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皮黄声腔”的特点与传承创新

2017-05-18 10:59钟玲钟礼俊
戏剧之家 2017年8期
关键词:传承创新

钟玲++钟礼俊

【摘 要】广东汉剧音乐唱腔是以“皮黄声腔”为主的板腔剧种,广东汉剧与全国皮黄剧种同源各流,是全国皮黄剧种中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流派,音乐唱腔优美动听,在三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既保持了原始的风貌,又有别于其他皮黄剧种。

【关键词】广东汉剧;音乐唱腔特点;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8-0007-03

被誉为“南国牡丹”的广东汉剧,原称“外江戏”,是以皮黄(又称南北路)声腔为主的板腔体剧种。以粤东、闽西、赣南客家语系地区及粤东潮汕平原为主要活动区域,中国台湾、香港和东南亚一带也有它的足迹。其源于湖北汉剧,舞台语言沿用“中州音韵”的广东汉剧于清乾隆丙辰年(1736年)之前,经湖南班(祁剧)先后由两条路线传入闽西、粤东,一条由湖南经赣南至闽西再到粤东;另一条由湖南经广州,几十年之后再由广州经海路传入粤东的普宁、潮阳、澄海等地,距今约有三百多年的历史。[1]

一、广东汉剧音乐唱腔的发展概况

广东汉剧的音乐唱腔由于受到当地民间音乐的影响,在三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既保持了原始风貌,又有别于其他皮黄剧种而独具一格,尤其是各种戏班设立科班收徒传艺,以及当地一些知识分子组成的乐社和专业艺人的客串演出活动,带来了广东汉剧翻天覆地的新局面。

广东汉剧与全国皮黄剧种同源各流,是全国皮黄剧种中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流派,音乐唱腔优美动听。广东汉剧音乐唱腔不断吸收粤东民间客家音乐、庙堂音乐和中军班音乐的曲牌,行腔流畅、典雅精致,较少华丽纤巧的行腔。大板和昆曲是常用的唱腔,甚至有的剧目全剧唱昆曲,如《昭君出塞》、高腔《尼姑思凡》、流水大板《贵妃醉酒》等。唱腔除了保留古朴淳厚的风貌外,还融合了昆腔、七句半、安春调、曲牌、民间小调的板腔体和少量的梆子曲等,使用唱、念、做、打、舞、音乐等各种艺术手段,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画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的思想感情,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表演艺术。

二、广东汉剧音乐唱腔的特点和旋法特征

广东汉剧旧称“外江戏”,以西皮、二黄为主要声腔,用普通话演唱。角色分七行当,行当发声分四种,是全国皮黄剧种之中音乐唱腔最丰富的,虽属同一腔调,但每一行当的行腔和润腔都是根据行当角色的不同习惯和特点发声,方法独特鲜明,用原喉(真嗓)发声的行当有老生、丑、婆;用子喉(假嗓)发声的行当有小生、正旦、青衣、花旦;乌净发声用咋音(已面临失传);红净发声用真假嗓结合加鼻腔共鸣。

生(小生)行,分文生、武生、短打小生、娃娃生、文武生。小生的发音音质清亮、抒情优美,有别于其他皮黄剧种的小生,是由20世纪30年代著名汉剧小生赖宣丰富发展了小生声腔。其基础发音有“啊、喔、衣、乌”四种单词音,其中“啊”音是小生行最主要的基础单音,还有哪啊音、鼻腔音、舌花音、齿音等。小生行在发声上是用男声假嗓,俗称“子喉”,音色清脆、嘹亮,动作文雅潇洒,角色以青壮年男子为主,书生气比较浓,如《秦香莲》中的陈世美等。生行的唱腔有别于旦行唱腔,要把握住神韵和柔中带刚、细中有粗、刚健有力的男子气概,同时在唱腔运腔和行腔中,要注意相互连贯的母音与字音的关系,以及对各种拖腔的處理。经典小生音乐唱腔有广东汉剧折子戏《盘夫》中的曾荣唱段《沥血上书》等。

旦角的发声用女声假嗓(子喉),角色以青年女子、中年女性为主,分正旦、武旦、彩旦、花旦、青衣。由著名艺人黄桂珠及其师傅来明师和弦师罗璇丰富发展了该行当的声腔。正旦也称乌衣,女声子喉,刚直悲壮,苍凉凄婉,宜扮演苦情角色,多唱二黄板腔,气质端庄娴淑,要求“行不运裙,笑不露齿”,如《秦香莲》中的秦香莲;花旦角色活泼,声腔清脆活跃、短促,而且变化较多,如《花灯案》中的陈彩凤、《凤仪亭》中的貂禅、《武松打虎》中的孙二娘等;青衣又称闺门旦,子喉发声,华丽飘逸、娇柔细腻、委婉缠绵、多花腔,表演与正旦相同,如《百里奚认妻》中的杜氏、《白门柳》中的柳如是、《林昭德》中的王金爱等。经典旦角音乐唱腔有广东汉剧折子戏《盘夫》中的严兰贞唱段《我爱你》等。

丑行用男声原嗓发声,由刘周和徒弟罗恒报丰富发展了该行当的声腔。丑行分官袍丑、项衫丑、袈裟丑、短衣丑、武丑、女丑、童子丑等。其腔调滑稽诙谐、幽默风趣、唱法句顿变化较多,角色多为各种各样滑稽诙谐的人物,表演时动作夸张、常走矮步或单腿移步,出手小,要求眼、眉、鼻、口、舌能同肩、手、指、腰、腿互相配合,行内有“二偷活络练五冬、偷油活捉最见功”的戏谚。经典丑行音乐唱腔有广东汉剧《齐王求将》中的齐王唱段《点马》等。

