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课程化的探索

2017-05-18 19:14蒋淑雯
职业技术教育 2017年5期
关键词:课程化基本策略职业素养

蒋淑雯

摘 要 职业素养教育是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已成为现代职业教育重要的价值取向,也是目前职教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针对当前国内学者对职业素养内涵的理解依然存在分歧的现状以及中职学校职业素养培养中普遍存在缺乏针对性、实践性、全程性、整合性等问题,依据有关政策精神和中职学校普遍开展校企合作的实际,提出职业素养教育课程化的基本策略,为职业素养的培育提供明确的目标、内容和评价依据,以实现职业素养培养的系统化、规范性,切实提升职业素养培养实效。

关键词 职业素养;课程化;中职学校;基本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05-0028-05

职业素养教育是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已成为现代职业教育重要的价值取向。2012年开始教育部分批公布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各地方和学校纷纷开展基于专业教学标准的地方“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和校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制工作。相关文件中关于“人才规格”一目,明确提出专业毕业生应具有的“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即把职业素养作为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把良好的职业素养作为衡量一个职业人成熟度的重要指标。因此,如何有效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成为中职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关于职业素养内涵的理解

明晰职业素养的内涵,是开展职业素养培养相关研究的起点和基础。虽然职业素养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但从文献发现,目前国内学者对职业素养内涵的理解依然存在分歧。对职业素养的概念界定和应用可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

广义职业素养,是将职业素养进行全面概括。例如,裘燕南等认为职业素养是职业人在从事某种职业时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养,不仅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还包括社会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社会实践能力、自学能力等职业素养[1]。这种广义的概念界定由于不需要进行细致的分类辨析,在理论和使用上都比较方便,因而得到大量应用。但因其语义宽泛,不利于人们深入具体讨论。

狭义职业素养,是将职业素养概念特别限定于排除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能力等教学培训内容之后的倾向性因素。如黎光明等认为职业素养主要是指从业者的精神文化潜质,是后天养成的且不同职业的从业者具有某些相同的素养要求。彭娟等提出的职业素养培养要素构成中,具体涉及到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意识等方面的内容,都是单纯以精神文化的形式描述[2]。也就是说,狭义职业素养是把专业知识、技能以及表现出来的职业能力等剔除后,仅把人的精神方面的综合内在因素定义为职业素养。

这种狭义的概念界定,突出了职业素养培养的价值取向,与目前有关政策文件表述和人们习惯语境相一致。例如,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到把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相关专业教学中[3],其中的职业素养是指精神品质方面的,也是目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点和难点。因此,为了便于开展有针对性的具体研究,本文探讨的职业素养取狭义界定,即不包含专业知识、技能,而是特指精神层面,具体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和职业习惯[4]。以此为依据,确定学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内容的基本结构。

本文所述的“职业素养教育课程化”,是指把学校职业素养教育建设成课程[5],即在基于对新时期中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厘定基础上,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借鉴课程教育之长,按照课程的形式对职业素养教育进行设计、组织、实施和评价,以期改善和提升职业素养教育的有序性与有效性。

二、中职学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课程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职业素养教育课程化的必要性

当前中职学校普遍开展的职业素养培养实践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归结如下:一是内容概括抽象,缺乏针对性。学校还未形成针对专业的较为具体的职业素养内容,多采用抽象、理想化原则来要求学生,使培养的学生依然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对人才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二是培养方法传统,缺乏实践性。目前学校不少教师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开展职业素养培养,职业素养培育与现实职业活动割裂,教学低效。三是落实方式单一,缺乏全程性。学校职业素养培养的探索,往往停留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增设一门或几门课程上,未能有意识地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四是顶层设计不足,缺乏整合性。学校对如何开展职业素养教育更多地停留在理念上,缺乏顶层设计,导致教育教学活动各施各法,课程教学、德育管理、顶岗实习等没有形成职业素养教育的有效合力。五是校企之间未形成职业素养培养互动机制。校企合作中,企业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缺乏可操作的、有效的参与方式,导致学生缺少职业活动实践平台,学校难以突破职业素养培养的瓶颈。

以上问题都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学校和教师要努力解决的。实践证明,学校要落实培养目标,需要依靠课程,课程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载体和平台。同样,职业素养的培养要有效落实,也必须以课程为主要载体和平台。因此,学校需要通过职业素养教育課程化,才能较好地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使职业素养培养工作得以系统化和规范化。

