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西岸:滨江“大衣料”的一场高级定制

2017-05-18 07:55任蕙兰
新民周刊 2017年17期
关键词:徐汇滨江上海

任蕙兰

几乎每一座世界级的城市都有一条著名的河流,或穿城而过,或相伴左右,你看,伦敦有泰晤士河、巴黎有塞纳河、纽约有哈德孙河、东京有江户川,而我们的城市上海,有黄浦江。城市因河流而充满灵动,“灵动”二字就写在滨水两岸,因此,水岸就像一本书,它记载了一座城市的历史积淀,但它更像一把钥匙,开启城市美好生活无限可能的明天。

黄浦江,上海的母亲河,对这座中国最发达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而言,它的魅力就像诗一样, 串联了上海城市发展的各个历史片段,如果从空中俯视黄浦江两岸,你会发现历史仿若在慢镜头回放——开埠前的老城厢、开埠后的外滩、改革开放后建立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

但是,现在请将目光从这些传统的光环区转移,往南,再往西,对!就在黄浦江的西岸,一片岸线长达11.4公里,腹地可开发面积约9.4平方公里的区域,就像久埋的金子现在终于露面,熠熠光辉再难遮掩。

这就是徐汇滨江,一块曾被很多人遗忘的黄浦江水岸宝地,金子破土而出,得益于上海市委市政府制定的“滨江贯通”计划——今年底,涉及浦东、徐汇、黄浦、杨浦、虹口五个区的黄浦江两岸45公里滨水公共开放空间将全线贯通,而徐汇滨江被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形容为“中心城区最宝贵的大衣料”。

如何裁剪好这块最宝贵的大衣料,使之与上海“全球卓越城市”的远景定位相匹配甚至助推“全球卓越”的早日实现,摆在了徐汇区委区政府面前,一个宏伟的规划横空出世——打造“上海西岸”!

你没听错!“上海西岸”,比肩伦敦南岸、巴黎左岸,甚至凭借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与全新的发展理念,我们还要——超越它们!

是不是很期待!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徐汇滨江,这个未来全球卓越城市的“心脏”,看看这场高级定制是如何展开的!

“城市更新不是大开发,而是大开放”

过去说起徐汇滨江,就连老徐汇人可能也会发懵,“徐汇也有紧邻母亲河江风拂面的地方吗?”,还真不能怪人们无知,因为过去市民很难走近徐汇滨江,那里盘踞着大厂房、大仓库,是一条封闭的传统工业岸线,无法与母亲河亲近甚至遥望都不可及,久而久之“徐汇还有滨江”也就被人们淡忘。

今天谈起要打造“上海西岸”,好像徐汇滨江就是一个后起之秀似的,其实不然,这里的历史如果写成书不知有多厚,拾忆徐汇滨江,这里曾经是上海近代民族工业的摇篮之一,曾集聚了远东最大的机场(龙华机场,1917年)、中国第一个水陆联运码头(北票码头,1929年)、中国第一个湿法水泥厂(上海水泥厂,1920年)、上海第一个货运车站(铁路南浦站,1907年)等等,可以说,徐汇滨江是当时上海最主要的交通运输、物流仓储和生产加工基地。

“中国近现代工业都是沿江发展的,因为靠江解决了运输问题。黄浦江、苏州河沿岸过去都是工业区,现在滨江地带的工业功能已慢慢弱化并逐渐消亡。”徐汇区区长方世忠在接受《新民周刊》专访时介绍,随着城市布局调整和传统产业的转移,徐汇滨江逐步沦为“铁锈地带”。

什么是铁锈地带?这在国际上并不是個陌生的名词,最初指的是美国中西部五大湖附近传统工业衰退的地区。在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美国中西部因为水运便利、矿产丰富,因此成为了重工业中心。然而自1980年代开始,美国步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经济体系之后,这些地区的重工业就纷纷衰败了。很多工厂被废弃,工厂里的机器渐渐布满了铁锈。

类似的情景也发生在徐汇。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产业调整升级和城市发展,徐汇滨江企业用地大多处于对外出租或闲置状态,产能低下、土地利用率低,市政道路等基础配套设施极不完善,用今天创新社会治理中的流行语来说就是“短板”,有“短板”就要“补短板”,进入新世纪,城市更新成为徐汇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雄心可嘉,但更新对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而言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确有不少城市在更新后实现“凤凰涅槃”。以德国鲁尔区为例,上世纪60年代起,主导产业衰落,经济严重受挫,莱茵河严重污染,工业重地不见蓝天……曾经的“经济巨人”沦为“锈带”。然而经过几轮城市更新,鲁尔区重新焕发活力。2010年,“欧洲文化首都”落户鲁尔区。昔日钢厂改造为“世纪剧院”,曾号称欧洲最大的天然气储备厂变为综合性展览馆,莱茵河畔造型奇特的建筑里,上千家服装设计和广告策划公司成为欧洲时尚新贵。

