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项目产业化的丰都谋略

2017-05-18 07:35周神青
当代党员 2017年10期
关键词:竹席鸡块丰都县

周神青

“麻辣鸡块”“牛肉串”“仙家豆腐乳”……说起丰都县这些美食,就会让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口舌生津。

游客到丰都县游玩,总会尝一尝这些当地的正宗小吃,有的游客还会买一些带回家,当作礼物送给亲戚朋友。

其实,这些丰都县美食并非在当地才能吃到或买到,但这并不妨碍游客对它们的喜爱。

细究背后的原因,这些美食大多与丰都县数十项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产业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游客与其说是在品尝美食,不如说是在感受这些美食所代表的文化。

事实上,近些年来,丰都县很多非遗项目正结合时代的需求,尝试产业化,以进一步传承丰都县城市文化的文脉。

传承之困

2016年12月15日,丰都县包鸾镇包鸾村,66岁的村民张茂银和妻子正在编织竹席。

夫妻二人配合娴熟——对格、送篾、打压,只听“唰”的一声,一根细长的竹篾便紧紧嵌入席面。

张茂银17岁时便跟着姑父学习编竹席。那时,每年白露过后,他便和姑父带上镰刀,背着背篓,到屋后的梁山上砍竹子。

成家后,张茂银又将学到的编竹席的手艺教给了妻子。“那时,编竹席就能养活一家人。”张茂银说。

据了解,包鸾竹席因其特有的原材料和工艺,在上世纪80年代曾享誉全国。那时候,全村上至80多岁的老人,下至20多岁的青年,几乎人人都会编织竹席。

但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外出打工潮兴起。由于编织一床竹席至少要十来天时间,且售价比机器生产的竹席贵上几倍,这使得包鸾竹席很难成为消费的主流。于是,很多人放下编织手艺开始离家外出打工。

“那时候,两个儿子宁愿在外面打工,也不愿回来跟着我一起编织竹席,我特别担心这技艺不能传承下去。”回忆往事,张茂银深感无奈,心里也隐隐作痛。

“2010年,包鸾竹席在成功申报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传承的问题开始受到重视和保护,但仍存在传承人不多且年纪偏大的情况。”丰都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何廷鹰表示。

这样的情况,在丰都县众多非遗项目中同样存在。

何廷鹰介绍说:“非遗传承是活态传承,其最大特点是人在艺在、人亡艺绝。如何传承是必须面对的问题。”

探索新路

目前,丰都县已有列入国家级遗产名录的非遗项目1项,列入市级遗产名录的10项,列入县级名录的44项。

这些非遗项目都是丰都县宝贵的文化遗产。但它们在保护和传承中,除面临传承人不多且年纪偏大的问题外,还给丰都县增加了巨大的财力、人力压力。

“这是传承保护与财力、人力之间的矛盾。”何廷鹰表示。

这个矛盾如何解决?

2015年,丰都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一条解决思路:利用有经济价值的非遗项目来发展产业,从而增强非遗项目保护和传承的内生活力。

“简单来说,就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产业链之间,有一条相通的文脉。 找准文脉并让它通畅起来,就能找到一条文化繁荣与经济发展相生共荣之路。”何廷鹰这样理解。

如何才能找准文脉?丰都县首先在“龙孔戏牛舞”“麻辣鸡块”“包鸾竹席”等十多项非遗项目中进行了探索。

丰都县龙孔镇等山区乡镇有养牛的传统,“龙孔戏牛舞”因此成为当地人代代传承的文化活动。

近年来,丰都县的肉牛产业发展迅猛。在探索用产业发展来保护和传承非遗项目之路的过程中,丰都县将“牛文化”放在“牛产业”中进行延伸。

一方面,组织人力挖掘“龙孔戏牛舞”文化,培育新的传承人。在生产加工环节,则在养牛场、加工厂内配套建起观光旅游设施,把“牛文化”延伸到旅游业中。

另一方面,“牛文化”则被做成了丰都县很有影响力的“美食文化”。“鬼城牛肉”“恒都牛肉”等牛肉美食店在丰都县随处可见。

就这样,非遗项目将“丰都牛”延伸成了一条产业链。

非遗之变

在这些探索以及政府的努力推动下,很多非遗传承人开始感受到压力,有了改变现状的紧迫感。

“如果不能产业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生活、走入寻常百姓家就将成为空谈。”“丰都剪纸”的传承人田婵娟感叹说。

但同时,田婵娟又感到很矛盾:“搞产业化吧,担心失去了传统的东西;不搞产业化吧,可能未来生存空间就会越来越小。”

几十年来,田婵娟不仅用剪纸这门技艺供养孩子读书,保证了家里大大小小的开支,还通过授课帮带,获得了不少社会荣誉。

“现在我做两手准备,一部分是做传统的剪纸,另一部分是走产业化路线,以此来获得关注和生存。”田婵娟说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

“包鸾竹席”的传承人张茂银在这方面找到了平衡。

最近几年,张茂银与时俱进,在传统的编织中融入了现代的元素。比如,在竹席上面编织出水波纹及老虎、狮子等精美图案,使得竹席不但适用,还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同时,他还在县里组织的培训班上授课,教授编织技术,并在已经返乡的儿子帮助下,通过网上订单销售模式,组织大家编织一些适用普通人家的产品,效果相当不错。

“這些传承人,基本都把非遗项目传承作为一项事业来做,用各种方式把非遗项目的种子撒得更多、更远,而不再是以前那种‘只传自家人的传统观念。”何廷鹰说。

撬动未来

2017年3月30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丰都庙会”开幕。

庙会上,麻辣鸡块和它的传承人范淑英受到众多美食爱好者的关注和欢迎。

50年前,范淑英的爷爷自创出麻辣鸡块制作工艺后,便一直传了下来。

1993年,范淑英与丈夫承接过这项制作工艺,开始生产麻辣鸡块,先是在路边摆摊卖,后来开了店,创办了公司。

“最好的保护是发展,最有效的传承是产业。”范淑英说。

2014年,“麻辣鸡块传统技艺”进入市级第四批非遗名录。范淑英便利用这一工艺把麻辣鸡块延伸为一条集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同时,她也开始依靠产业培育新的传承人。

目前,已培育出“麻辣鸡块传统技艺”传承人上百名。而在丰都县,用这一传统工艺进行工业化生产的厂家和作坊就有上百家,在这条产业链上就业的人员有上万人。

据统计,目前丰都县利用十多项非遗项目探索发展起来的相关产业,年总收入已经超过10亿元。

“非遗项目产业化,使保护传承与产业发展实现了双赢。”何廷鹰说。

而这个双赢,对于丰都县非遗项目推广、城市形象提升,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未来,我们还将利用丰都县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用文化补‘钙,用文化产业的大手笔来撬动文化和经济的共同繁荣,形成文化、旅游、金融良性循环的产业链。”何廷鹰说。

猜你喜欢
竹席鸡块丰都县
鸡块风波
鸡块风波
丰都县科协推广中医药健康文化
丰都包鸾竹席 满山冷竹满山翠,一床竹席一床珍
煮竹席
别无长物
麦乐鸡每块都有英文名,吃麦当劳多年的你造吗
失眠
重庆·丰都县梦幻南天湖
重庆·丰都县雾中的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