(二)职业素养教育课程化的可行性

1.政策文件为职业素养纳入课程实施提供指引

近年国家相继出台了有关促进职业教育改革的政策文件,其中对职业学校开展职业素养教育尤为重视。例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把加强职业素养教育作为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并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6]。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把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相关专业教学中、各地、各职业院校要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技术技能水平、就业质量和创业能力作为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所提供的专业标准编写框架中,有关人才培养规格方面,要求明确列出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的“职业素养”目标[7]。以上这些文件精神,为学校和教师开展职业素养目标、内容和实施研究提供了指引。

2.校企深度合作为职业素养课程实施提供有效平台

《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依据产业发展和行业企业岗位职业能力标准所涵盖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要求,指导相关试点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核心课程开发、技能训练和岗位职业能力认证等工作,推动职业学校和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8]目前中职学校广泛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倡导产教融合、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形式,注重在真实工作情境中以职业活动的形式来开展教育教学,这既使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得到较好的培养,又使学生在真实情境的活动体验和锻炼下,有效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三、职业素养教育课程化的基本策略

职业素养教育课程化的过程,就是开发并形成职业素养目标、内容和实施方式的过程,是一个完整的课程建设过程。不同职业的从业者具有不同的职业素养要求,但也具有某些相同的素养要求。结合目前学校教育教学实际,本文将职业素养划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从事任何职业的从业者都应该具有的素养,是职业人共性的要求,称为基础职业素养;二是依据学生所学专业对应的行业、企业需求确立的职业素养,是对某一行业、职业岗位从业者的特定要求,具有行业特点,称为行业职业素养。

(一)总体规划:系统确立职业素养培养的目标

1.基础职业素养目标的确立

基础职业素养培养目标是共性的培养目标,主要源于学生需求的研究,同时也会反映社会发展的需求。而这方面的培养目标,往往已经比较集中反映在现有的国家人才培养目标的有关文件中。其中,《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对“培养什么样的人”作了科学定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爱党爱国、拥有梦想、遵纪守法、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成为敬业爱岗、诚信友善,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9]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以上文件要求中可见,当前中职教育的基础职业素养培养目标应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职业道德培养,同时,注重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的培养。因此,查阅并研究国家教育部关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有关文件并进行归纳,同时结合传统教育经验,基本能掌握并提炼出较全面的基础职业素养目标。

2.行业职业素养目标的确立

行业职业素养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行业、职业特征的品质。行业职业素养目标主要源于对行业企业需求的研究,主要通过企业调查,根据专业对应职业群的主要职业活动的需求进行归纳[10]。例如,电子商务专业对应的职業有网络客服、电话客服、网络推广助理、运营助理等,这些职业岗位都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商业意识和就业、创业的抗压能力”。一般来说,行业职业素养集中反映在企业文化中的规范、标准等方面,所以,调研中除了重点关注人力资源方面的要求外,还应了解企业有关规章制度,并从中归纳更明确具体的行业职业素养目标。

(二)目标引领:全面建构职业素养培养内容

课程内容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从以往有关职业素养培养效果欠佳的情况来看,主要原因在于目标比较模糊,内容比较随意,职业性、针对性不足等,因此,需要在职业素养培养目标引领下,选择具体的课程内容或参考标准[11],以保障培养质量。一般来说,职业素养课程内容的选择分两步走:首先根据所确立的目标选择学习内容;然后考虑所选内容对中职学生培养的有效性和重要性进行再次筛选,从而全面建构适合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的内容框架。

1.基础职业素养内容的构建

依据“职业素养培养内容基本结构”,将基础职业素养培养目标中注重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等方面的培养要求进行分类和细化,构建适合中职学校的“基础职业素养培养内容要素”框架,具体如图1所示[12]。

该框架中各内容要素的选择,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文件中有关中职学校德育目标要求,也整合了当前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实践经验,突出当前中职学生特点和教育实操性。其中大部分内容要素在德育课程和文化基础课程中都有一定体现,已有比较完善的课程资源。当然,各学校在课程开发中,可以在此框架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增减和细化。

