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二十四节气

2017-05-18 08:25温馨
求学·素材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中医理论节气文化遗产

诞生于农耕文明的二十四节气于2016年11月30日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让二十四节气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传统文化申遗成功,我们除了为流传至今的文化遗产点赞,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非遗文化需要我们传承和发扬。

二十四节气赞天地之化育,辅万物之自然,尽人事之所为。

在古代,二十四节气是指导农事活动的,但也承载了很多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如古代人一直将五月当作“恶月”,视之不吉,六月跟着沾了边儿,故应“辟恶”。《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这种说法其实也是在提醒人们要在夏季多吃主食,注意营养补充。现在,小暑到来后,有些地方的人会在伏天吃过水面或者炒面。据闻,古代民间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炎热气候,同时又为了表达对最早一轮谷物收获的感恩之情,逐渐形成了“食新”“祭祀五谷大神”等习俗。

在诗人笔下,节气也往往是他们重要的灵感发源地。清明时节,杜牧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雨水时分,杜甫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立秋将至,刘翰诗“睡起秋色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冬至来临,白居易诗“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我国中医理论体系独创的二十四节气养生细则,即结合气候特点和病人的病症来诊病。《吕氏春秋·尽数》提到“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辩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寿长焉”。这说明人们对身体的调养是随着节气的变化而加以调整的,也可以看出中医理论与二十四节气的渊源。

由此可见,二十四节气既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理念,这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重视自然规律和生态保护,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

二十四节气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四季变化,还有其文化含义。因而,申遗的成功不是使命的终结,而是非遗保护工作的又一个新的里程碑。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对天气气候预测预报的一种手段,在国际气象界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作为认知气象的“活化石”,它不仅是一种文化,更有很强的科学性。从这一点看,我们必须传承和发扬它,并尽可能多地用现代科学解读它,把节气习俗发扬光大。

现在是高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学习,也有太多的东西被淘汰。我们清楚,所有的发明创造都要有一定的基础,因而,我们只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在前进的道路上,避免认识的偏颇,从而加快前进的步伐。尽管“韩剧”“好莱坞”貌似更易被人们所接受,但中国文化的传承是不容被遗忘和被取代的,正如一句话所说:“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

中华文化是几千年来沉淀和积聚起来的,每一个节气都有其实用价值。时下,中国人最传统的新年文化已经逐渐被QQ红包、微信朋友圈和微博的吐槽以及几条拜年短信所取代,昔日的年画、热闹的乡村大戏台早已没有了踪影。

弘扬是一种美德,传承是一种境界。作为中国人,我们的确应该觉醒,去重新审视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创作心得·温馨】

看到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我很自豪,但要用二十四节气写文章时,我头脑中却一片空白。虽然我会背诵节气歌,但我依然不知从何处下笔。思考良久,我想到,上下几千年,中国一路风尘仆仆地走来,脚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国传统文化,很多人则认为这种传统文化是过时的东西。我认为诞生于农耕文明的二十四节气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古人对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亦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既然要写文章,我就应该从二十四节气在生活中的运用着手,而日常生活中的节气习俗,应着重体现其文化内涵。

我在學习之余,也不断通过电视和报纸等渠道来积累素材。前两年较火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中华成语大赛》就是一个很好的继承传统文化的方式,通过这样一个公众平台,人们重燃了对母语的热爱,《舌尖上的中国》节目不仅弘扬了中华传统美食,还透过美食宣传了积淀的美食文化,所以,我决定从文化传承的角度体现二十四节气的精神价值。另外,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说明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会焕发出新的活力,作为中学生,我们更应该重视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扬。

确定好写作思路,我首先问自己,二十四节气的时令习俗有哪些?在古代,时令习俗是怎样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的?二十四节气的由来体现了祖辈的哪些智慧?在我的记忆中,二十四节气的哪些文化内涵一直影响至今?现代社会中哪些理论与二十四节气渊源深厚?

带着疑问,我逐层分析。在我的记忆中,尊师重道的“程门立雪”、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不辱使命,都是文化的传承。诗人笔下描写节气的诗句很多,我可以信手拈来,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睡起秋色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通过这些诗句,我们不难发现,节气也是诗人重要的灵感发源地,诗句中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正是需要我们传承并发扬的。同时,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足以说明世界对我国先辈智慧的认可。

另外,二十四节气被国际气象界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这说明,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一种文化,更有很强的科学性,从这一点看,我们需要传承它,研究它,并学会用科学知识解读它,从而把节气习俗文化发扬光大,可是,网络信息时代,我们应该怎样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和传承祖辈留下的优秀文化?

通过思考,我先从议论角度出发,明确我的观点——优秀文化需要我们传承和发扬。接下来,我以传承二十四节气在古代指导农事活动的作用以及生活中的应用开篇,体现节气时令在古代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随后我从文人墨客笔下的诗句入手,突出节气也是文人创作的灵感发源地,最后,我又从我国的中医理论体系独创的养生细则入手,突出中医理论与二十四节气的渊源,从而把二十四节气这项非遗文化的重要性整理出来。

综合分析,我觉得,世上没有一个民族会否定自身的传统文化,也没有一个民族会认为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是过时、有害的,所以,二十四节气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需要的并不是会背诵节气歌,也不是躺在祖辈的智慧中骄傲自满,正如一句话所言:“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在知识信息时代,如何传承并发扬这项非遗文化才是关键。

文章写完后,我感觉依然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二十四节气赞天地之化育,辅万物之自然,我了解的依然不多,写作中只能简单地带过,详略尚欠火候。

【导师点评·符豪良】

文化传承是母语教育的重要使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是举全国之力重视文化传承的结果,具有较强的文化味。

本文作者从二十四节气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入手,从二十四节气体现中国人对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谈起,引用文人墨客诗句阐述节气亦是他们重要的灵感发源地,结合中医理论养生体系与节气的渊源,突出二十四节气这一非遗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恰恰是作者这些贴近生活的论述,使读者对二十四节气这一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文章的后半部分,作者对我国现行民俗文化现状的论述,使读者知道了保护非遗文化,传承和发扬非遗文化的刻不容缓。

本文作者选材紧跟社会热点,论点论据源于生活,但又上升了一定高度,架构清晰,逻辑性强,情节缜密,可读性强。本文内容丰富,观点翔实,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值得学习借鉴。如果行文中作者能注意情节结构的紧密配合,必然会诞生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猜你喜欢
中医理论节气文化遗产
从脾肾论治类风湿关节炎理论探微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Tough Nut to Crack
补火生土法的主要理论研究
浅谈《难经》之命门理论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
24节气
24节气
24节气一小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