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资源类型特征及应用误区

2017-05-18 20:31张恺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7年9期
关键词:中小学特征

张恺

摘要:本文对信息化教学资源在中小学课堂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并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教学实例,对信息化教学资源类型特征和应用误区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资源;特征;应用误区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7)09-0087-04

信息化教学资源在中小学课堂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资源应用数量很少

有的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属于为用而用的被动状态,没有了解有什么样的资源,也没有根据教学内容考虑能用什么样的资源,更没有准备相应的资源,多数仅仅是为了满足学校管理或教研活动、教学竞赛的要求才应用资源。

2.资源应用类型单一

有的教师虽然花了时间和精力制作PPT课件,但仅仅是简单重复教材内容或将教师语言用文字一一呈现,并不能改善教学效果。这些教师没有正确把握不同类型资源的特征和作用,忽略了其他类型资源的应用。

3.资源应用目的不清

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过多类型和数量的资源大量呈现,没有很好地将资源应用纳入教学设计,根据各个教学环节的需求合理选择应用资源,整堂课大屏幕上眼花缭乱,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正确把握资源特征

1.视频

视频能够以活动的图像呈现正在变化的过程,采用接近实物的形态,逼真地表现事物。不是所有与教学相关的实物都能够拿到课堂上来,对于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就能够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而对于学生不熟悉的事物,视频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成为了辅助教学的有效工具。

例如,在小学语文《北京亮起来了》一课中,教师充分考虑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所教学生多数来自农村,大部分没有到过北京的特点,适当借助了视频资源,将遥远的北京夜色的美展现在学生眼前。教师通过视频短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北京风光的美,从而让学生进入优美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巧妙地导入新课。

2.图片

图片以静止的方式反映事物的瞬息特征,利于抓住典型瞬间,并便于观察。图片可以记录真实场景,它虽然没有实物立体、真实,也不像视频能够反映活动和变化,但是清晰、操作方便、便于观察的特点,使其在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应用时要注意图片的大小,如果一屏中用一张图片,图片可较大,这样利于观察结构特征;而将两张相近的图片放在一起,则能够突出比较他们的异同,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和类比。图片还可和文字、语言有机结合,这种情况常常是通过图片提出问题,然后用文字聚焦问题、强化问题。师生的语言始终伴随着图片和文字进行描述、分析、概括。

例如,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看平面图》一课中,教师采用游戏的形式将学生带入动物园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大屏幕投影展示动物园的平面图,围绕展示的平面图引导学生思考,最后再进行分析、概括。

出示资源:动物园平面图。

交流:“动物园里有些什么?”让学生仔细观察平面图。

“動物园里有狮子、老虎、大象、猴子……”

交流:“这张平面图上,除了有很多动物,还有些什么呢?”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

“有餐厅、岗亭、厕所。”“有绿地、道路、人工湖。”……

交流:“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

“根据图上的标记。”

“这些标记叫什么呢?”(板书:图例)“图例是平面图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能帮助我们快速读懂平面图。”“图的左上角还有一个带箭头的标记,这个小图标又叫什么呢?”(板书:方向标)“方向标,也叫指向标,它的箭头所指的方向始终是北面。”

小组商量,选出最想去的一个动物馆,看清楚它在动物园的什么方向,该怎样走?商量后,学生上台交流。

3.动画

动画具有模拟意义,动画可以模拟运动过程、变化过程,可以模拟外部世界的变化。因此,动画往往会用在具有一定情境和过程内容的学习中,也常会用在学习后的再现和总结中。动画的优势是感知或者归纳的过程,教学中往往需要辅以其他的静止的、片段的、放大的模型、图片等才能综合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在小学数学《直线、射线和线段》一课中,教师利用动画,让学生理解线的定义和特征,感知线的有限和无限,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感知线:(展示动画)“一个红点,如果我们把它按一定的轨道滑动一下,我们会看到什么呢?”(动画演示点的移动轨迹)

概括:“点的移动可以形成线。”

……

“刚才同学们看到点的移动可以成线,大家能把这样的线画下来吗?”