方世忠说:“国际上一些城市走得比我们早,我们应当学习成功经验,避免人家走的弯路。城市更新,对我们徐汇而言,就是让工业铁锈地带转变为适应人居的滨江空间。”

其实,早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徐汇滨江就以世博会启动为契机,着手城区形态和公共空间的更新再造。而这一轮更新并不只发生在物理层面上——让工厂、仓库变身美术馆、剧院,更有冲击力的深层更新则发生在城市规划的理念上。

“按照过去走的路,区域更新先是政府收储土地,紧接着房地产开发,早期上海滨江空间开发豪宅林立,就是这个思路的体现。这个概念已经落后了,我们要更新城市规划理念,徐汇这一轮城市更新不是大开发,是大开放。我们尤为注重的是滨江的公共空间、生态空间和文化空间,一定要增加这个地区的魅力。”方世忠的这番话,书面语概括就是一句话——徐汇滨江的开发是以“规划引领”。

全市黄浦江两岸45公里滨水公共开放空间计划是2017年底全线贯通,而在徐汇滨江段,改造已经近半,不仅仅是形态上的贯通,在功能上其实已经“抢跑”,昔日的工业封闭区早已变成市民亲近的水岸。周末晴日,滨江慢跑道上少不了挥汗的年轻身影,广场、庭院、绿地等休闲空间成了最好的亲子场所,艺术集市、涂鸦以及街头表演带给人们鲜活的艺术享受。

就拿眼下来说,滨江的余德耀美术馆正在举办KAWS涂鸦展,某运动鞋发售日,抢购队伍长度堪比网红“喜茶”。

如果你愿意找个空暇去徐汇滨江走一走,你会欣喜地发现,这里的基调已经由工业污染的黑色变成了生机盎然的绿色。

“西岸计划”的文化愿景

把重工业移走了,拿什么来填充徐汇滨江,让它重新焕发生机,更充满魅力呢?这道开放题有千百种可能的答案,从江畔的美术馆和剧场、散落街头的艺术涂鸦中,市民读出了日益清晰的答案——徐汇选择了文化。

徐汇滨江提出要打造一个“上海西岸”,目标直言不讳,就是要比肩以人文格调著称的巴黎左岸,甚至在未来还要尝试超越它,听起来确实让人震撼,乍一想可能还会疑惑,这么大的口气,到底自信来自哪里?实际上,这绝非是为了凸显徐汇“不走寻常路”,方世忠解释,背后是缜密的科学论证以及国际调研。

敢喊出这个目标,徐汇当然有自信,首先,从宏观背景来看,以“文化先导”作为徐汇滨江的开发思路,正是国家和上海“文化自强”战略的合适注脚。

在2040年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中,上海提出要创建创新、生态、人文之城三个维度,在国际对标中,和全球著名城市相比,上海目前最大的短板就是文化。“我们要把文化做足。上海需要一个海派文化、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对话的平台、地标。纽约有百老汇,伦敦有West End,每个著名城市都有文化聚集区。上海西岸处于人文历史底蕴深厚的徐汇,恰逢其时。”方世忠说。

文化历来是徐汇的骄傲,纵观近代史,徐汇曾经是引入外来文化的窗口。徐汇自明代起就成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之地,吸引了众多西方文化要素集聚,陆续兴建了徐家汇天主教堂、藏书楼、徐汇公学、徐家汇观象台等,并就此开启以“西学东渐”为核心的“光启计划”。

还有,很多人并不知道,徐汇区域内的昔日租界其实是上海“海纳百川”城市精神的最初发源地。

经过百年发展,时代主题已经从“文化输入”变成“文化输出”,这一次,徐汇又站在了前沿,对照“上海西岸”,徐汇推出了“西岸计划”。

“我们推出了‘西岸计划,旨在用国际化的理念、方式、合作传播中国文化、海派文化,通过发现、挖掘、提升自身价值,推动中国文化和海派文化从徐汇滨江走向世界,使上海西岸成为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与世界对话的文化大平台和文化新地标。”方世忠介绍。