2.行业职业素养内容的构建

行业职业素养是具体到不同行业、职业的具体要求,其内容标准直接指向行业职业活动,因此,行业职业素养内容取材的依据是职业活动[13]。内容建构思路如下:

首先,全面收集具体的行业职业素养要求。具体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从基础职业素养培养内容要素出发,相应地收集和归纳行业、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行为习惯表现;二是结合行业职业素养培养目标,将所对应行业、职业群的主要职业活动中涉及的品质、行为习惯等要求具体化。例如,“乐于沟通”是共性的基础职业素养要求,但具体到不同行业、职业,对沟通的具体要求会不同。如电子商务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沟通,通过调研分析,要求做到“普通话标准流利、语言规范、声音甜美,具有良好的亲和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其次,对所收集的行业职业素养进行有序梳理。即参照“职业素养培养内容基本结构”,从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等方面进行整理归类和分析,形成行业职业素养的基本要求,即内容标准。

最后,依据内容标准开发学习内容。由于行业职业素养是各专业的个性化学习要求,因此,需要开发相关学习资源以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目前,有关行业职业素养的课程内容组织形式,比较成功的做法是采取案例形式,即将从职业活动中提取出来的职业素养内容以直观和形象的案例方式进行阐释。由于行业职业素养内容是从职业活动中选取归纳的,切实体现职业活动要求,因此,所选取的内容既能使学生与职业世界的认识和经验建立联系,又能较好地实现企业对人才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提高职业素养培养的针对性。

(三)合力实施:打造多途径融合培养格局

职业素养教育课程化的关键环节是有效实施职业素养培养。当前中职学校职业素养教育主要采用“外加式”和“渗透式”为主[14],不足之处在于比较随性,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为此,首先要明确职业素养教育的特殊性:一是职业素养教育不能抛开中职学校现有的教育体系而单搞一套,而是要让职业素养教育融合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中,以此获得生长和发展;二是职业素养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职业素养的形成是观念意识树立、情感态度形成、思维方式建立和行为习惯养成这四个过程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结果,而职业素养的各种行为表现也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即职业素养教育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教育行为。基于以上特点,在开展职业素养教育中采用“融合式”,具体表现在三方面:一是目标的融合,即将职业素养培养目标分解融合到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和管理目标中;二是内容的融合,即根据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和管理的特点选择针对性的职业素养课程内容,使其融合成为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机构成部分;三是教育途径的融合,即要改变以往将职业素养教育仅作为一门课程或某一个阶段突击教育的旧观念,以全员育人、全程育人为导向,发挥各种教育途径的优势,尤其是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各方协同配合形成合力,把职业素养培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1.根据不同课程内容特点,融合相应的职业素养要求

课程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职业素养培养首先要融合到学校现有的课程教学中,尤其是要发挥专业课程教学的优势。目前职业学校专业课程普遍采用工学结合课程模式,强调实践教学,可以结合具体工作任务融合相应的职业素养要求开展学习,实现职业素养培养和职业技能发展相互促进。而在德育课程和文化基础课中有丰富的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教育资源。因此,结合具体课程内容特点,把职业素养要求具体化并融合到各课程教学中,从而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提供了水到渠成的优势。另外,尽管单独设置职业素养专门化课程的培养效果并不理想,但便于学校开展课程实施和进行针对性素养训练,因此,学校可以适当开设专门化课程以提高培养的针对性。

2. 結合学生德育管理工作,建立多样化素养养成训练载体

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是一个长期过程,而且重点在日常训练。因此,在学生德育管理工作中,注重将学校各项制度和企业管理制度相对接,将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和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习惯相对接,实现职业素养培养与学生日常管理有机融合。同时,通过各种德育主题活动,建立多样化的职业素养养成训练载体。例如,通过竞赛活动强化竞争意识、责任意识和抗挫折能力;通过文体活动强化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实践创新精神等。

3. 推进企业文化进校园,营造职业素养培育氛围

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制度、员工良好的行为及企业的环境等。学校要围绕优势专业,引进与专业对接的优秀企业文化及职业精神,加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增强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便于搭建以职业素养为主题、形式新颖、学生参与性强的校园文化活动平台,营造良好的职业素养培育氛围。