(动画展示几条线:直线、曲线等)

“想一想,这个点还可以怎样移动,形成怎样的线?请自己创造几条新的线,把它画下来。”

……

(展示动画)“大家来看屏幕上这个点,仔细看,看到了什么?”(点向左右笔直地延长)

(动画演示持续延长)“能再延长下去吗?”

“让我们闭上眼睛大胆想象一下,假如这条线一直笔直地向左右延长,再延长,可以延长出我们的屏幕吗?还能再延长吗?它可以一直延长到哪里去呢?”

反馈:“可以穿过大山。”“可以穿过大海。”“可以到达太空。”……帮助学生理解直线没有端点、无限延长的定义和特点。

概括:“这条线可以笔直地穿过大山、穿过地球、到达宇宙,那么这条线到底有多长呢?”(板书:无限延长)“有没有终点?”(板书:没有终点)“像这样一条可以无限延长、没有端点的直的线,我们就称它为直线。”

4.音频

音频往往伴随视频、动画同时出现,此时它是视频、动画的辅助,它可能是视频内容表现的渲染,也可能是视频内容的解说。但音频单独应用有时也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例如,在小学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中,教师紧紧围绕“声音”这个主题,巧妙设计,在导课时只应用声音资源便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一开始,教师用紧紧围绕本课教学的几句话做铺垫,顺势展示课件,和学生做起了“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引起了学生对声音的关注。待课件播放完后,教师让学生说出他们听到的声音,教师所选的声音片段都是学生最为熟悉的,所以全班的回答整齐而统一,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索声音的兴趣,也唤醒了学生对声音的直接认识。接着,教师又出示了几件常见的玩具,和学生交流使玩具发出声音的各种办法,并进行演示。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引导学生大胆地猜测,为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打下了良好基础。

5.实物图像

实物图像主要用于将一些较小的、直接展示不能使全体学生同时看清的物体,可能是某学生的练习成果,也可能是一些较小的、学生需认知的物体。但应用时要注意,实物投影仪是将立体的实物以平面的方式来展示,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认知。

例如,在初中化学实验课中,教师在进行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演示时就充分利用了实物展台的功能,实验现象的细节得以展示。

学生先分组进行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但钠与水的反应时间短,学生只能观察到一些最为强烈的反应现象,反应现象的细节不容易观察到,影响进一步的教学。此时教师将盛了水的实验容器放在实物展台上,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将一小块钠放入水中,要求学生观察。当然,反应仍然很快就结束了。反应结束后,教师利用实物展台的录像回放功能,将刚才的反应现象以慢镜头形式回放。此时,一幅生动的画面展现在大屏幕上,钠熔成了小球在水面上四处游动,游到哪儿,红色的痕迹就延伸到哪儿。

资源应用的误区

1.为追求使用资源,不关注学情

例如,在初中语文《背影》一课的教学中,课一开始,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大屏幕显示出作者简介,教师手指屏幕将其诵读一遍。然后是配乐课文朗读,大屏幕同时出现相关画面,历时4分多钟。之后,课件显示生字新词,学生读一遍。然后,屏幕打出“合作探究”4个大字并提出问题:“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学生回答:“浦口送别。”随着学生的话音,屏幕打出“浦口送别”字样。

接着,教师提出第二个问题:“文中一共写了父亲的几个背影?”学生回答:“4个。”屏幕打出数字。随后,屏幕又打出第三个问题……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用资源,学生看资源,纵观整堂课,就是师生跟着课件转,屏幕上花里胡哨,课堂上热热闹闹,但教学效果却不佳。此时应注意,信息化教学资源无论多么精美,究其本质来说,它终归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种工具,在教学中起辅助作用。它的作用大小不是由课件本身所决定的,而是取决于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用。