习近平总书记说上海是“一带一路”战略的桥头堡,这当中自然也包含文化战略,因此可以说上海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桥头堡。从这个意义上说,“上海西岸”注入的文化内涵呼应了这一宏观战略。方世忠认为:“有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上海西岸的美术馆大道、剧场就有了生命力,否则就只是没有文化灵魂的物理空间。”

徐汇要靠文化牌来打造“上海西岸”的自信,还来自于——以文化引爆“銹带”转型也是国际通行经验。“铁锈地带怎么转型?如何获得新的生命力和活力?从国际经验来看,核心就是注入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只有注入两者,‘锈带才可能再生,实现凤凰涅槃。”方世忠分析,靠房地产开发来带动铁锈地带是不可能具有魅力的,也没有感召力和创新力。只有文化引爆,才能带动地区新活力的再生,“我们一直强调文化先导,在滨江注入文化创意要素,因为在国际上有很多成功案例,都是这个特点。我们要国际对标,不能两眼一抹黑,要尊重铁锈地带转型的规律,以文化活力带动地区未来可持续发展”。

当然,对徐汇而言,这样做还有一点点温暖的“私心”——徐汇滨江希望以文化留住城市的工业记忆。

旧时的厂房仓库是徐汇滨江的“老家当”,同样承载着一个城市的记忆。“我们希望保存历史记忆,通过文化的方式保留中国近代工业文明。文化是要传承的,不是断崖式的。”方世忠说,“对此,我们负有历史责任和使命感。”

徐汇区充分认识到,工业遗存和历史建筑是徐汇滨江最具本土化的特征,成功保留和利用将有助于延续城市的集体记忆,并催生城市新文化。

通过对标志性工业遗存进行改造和功能置换,徐汇滨江形成了包括以煤炭码头为原型改造的龙美术馆、以龙华机场机库为蓝本改造的余德耀美术馆、以上海飞机制造厂250#厂房为基础改造的西岸艺术中心等艺术场馆集群。而徐汇滨江公共开放空间作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主题范例项目,也获得了2015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因此我们可以说,正是文化的独特性构成了上海西岸不同于巴黎左岸、伦敦南岸的识别性。“对徐汇滨江这块不可多得的大衣料,要做高级定制,而高级定制的个性,就在历史文化元素的记忆里。我们把过去的水泥厂、仓库变成美术馆,正是保留了自己独有的文化,构成了不同于其他地方的个性。”方世忠说。

听了区长这番话,您对“上海西岸”的认识是不是更有信心了呢?

有了这样的文化自信,“上海西岸”当仁不让!

从“CBD”升级为“CAZ”

“CBD”曾几何时是多么高大上的一个词儿,然而,无情的事实摆在面前,它已经OUT啦!在一些传统商务区,出入的白领外表光鲜,但“宝宝心里苦”也只有宝宝们自己知道,比如中午穿着高跟鞋在仅有的几家高性价比餐厅门口排长队等座。写字楼过分密集、人性化配套不足,人口潮汐式特点,等等都是传统CBD的症结,现在传统CBD的升级,其实说白了就是在补短板,然而由于形态开发已经饱和固化,要实现功能改变何其艰难。

根据2016年发布的《上海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上海的总体目标是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规划”中提出,上海将用24年升级CBD(中央商务区)为CAZ(中央活动区)。而徐汇滨江恰恰就是上海2040总体规划中确定的CAZ之一。

CAZ的全称为“Central Activity Zone”,最先是2000-2004年编制的“大伦敦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中提出的。和CBD相比,CAZ更强调除商务活动以外的文化、旅游、生态资源对城市中心地区的重要性,可以说CAZ是CBD在功能上的扩展和提升,也是契合人文发展的进步表现。

从CBD到CAZ的转换,意味着更优化的产业结构、更高质量的商务业态,以及更人性化的公共空间。

谈到产业结构,方世忠以“有所为有所不为”来概括“上海西岸”的产业战略,“我们不会搞大工厂、生产车间,这不是我们的方式。过去西岸以重工业为主,未来西岸的产业金三角,将是文化创意、科技创新、创新金融三者互为支撑,构成全新的復合型产业架构。”

CAZ产业升级的同时,也意味着商务形态的创新升级。徐汇滨江将成为未来立体商务的代表——宜商宜居宜旅宜业。

传统CBD面积小,基本没有居住功能,白天与晚上的活动人口数量差异巨大,难以支撑一般商业。而CAZ的活动时间从8小时延长至24小时,商业形态开始逐渐变化,越来越多与传统商务活动不直接相关的功能慢慢渗入了CAZ中。以徐汇滨江为例,以人为导向,商业、零售、居住、办公、休闲、餐饮、社交、娱乐、教育、小型医疗、政府服务等功能将充分融合,进一步扩展CAZ的商业内涵。