4. 加强学生职业活动体验,培育和践行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在职业活动中形成的,职业素养的最终形成离不开真实的职业活动。在校企合作条件下,为给学生提供更多职业活动体验机会,比较有效的是“仿真式”和“实境式”。一是实训课程“仿真式”培育和践行职业素养。职业学校的实训室基本按照真实的职业情境进行改造,教学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开展相关职业活动,并将有关职业素养要求纳入实训课程的教育目标,使其贯穿学生实训过程,从而为学生形成并践行职业素养提供条件和保障。二是顶岗实习“实境式”培育和践行职业素养。顶岗实习使学生处在真实职业情境中,为学生践行职业素养并提升学习效果提供真实平台。通过对学生顶岗实习过程进行系统设计,将职业素养培养目标分解到顶岗实习过程的各个环节,并加强对学生的跟踪指导、及时教育,帮助学生在真实职业情境中践行和提升职业素养。

(四)评价促进:校企合作开展职业素养评价

开展学生职业素养评价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检查职业素养课程的实际效果与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程度,便于及时调整和完善课程各要素,促进职业素养课程建设。目前学校对如何开展职业素养的评价普遍感到困难,而校企合作开展评价,能较好地突破学校评价的瓶颈,发挥评价功能。

首先,发挥校企双方优势,共同制定评价标准。通过校企合作,共同设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评价标准,确定各项评价指标和评价内容,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使评价内容和考核方法既能充分考虑学校的教学环境和实际,又促进企业更深层次地参与到职业素养培养中,更好地能发挥企业实践平台优势,从而使学生素养较好地反映用人单位的需求。

其次,构建多元评价模型,实现“以评促培”。根据职业素养评价标准,将评价目标分解成以课程、德育、实践项目等若干评价载体,构建多元评价模型。各个评价载体侧重点有所不同,比如在校内课程教学和德育中突出对学生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等要求;在企业实践项目、技能竞赛等环节突出对职业行为习惯等要求。通过多元评价,既便于学校全面落实职业素养的目标和要求,又便于引导学生尽早确立职业发展目标和明确素养要求,从而激发学生主动规划职业生涯和培养职业素养的积极性。

再次,校企共同参与评价,突显企业人员作用。参与学生职业素养评价的人员既要有学校教师,也要有来自企业的专家和工作人员,使评价结果更加全面、客观。尤其是对学生顶岗实习的考核评价,要以企业考核为主、学校考核为辅,对学生的出勤、工作态度、任务完成情况、企业鉴定、实习总结等进行综合评价。

总之,课程化的优势在于为职业素养培育提供明确的目标、内容和评价依据,能进行有效的实施和监控,实现职业素养培育的系统化、规范化,切实提升职业素养培养实效。但是,教育实践也表明,职业素养教育课程无论如何系统打造,培养方法无论如何创新,决定培养效果的关键还是内因。因此,在职业素养培养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职业世界,激发内在发展动力。

参 考 文 献

[1]裘燕南.创设丰富教学情境提高学生职业素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10-12.

[2]黎光明.要重视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7(8):l25-127.

[3]教育部.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Z].教职成[2015]6号.

[4]康世斌,唐佩.职业素养概念再辨析[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31-36.

[5]许亚琼,徐国庆.职业素养:职业教育亟待关注的课程研究领域[J].职教论坛,2009(21):52-54

[6]国务院.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通知[Z].国发[2014]19号.

[7]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目录的通知[Z].教职成厅函[2014]11号.

[8]教育部.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的通知[Z].教职成[2011]6号.

[9]教育部.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的通知[Z].职成[2014]14号.

[10]许亚琼.职业素养概念界定与特征分析[J].职教论坛,2010(25):15-18.

[11]王振洪.确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系统格局[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23.

[12]彭娟.论高等职业教育职业素养培养目标与结构要素[J].高教论坛,2012(8):125-128.

[13]黄晓玲.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开展职业素养教育现状调查及思考[J].职教论坛,2015(15):34-37.

猜你喜欢
课程化基本策略职业素养
对“家庭教育课程化”的认识、探索与建议
浅谈高中生物的有效教学
浅谈班级主题课程与环境区域的有效运用
技工院校校级领导职业素养的建设及质量评价研究
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职业素养+职业技能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的实践与认识
探析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构建的基本策略
校园文化“课程化”构建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