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国外高层次人才 为《中国制造2025》提供高端智力支持

2017-05-18 09:11炊海春
职业技术教育 2017年6期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高端制造业

炊海春

“十三五”时期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事业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贯彻落实《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为《中国制造2025》战略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的国外人才和智力保障,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际人才智力资源流动规律,实施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国外人才引进政策,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

一、我国制造业人才队伍现状及引进外国人才的必要性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动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迈进人才资源强国行列,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在人才培养规模、人才资源结构、高端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发展环境等四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有力地支撑了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在多个领域取得了与制造业发达国家相比较的优势。另一方面,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依旧存在结构性过剩与结构性短缺、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脱节、用人单位主体作用未充分发挥、技能人才发展通道不畅等多个问题。

为尽快解决国内相关领域人才供给不足、高水平人才短缺的问题,从长期着眼,带动引导国内人才提升素质、适应制造业国际化生产管理方式,《指南》提出“依托‘千人计划,分层次、有计划地引进1000名能够突破制造业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发展或带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海外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特别是‘互联网+制造领域高端人才。”“依托‘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瞄准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提高创新设计能力、推进科技成果专业化目标,以项目成果或实际贡献作为重要评价指标,重点从海外知名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支持一批制造业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发展。面向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建设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加快引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有望形成持久经济增长点的相关领域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急需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组织实施中国制造2025专项人才出国(境)培训项目,围绕《中国制造2025》五大工程,重点支持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的出国(境)培训。”

二、我国在引进国外制造业人才上开展的相关工作

(一)按照“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的整体思路,积极为外国人才来华工作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

一是全面推进“两证整合”。根据国务院审改办《关于整合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事项意见的函》(审改办函[2015]95号)精神,“外国人入境就业许可”和“外国专家来华工作许可”整合为“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统一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管理服务制度,简化申请材料,优化审批流程,科学实施分类管理,推送信息互联共享,创新事中事后监管,提高监管效能。坚持“鼓励高端,控制一般,限制低端”的原则,形成统一管理、互联共享、协同监管、公众参与、便捷高效的外国人工作管理体系,提升服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和国际化水平。以全面推进“两证整合”为契机,为外国高层次人才来华工作提供更多便利和服务,形成更为开放的引进外国人才和智力的社会氛围。二是加强软环境建设。将全国重点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纳入比照“千人计划”专家享受办理人才签证、居留和来华定居等优惠的政策人员范畴;为外国专家在华生活提供各类优惠政策;积极推动地方在外国专家医疗保险、就医、子女入学等方面出台优惠措施。三是加强服务平台建设。全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实现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证、工作证、邀请函等证件的网上申请、审批,以及聘请外国专家项目申报、评审、批复全过程网上办理。进一步整合专家资源,实现“专家库、成果库、项目库”的资源开放,为各地外专局和用人单位提供更加丰富便利的专家资源。通过外国专家组织项目洽谈会、参加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等方式,为智力资源供需双方见面创造条件、搭建平台。

(二)围绕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重点基础性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和重大装备研发,以及区域发展战略等,实施引进外国专家项目,实现项目引领

一是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工程,支持我国重点科研院所、大型国有企业等引进高端外国专家和创新团队。二是支持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支持节能环保、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新一代通信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推进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引进国外智力工作的意见》中确定的重点内容。三是服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针对各区域的不同特点和发展现状,加强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等统筹区域发展的制造业高端引智项目。

(三)支持高校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建设,大力引进外国人才,提升科教领域高端制造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创新能力和水平

十八大以来,在科教领域高端制造业人才引进项目上,以高校为重点,开展实施了“高校国际化示范学院推进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引进海外高层次科教专家重点支持计划”“高端外国专家项目”“诺贝尔奖获得者校园行”“学校重点聘专项目”,协同教育部实施了“海外名师项目”“学校特色项目”“学校常规聘专项目”。一是项目引进专家规模持续扩大。十八大以来,共建设“111计划”引智基地136个,已建成覆盖80所中央高校的359个引智基地。基地主要分布在材料科学、工程、化学化工、能源、农林、生物、数理、先进制造等领域,充分体现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环境、先进制造、信息科学和生物等领域发展的战略需要。各高校引智基地不断完善政策、健全机制、拓宽海外引才引智渠道,大力建设人才团队。每年通过外专项目来华工作外国专家达5万余人次。二是人才集聚效应日益显现。各高校在引進外国人才管理体系、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环境建设等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迈出了坚实步伐,积累了丰富经验,为深入开展引智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在高校工作的外国专家,基本上形成了以外籍院士和“千人计划”外专项目专家为引领,以高端外国专家为骨干,以青年科研人才为主体的外国专家团队。

