗族大歌,并且每个学期都将歌师教唱的侗族大歌背下来,每逢过节便去鼓楼唱歌。这种学校传承方式是保护侗族大歌最好的渠道,现今许多传统文化面临灭绝和变异,应当加强学校教育。

(二)歌师口耳相传的方式

小黄村拥有多位国家级、省级侗族大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分别有吴仁和(已逝)、潘萨银花、潘萨立鲜、吴世雄、吴秀光、贾福英等多位优秀传承人。本次田野调查中与侗歌传承人潘萨银花的交谈中深受许多启发。潘萨银花是省级非物质文化侗族大歌传承人,1943年出生于小黄歌师、戏师世家,8岁开始同其爷爷、奶奶、母亲学侗歌,后又拜当地老歌师吴哈常以及其徒弟吴萨库为师,能熟唱300多首侗歌,多年来获得各种荣誉数百项。1961年17岁时到到黎平肇兴“吃相思” 开展对歌活动, 连唱了三天三夜的侗歌打败了当地多位高手, 从此周边侗寨的歌手经常前来对歌, 来者大都以失败而告终。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因此无法用文字侗歌记录下来,全靠歌师口传心授。传承人潘萨银花在自己家中开设了侗歌课程,村民闲暇之余,便前往传承人家中学唱侗族大歌,教唱的过程中,传承人注重培养年轻一代学习侗歌的唱法,多年来潘萨银花培养出了不计其数的侗歌歌手与歌师,一代传一代,使侗歌得到更好的传承,为侗歌的传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另外,侗歌传承人不仅在家开班教学,还常去学校传授侗族大歌。小黄小学的学生们也不仅仅只在学校学习侗歌,放学也会去到潘奶奶家学习侗歌。在小黄村,不管是儿童、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都喜爱学习侗歌,仿佛这是小黄侗族人们与生俱来的能力一般。传承人对拯救和传承侗族大歌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可以说传承人是侗族大歌的守护神。侗族大歌传承人在小黄村受到人们的尊敬与传诵,她们对侗族大歌的传承、保护、延续、发展和创新起着超乎寻常人的作用,她们的歌声突出的代表了侗族大歌的美,侗族大歌这种群体的社会传承都赖于传承人才能够传承和延续下去。

(三)家庭传承的方式

在小黄村会常见到一种现象,许多孩子和老人都不会说汉语,也不识汉字,孩子还没进学堂前,父母都是教孩子说侗话。家庭是这个社会不可分割的最基本的单位,小黄村的家庭都有着相似的共性,就是家家户户都会唱侗歌,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深受影响,因此,在小黄侗寨中,即使不会说汉语,唱侗歌依然非常动听,而这种影响便是一种传承。实际上这种家庭传承的方式在小黄是非常常见的,因为在小黄没有不会唱侗歌的人,一代人影响一代人,便将侗歌代代相传下去。虽然现今家庭的传承不是侗族大歌传承得最好的途径,但也为侗族大歌更好的传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及歌师的培养

(一)国家政府的经济补贴

国家为防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失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给出相应的补贴,国家理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以及歌师给出相应的补偿。至2008年开始,政府开始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的传承人给予相应的补助,从最开始的每年每人八千元补助逐渐增加,文化部在2016年文化部例行发布会上宣布,自2016年起,中国1986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补助标准提高至两万人民币。对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不止是金钱的补贴,当地政府理应关心传承人的平时生活,在小黄村,传承人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关心与爱戴,并获得当地人的尊敬和支持,为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国家、政府理应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二)培养更多歌师并去学校教学

据调查,在小黄小学仅有一名歌师在学校担任教侗歌的重任,理应发现更多有潜质歌手,并进行培养,加强歌师队伍。小黄小学的吴老师自小每天都去歌师家跟随歌师学唱侗歌,通过不断的背诵歌词,并熟练的掌握歌唱技巧才成为现如今的歌师,因此这个过程十分漫长,只要能意识到歌师人数极少须扩大歌师队伍,并进行有效的教学,便会成就更多的歌師以助学校的侗歌传教。

三、侗族大歌的现状思考

在当今社会和时代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部分青年已经不会唱侗族大歌,侗族大歌的传承面临着一个岌岌可危的险境。许多青年喜欢流行音乐,外出打工,没有正确的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这个现象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忘记了本身可贵的民族传统文化,但是这种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小黄村它本身就不是一个封闭自身文化的,而是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民族文化,文化也会手外界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但是只要不断地加强学校教育,对传承人以及歌师实施保护良策,保持村民对参加集体节日节庆的积极性,在节日活动中可积极开拓和创新大歌的新形势,但也需增添更多的传统活动内容。

四、结语

侗族大歌以群体性的社会传承方式传承至今,原汁原味的呈现在世界人的面前,而现今争论最激烈的问题就是应该保护传统民族文化的原始性与本土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民族音乐的保护面临着很大的困境。侗族大歌亦是如此,理应意识到文化面临变异的可能性,良好的传承方式是对侗族大歌有效的保护,并认识到侗族大歌在学校教育中传承的有效性,加强学校教育,巩固歌师队伍。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具备再生性,如若随社会的发展而覆灭,便不可再生。因此,要做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汁原味的保护,防止文化转基因。

【参考文献】

[1]邓光华,张贵华.侗族大歌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崔海洋.侗族大歌传承的困境及保护对策[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49-55.

[3]曾志.鼓楼下的天籁之音—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发展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

[4]马芳芳.侗族大歌歌师的生存困境与出路[D].中南大学,2010.

作者简介:刘丽娜,贵州毕节织金人,贵州师范大学艺术学理论研究生。

猜你喜欢
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侗族大歌在音乐课堂中的意义
侗乡学子爱家乡
侗族生境模塑下的侗族大歌
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践与探索
侗族大歌文化内涵研究
谈谈侗族大歌的发展状况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