2.应用资源不择时机,学生缺乏真实体验

例如,在小学语文《台湾蝴蝶甲天下》一课中,有这样一段:“仅高雄县的‘黄蝶幽谷一处,就能生长出200万只五彩缤纷的蝴蝶……”教师是这样进行教学的:“同学们,还有一种蝴蝶谷是怎样的景象呢?让我们一起欣赏。”说完便展示一段蝴蝶翩翩起舞的视频。视频播放完后,教师问:“景色美不美?”学生齐答:“美。”教师说:“那么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呢?让我们一起读课文吧。”学生读完课文,这一段的教学也就结束了。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能使知识形象化、直观化,但有些需要以文字表达的教学内容不是用一个有限的画面或一个活动场景就能代替的。此时,急于使用教学资源,用直观的资源代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想象,用教师的感悟代替学生的体验,便阻碍了学生想象力和创新力的发展。此时,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应用,应辅在学生经验的盲区、知识的盲点、思维的堵塞处、情感的模糊处,使信息化教学资源起到启发、诱导、点拨的功效。

3.盲目选择信息化教学资源,分散学生注意力

例如,在一节初中美术课中,教师的资源应用总体是较适当的,但也存在一个较大的问题,就是课件的每一个页面上都有一个动画按钮,操作按钮时,便会跳出一个动画的小精灵,三秒钟后又转身走向页面深处,逐渐消失,每一页都会如此出现,这个动画对学生的思维影响比较大。

对信息化教学资源不加选择的应用会导致与课程内容无关的资源呈现在课堂上,不但达不到优化教学的目的,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在做教学准备时,不能盲目、无限制地选用资源,教师要考虑到每一个资源的作用,不要选用与课程无关、不能服务教学的资源。

4.一味追求信息容量,误导学生学习

例如,在小学语文《最后一只鹭鸶》一课中,为了强化学生对环境被破坏、人们缺乏环保意识的感受,教师在课件中应用了一组白色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的视频和图片资源。教师问道:“最后一只鹭鸶本以为可以和人类和平共处,为什么也飞走了呢?”学生回答:“因为环境污染,所以飞走了。”

本课所反映的主题是人类无止境的开发导致环境破坏,鹭鸶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复存在,所以最后一只鹭鸶也飞走了,以此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很显然教师应用的环境污染的资源是不正确的,与课文的主題不符,使学生把环境破坏与环境污染混为一谈。教师应选用水田不见了、草地不见了、树林砍光了等内容的资源来表现人类过度开发对环境的破坏。因此,教师在选用资源时如不仔细选择,容易把无关的甚至是错误的信息带入课堂,诱导学生错误地理解教学内容和主题。

5.为用资源而用资源,忽视传统教学的作用

例如,在小学语文《槐乡五月》一课中,教师一味地依赖多媒体课件,忙着操作键盘和鼠标,既不做深入讲解,也不做重难点板书。一会儿让学生欣赏槐花的照片,一会儿让学生看做槐花饭的视频,一会儿播放音乐让学生边听老师读课文边想象槐花的香味……

教师为用资源而用资源,不考虑所应用的资源是否适用于教学,盲目应用,忽略了优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资源应用目的。教师的本意可能是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理解教学内容,但过多的资源传递了过多、过杂的信息,反而容易使学生茫然,不能正确理解学习的主题。所以,该板书的内容不要盲目用资源代替,该用图片呈现的,不要强行应用视频,不要把纸质文稿随便变成电子文稿。

结语

资源应用是教学的辅助,资源应用不是独立存在的,是和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紧密相关的,是建立在它们的基础之上的,如不予以重视,容易走入资源应用的误区。只有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科学、深度整合,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推进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

参考文献:

[1]陈小青.中小学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策略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7.

[2]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5(1):7-15.

[3]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J].电化教育研究,2001(8):46-49.

[4]张丽.吉林省偏远地区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状况调查及应用策略研究——以临江市为例[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5]张婷,胡卫星.课堂教学中交互白板应用策略的分析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8):46-50.

[6]张筱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6-10.

猜你喜欢
中小学特征
抓特征解方程组
论多媒体技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春天来啦(2则)
抓特征 猜成语
不存在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