(四)不断拓宽外国人才引进渠道,遵循国际人才流动规律,积极开拓新的专家渠道资源,围绕《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的战略需求,引进高端、急需、紧缺外国人才及青年外国人才

完善项目申报系统功能,加强专家库建设,丰富外国专家信息资源,增强外国专家供给能力。一是大力开拓专家组织渠道。完善专家组织的行业及国别布局,新开辟16个外国专家组织,现有外国专家组织50余个。二是推动政府间人才交流合作。积极发展与加拿大农业部、匈牙利创新署等国外政府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与捷克、以色列、韩国等组织建立政府间合作。三是加强与专家组织的日常联络和服务工作,建立专家联系制度,联系一批重点专家,编印《外国专家组织工作手册》。四是深化与国(境)外著名大学等机构合作交流。与加拿大里贾纳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日中技能者交流协会签署新的合作协议,进一步拓展合作内容,提升合作层次。

三、为实现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目标不懈努力

顺应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特别是国际人才竞争态势,主动适应《中国制造2025》战略发展需要,紧紧围绕《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瞄准前沿,突出重点,实施好制造业高端国外人才和智力引进计划,更为精准、更有成效地引进和利用国外优质人才资源。

(一)围绕提升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引进一批战略科学家

立足于缩小制造业基础研究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在电力装备、农机装备、生物医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基本前沿领域,大力引进从事原创研究、交叉研究,开展理论探索、科学观察、科学实验卓有成效,具有引领国际科学发展趋势的优秀科学家。根据国家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和优先方向,积极引进从事脑科学、量子计算与量子通信、航空航天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等研究和新兴、交叉、边缘学科研究,以及培育和发展重大产业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的战略科学家。

(二)围绕提升前沿技术和战略高技术引领突破能力,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

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制造、生物与生命健康等前沿领域,空间技术、网络技术、智能化技术、能源资源、生态技术、纳米和基因工程技术,深空、深海、深地、深蓝等战略高技术,引进具有引领突破前沿领域和战略技术能力的科技领军人才和世界级科技大师,推动我国在高端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

(三)圍绕提升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所需技术供给能力,引进一批高技能人才

着眼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撑作用,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大力引进能够推动制造业向智能、精致、绿色转型升级,培育和发展催生重大变革的新兴产业,掌握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技术,发展更富智慧的高端制造业的技能型人才。

(四)围绕提升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能力,引进一批战略企业家和专门人才

主动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出去”战略需要,引进一批通晓国际惯例和规则,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国际化管理创新和跨文化经营管理能力的创新创业企业家、风险投资大师,企业发展急需紧缺的风险评估、金融分析专家以及战略规划、资本运作、国际投资等专门人才。认真研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对国外高端制造业管理人才和智力需求的特点,着力引进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经济运行规则、熟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法律法规的复合型人才。

(五)围绕提升国内人才素质和制造业生产管理国际化程度,鼓励和支持“走出去”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

鼓励我国科学家和科研机构更加主动地参与或牵头开展国际重大科学工程项目。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在国外建立研发基地、开放实验室、科技孵化器、产业化基地。推荐更多优秀人才到国际组织任职。有效利用国外优质教育培训资源,加速培养国内各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加强与国外人才中介机构的联系合作,进一步拓宽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渠道。更多参与制造业相关国际标准的制定,加大在多边体制中的话语权。在国际市场通过并购等获得境外技术、专利、品牌和其他知识产权。

猜你喜欢
中国制造2025高端制造业
跟踪导练(四)
2019长三角制造业企业100强
2018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100强
高端水进入红海市场
微趣图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福州升值最快高端物业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