“商务商业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更加注重创意、创新、富有想象力,让8小时内外同样精彩。所以立体、复合、集约是当今国际一流商务商贸区的主要发展趋势,也是徐汇滨江的重要定位所在。”方世忠说。

11.4公里生态文化弧湾让“上海西岸”拥有了更多互动与共享,也成为更新商务生活方式的绝佳土壤。在这里,未来,白领午休时可以换上健步鞋去水岸跑道跑个步,或去近在咫尺的美术馆看一场城中热门的展览,这些福利都将唾手可得。

预计于2021年上市的滨江城开中心,就是“更加注重创意创新”的新型商务代表,滨江城开中心充分融合了周边生态文化的优势,依托CAZ理念,打造全新的立体商务生活体验,充分满足了商务的健康、文化、活力、品质和安全等需求,通俗点讲,不仅是解决了“8小时内外同样精彩”,更有理由让人相信较之传统CBD,能做到“8小时内外更加精彩”。

对徐汇滨江,方世忠强调过是“大开放”而不是“大开发”,体现的关键点之一就是公共空间的处理细节,为了有一个更为直观的感受,《新民周刊》记者沿徐汇滨江实地探访,深切感受到这种理念无处不在,即便是商务开发项目上也是如此。还是以滨江城开中心为例,5幢庭院式花园办公与4幢错落有致并附带商业的超甲级办公楼组成,设计上摈弃了市中心高密度分布和强调商业化的传统特质,选择了把更多公共空间让给使用者,在这个项目中有很多公共空间的设置,比如大大小小的各种庭院——下沉广场庭院、地面庭院、屋顶庭院,最终它们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立体、开放、互通的大庭院。

这么一说,您是不是马上觉得“上海西岸”未来的立体商务较之传统商务有了原先缺失的温度?没错,“上海西岸”之所以值得期待,一个亮点恰恰就在于大量的CAZ公共空间设置。

但是光有公共空间还不够,考量的重要标准是“是否人性化”。上海市委书记韩正提出“还江于民”,滨江空间将更多用于公共文化空间。在徐汇滨江公共空间规划的众多方案竞选中,最终中标的是“上海CORNICHE”方案。

CORNICHE源自法语,原指一条蜿蜒舒适的滨水大道,人们不仅可以惬意地散步、观景和休闲娱乐,还可以低速驾车欣赏沿途风景。那么“上海CORNICHE”如何更人性化呢?这个方案是以滨江沿线龙腾大道为核心打造一条最“透气”的浦江岸线,让全体公众都能享受滨水地区,充分考虑岸线的共享性,通过开放宜人的沿江空间、便捷完善的交通系统、工业文明的城市记忆等,将徐汇滨江塑造成有魅力的公共活动空间。

“我们吸收了很多国际上的经验,比如在沿江区域构建滨水步道、健身跑道、有轨电车、林荫大道组成的四层交通动线,使市民能够以四种速度体验滨江。龙腾大道是上海唯一一条滨江车道,市民可以开车在江边慢速兜风。”

谈到人性化的细节,方世忠分享了一个细节,“我们征集了很多公众意见,在细节上也有很多考虑,比如有人提议跑步出了一身汗需要冲凉,我们在跑道边增设了一些冲凉点。总之让老百姓通过城市更新有获得感。”

开埠170多年来,黄浦江见证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兴起与历史变迁,而今伴随着“滨江45公里贯通”,上海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从封闭的重工业基地到开放的文化艺术走廊,从繁华的商业金融聚集区到宜居宜业的中央活动区,我们有理由相信,徐汇滨江将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让我们一起参与这块“大衣料”的高级定制,一起迈步“全球卓越”。

“上海西岸”,拭目以待!

猜你喜欢
徐汇滨江上海
福州滨江私宅
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芜湖滨江天际线
“三驾马车”齐头并进下的高品质物业管理
——国际化大型社区徐汇苑管理特辑(一)
徐汇苑物业以人为本 打造和谐宜居社区——国际化大型社区徐汇苑实事特辑(二)
滨江:全省首推工位注册
徐汇苑品质生活,至臻享受
社区—红 旗迎风扬,大梦同圆庆华诞国际化大型社区徐汇苑国庆特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