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实教育宜从辨别行为动机入手

2017-05-17 07:55朱俊增
中国德育 2017年7期
关键词:动机水平道德

诚实作为个人最重要的道德品质之一,是学校和家庭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诚实教育中,家长和教师常常困扰于儿童的说谎问题。面对儿童的说谎,教师往往存在鉴别方式简单、引导方式匮乏等问题,如通过儿童的行为结果来鉴别其是否道德,通过简单的口头说教和行为约束来培养诚实品德,但教育效果并不明显。那么,教师在面对儿童的说谎问题时,如何进行有效的鉴别与引导,以增强诚实教育实效性,值得我们深思。笔者认为,对儿童行为动机的考察和培养是教师进行诚实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

道德注重人的行为动机。判定个体道德水平的高低,不仅要看个体的行为结果,更要看其行为动机。诚实从动机上来考量有善恶之分,王海明教授指出:“善意诚实就是动机无害他人的诚实,是诚实之常规;恶意诚实则是诚实之例外,是动机有害他人的诚实。”所以,并非所有的诚实都是道德的,所有的不诚实都是不道德的。恶意诚实是动机上有害他人的诚实,虽然外在行为表现为诚实,但行为动机存在恶意,这种诚实实际上就是一种不道德。所以单纯地从行为结果来判定一个人是否道德是草率的,也是不科学的,更无法真正了解一个人的道德水平。

面对儿童的说谎行为,如何鉴别和考察个体行为是否道德,是进行诚实教育的首要步骤。卢梭曾说:“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儿童天生具有向善的倾向,基本上有一说一,很少撒谎。教育者需要发现并维护儿童天生具有的内在诚实倾向。当儿童出现“不诚实”问题时,教师需要认真鉴别是否属于道德问题。罗素在论述儿童诚实教育时就提到,“儿童的有些谎言是由于记忆混乱的结果,并不是道德上的有意欺骗”。皮亚杰的研究也表明,7岁以前的儿童在作出判断之前根本不考虑说谎的动机,儿童直到10—11岁才能认识到有关谎言的道德问题。所以,在某些情况下,儿童的不诚实行为并不能被认定为是道德品质有问题。

一个作出“诚实”选择的儿童和一个作出“说谎”选择的儿童,虽然道德判断的结果不同,但其判断过程和道德动机可能很接近,也就是说,处于同等道德水平的儿童会作出不同的道德选择。同样是作出“说谎”选择的儿童,其道德判断的结果是一致的,但其判断过程和道德动机可能大相径庭,也就是说,同样是“说谎”,有些儿童的行为动机是道德的,有些儿童的行为动机则可能是不道德的,或者是没有道德意义的。

对于儿童的说谎和不诚实,从动机上来看,那些由于儿童本身记忆混乱或是其他原因导致的所说与现实不符,实际上无关道德。所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有必要区分真的“不诚实”与假的“不诚实”。如果是由于记忆混乱或是想象导致的“不诚实”,教师不能因此给儿童贴上不诚实的标签,这是儿童特定年龄所表现的特征,教师必须认清这个规律,及时帮助儿童区分想象与现實。

主观动机上的不诚实,通常情况下也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大部分是情境的产物。比如为了逃避惩罚、获取小利益、满足虚荣心;或者因为恐惧和焦虑等,这种说谎需要引起教师和家长注意。这样的儿童就是道德败坏吗?笔者并不认同,按照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理论,儿童早期的道德水平往往处于前习俗水平,是以惩罚和服从为定向、以工具性的相对主义为定向,这是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的固有特征。

面对主观动机上的不诚实行为,教育依然可以发挥作用。教师的教育方式不能仅仅是禁止或施加惩罚了事,这样做的结果会导致儿童为了避免惩罚,需要继续说更多的谎话,周而复始,形成恶性循环。实际上,禁止只是第一步。在此基础上,教师还需要对儿童诚实发展的阶段进行充分了解,然后对症下药,逐步将诚实品质内化为个体的道德行为习惯。教育专家冉乃彦对诚实教育有着深入研究,他认为“作为教育者既不能因为其不理解就放弃这个阶段的道德教育,而是要关注其道德萌芽的成长的状况,也不能因为其目前能做到说实话而忽视了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其表现出的微妙变化”。所以,教师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培养,尽量避免儿童过多地从功利主义的动机来思考和作出诚实行为。儿童道德发展水平比较低,对许多道德问题认识比较模糊,还不足以区分诚实的动机和结果等问题。关于诚实动机的培养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教师要从根本上重视儿童诚实动机的培养,引导儿童认识诚实的意义。比如,某节品德课程结束时,教师的诚实教育课作如下总结:“俗话说‘金无赤足,人无完人,生活中免不了犯错,相信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会经常提醒自己做勇于承担责任、诚实勇敢的人。”这句话只是告知儿童要诚实勇敢,但却没有进一步向他们解释为什么要这么做。一般情况下,来自成人或社会的道德律令,如“不能说谎话”“你要诚实”等,在他律阶段的儿童那里往往只是实然判断,而非价值判断。儿童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类似情境和问题,也许会做到诚实勇敢,但不知道为什么要做到诚实勇敢,不了解其背后的道德意义。所以,教师必须把握教育细节,不仅要教儿童诚实,还要告诉儿童为什么要诚实,引导儿童对诚实品质的动机进行思考。

其次,积极引导儿童从利他动机来践行诚实行为。比如,《狼来了》这个经典故事告诉儿童“说真话的人,大家相信你;说谎话骗人,结果害自己”。实际上,这种诚实教育背后暗含着功利主义的逻辑,即我们之所以要诚实,是因为诚实可以给我们带来好处;不诚实则会带来不好的后果,会害到自己。这种逻辑和价值取向在儿童道德发展的初级阶段是有效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儿童的诚实品质,但由于它过于强调道德的外在作用,忽视道德的本体价值,长期遵循这种逻辑思维,不仅不利于儿童道德水平的提升,还会让儿童形成道德的功利心。因此,诚实的动机培养有必要追求更高层次的水平,从他律的诚实转向自律的诚实,从利己的诚实转向利他的诚实。

【朱俊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讲师】

责任编辑︱赵 庭

读者热线:010-62027510

投稿邮箱:zgdy_guancha@163.com

猜你喜欢
动机水平道德
张水平作品
动机比能力重要
锻炼动机对高校大学生体育课程参与积极性的影响
跟踪导练(五)(2)
道德
消费者购买动机分析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凶手的动机
道德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