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强化高职院校学生共情能力

2017-05-16 23:31何煦
成长·读写月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提升途径共情作用

【摘 要】共情作为体察他人内心世界的重要心理品质,对于高职学生促进人际交往,形成健全人格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何为共情能力、共情能力对于大学生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提升共情能力三个方面来分析。强化共情教育以促进学生与他人的和谐发展、学生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共情;作用;提升途径

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发展,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今天,社会各行各业对高职院校学生毕业生的综合素养能力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就目前的高职院校学生的年龄结构层而言,绝大多数学生为96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且处于信息多元化、各种文化思想相互交织融合的时代,个性张扬,思维灵活独特,就目前学生共情状况而言,大多数学生能够主动理解他人的想法、体验他人的情感,但就调查数据而言,还有少数学生在换位思考上存在缺失,从而导致人际交往障碍,逃避现实、悲观情绪,信心丧失等一些列问题随之而来。故在高职院校中强化共情教育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将从何为共情能力、共情能力的作用、如何提升共情能力三个方面来浅析探索。

一、共情能力的涵义

(一)共情的发展历程。

1873年,德国美学家劳伯特费肖尔首次提出共情这一概念,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德国心理学家立普斯将共情这个概念引入到心理学理论中,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索物、自我、和他者的自我三者之间的关系,倡导通过共情来理解他者的自我。

罗杰斯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角度对共情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将对共情的研究主要放在心理咨询中来探讨,认为心理咨询师应该站在当事人的角度设身处地的去理解和感受当事人的心理状态,充分理解、感知和关注他人的内心世界。

现代精神分析学派在对移情和反移情进行探索的过程中又引进了共情的概念。认为当一个人在某件事上与另外一个人产生完全一样的情绪反应就是共情。

这是各个学派和领域对共情的研究,正是由于这些研究的深入,共情才形成了一个完善的体系。

(二)共情的含义

心理学家从三个方面作为侧重点对共情进行了研究,首先共情是一种状态,而这种状态是在特定的情景下的认知或情感状态,具有一定的平衡性。其次,共情是一种过程。这个侧重点主要是因心理治疗师倾向于在治疗过程中阐释共情的本质而得来的。再次,共情是一种人格结构。

二、共情对于高职学生的重要意义

(一)强化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的高低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是适应大学生活,培养综合能力的重要因素。就目前来看,高职院校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整体良好,但仍存在少数人群,在人际交往中存在问题,不能设身处地的站在他人立场去考虑,与同学之间矛盾频发或者孤僻、不与他人接触。故将共情引入到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尤为重要,共情能够促使学生将心比心,站在他人的角度,努力的去体验他人的内心世界,在心灵上唤起共鸣,达到理解他人的目的。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能够使学生及时的理解他人的感受,并作出认同和反馈,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确立。

(二)有助于感恩意识的形成

感恩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感恩即为对别人的帮助表示感激,是对他人帮助的回报。但就目前来看,在高职学生中感恩教育有所缺失,学生感恩意识不强,比如说在拿到国家贫困补助之后,没有感恩社会、回报社会的心理,认为因为家庭贫困,所以获得补助是理所应得,更有甚者在领取到贫困补助之后大肆挥霍,荒废学业;再比如旷课、迟到现象严重,对任课教师辛苦備课的成果不珍惜等。将共情引入感恩教育中,能够提升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的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理解他人的劳动成果,理解他人的奉献,从而增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信任感。学会感恩,身体力行。

(三)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人格最早起源于拉丁文“persona”一词,人格学将人格定义为:“人格是现实的有特色的个人,是人经由社会化获得的,具有内在统一性和相对稳定性的个人特质结构,是人思想和行动的综合。”人格不仅控制着人的行为方式,而且影响着人的发展方向。目前大学生人格发展整体上呈现良好的状态,但由于经济、人际交往、学业、就业的压力,在健全人格的培养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共情能够内化学生的品质,将同理心投入到他人的内心世界,通过对他人心理的了解、感同身受,从而不断修正自我,达到人格健全中的准确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努力追求理想自我的目的。

三、如何加强高职学生共情教育

共情能力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有着极为重要的重要,但是如何加强和提升学生的共情能力仍然是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重视心理健康课程的教育。

近年来由于学生因心理问题引发的种种危机事件频发,各大高校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将该课程列入了必修课的范畴。但目前由于高职学生整体认知问题,对该课程的重视度不够,认为只需要学好专业课即可,而淡薄了对本门课程的把握度。掌握好本门课程实际上对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初次转化为社会人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共情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又贯穿于整个心理健康教育的始终。

(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集政治性、思想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重视中国传统道德和文化的讲解,共情完全可以纳入道德的范畴,作为一种人格维度,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和感知,从而减少矛盾的发生,促进社会的整体和谐。

(三)开展团队活动,设置情境,进行角色互换。

在高职学生中通过主题班会等形式定期举行与共情相关的团队活动,例如表演情景剧或者与他人(朋友、同学)进行角色互换活动等方式,将同学们暂时置于他人的位置上,通过活动来体验所扮演角色的内心世界,提高自己的感受能力。进行共情训练,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他人的情绪,同时也能够起到自省的效果。

以上即为笔者对何为共情能力、如何提升共情能力的浅薄看法,共情作为高职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重要环节,是促进良好人际关系形成的基础,也是一种道德规范。故加强高职学生共情教育势在必行。

作者简介:何煦(1987-),女,汉族,四川武胜,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助教,法学学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吴少怡:《大学生人格教育》[M].泰山出版社,109-128.

猜你喜欢
提升途径共情作用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探究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现状及提升途径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