公行又称老生、须生,角色以中老年男性为主,由著名汉剧艺人黄粦传及其徒弟刘周丰富发展了该行当的声腔。公行也是用男声本嗓(原喉)唱念,儒雅庄重、浑厚苍劲、响遏行云、慷慨激昂,表演仪态庄重大方,以步伐稳健的“八子步”为基础。公行中的白须老生动作迟缓,注重须功和发功,如《百里奚认妻》中的百里奚;乌须老生如《孔明请东风》中的孔明;黪白须老生如《状元媒》中的宋王;武老生如《群英会》中的黄忠等。经典老生音乐唱腔有广东汉剧折子戏《百里奚》中百里奚的唱段《想当初》等。

婆行也称老旦、老妈,角色多为老年妇女,用女声(原喉)本嗓唱念。传统广东汉剧中的老旦角色多由男演员扮演,也是用本嗓唱念,有贫婆、富贵婆、丑婆之分。唱青衣或老生旋律,朴实大方、腔直而正,音短滞沉。传统上富贵老旦唱老生腔;贫苦老旦唱青衣旋律,发音自丹田迸出,到喉间又盘旋迂回,响亮中带有沉暗。经典老旦音乐唱腔有广东汉剧折子戏《罢宴》中的刘妈唱段《想当年》等。

净行分乌净、红净两种,由20世纪30年代著名汉剧红净陈隆玉丰富发展了该行当的声腔。红净又称红面,角色多为英雄好汉,用男声本嗓与假嗓(子喉)相结合发声,三分原喉七分子喉,以鼻腔共鸣为主,低音稍显原喉,与小生假嗓不同。广东汉剧中的红净发音和行腔有别于其他皮黄剧种,其行腔顺畅、音域宽广,曲调高亢宏亮、刚健豪爽,悠扬典雅、清脆悦耳,经典红净音乐唱腔有广东汉剧折子戏《探楼》中的徐延昭、杨波唱段《我辅尔做一个当朝帝王》等。乌净又称乌面、黑头、大花脸,有黑花脸、白花脸、金花脸和二花脸之分。角色既有英雄豪杰,也有权奸神怪,用男声“炸音”,高音出口如雷、粗犷威猛、嘶中透亮,低音则以鼻音、脑后音共鸣为主,吐字低沉、行腔粗犷,经典乌净音乐唱腔有广东汉剧折子戏《空城计》中的司马懿唱段等。

广东汉剧与同属于“皮黄腔系”的京剧,两者在声腔旋法特征上有着紧密联系。西皮腔由陕西秦腔演变而来,特点是粗犷、豪放、轻快活跃、旋律跳进多,如《空城计》中的诸葛亮老生唱段等;二黄腔擅长抒情,声音细腻、委婉,旋律级进多,如《盘夫》中的《我爱你》旦角唱段、《胡月》中的《冰轮皎洁吐银辉》唱段等;二黄反线更多表现为哀怨伤感、悲切凄凉、激昂悲壮的情绪,如《林昭德》中的《自古名琴知音赏》旦角唱段、《尘埃落定》中的《舍不得你呀,舍不得你》旦角唱段等;大板腔以渲染潇洒、喜悦欢快的情绪为主,如《贵妃醉酒》、《花灯案》中的小生和旦角唱段等。

广东汉剧音乐唱腔的旋法特征更多表现在音乐的使用上。其音乐大部分来源于粤东民间音乐和广东汉乐,广东汉剧与广东汉乐长时期的交融磨合,促使其音乐唱腔内涵丰富,旋法特征别具一格。分为丝弦音乐、清乐、中军班音乐、汉乐大锣鼓和庙堂音乐五大类的广东汉乐,其乐曲到目前为止有八百多首,形式多样,音乐风格古朴典雅,表现力强,而广东汉剧唱腔高雅优美,两者在音乐风格上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三、广东汉剧曲词声韵结构规律

广东汉剧曲词声韵结构规律也是影响广东汉剧音乐唱腔旋法特征的重要因素。广东汉剧是板腔体剧种,唱、念、道白都是以《中原音韵》为准,曲词和旋律根据人物性格和剧情的发展需要,讲究以字行腔、以字定腔、以字变腔,曲词的结构决定旋律的乐句结构,曲词的内容决定旋律的线条特征,曲词声韵结构规律影响音乐唱腔的抑扬顿挫。[2]

广东汉剧中的念、唱、道白是剧中人物的语言,而声调的变化有助于剧情的跌宕起伏。在舞台上唱戏,弦线高不仅唱腔高,道白也高;反之,弦线低唱腔就低,道白也低。因此必须掌握声调的变化,力求吐字清晰、准确,掌握标准的音调,才能把剧情完美地呈现给观众,并达到“字正腔圆”的效果。

曲词声韵是要配合音乐进行演唱的,因此语言不但要精练简洁,还要有音乐性。曲词是由上句下句形式组成,上句句末用仄声字,下句句末一定要用平声字,这样表现出来的旋律才有律动感,剧情更扣人心弦。

四、广东汉剧音乐唱腔的传承创新

传统戏剧的表演程式几乎都一样,唯有音乐唱腔才能体现各剧种的风格和特色。另外,一部大型戏剧的音乐唱腔设计不可能一成不变地照搬和模仿传统程式,要根据剧情内容、人物、性格,以及特定的历史环境,编排音乐唱腔,同时还要对民族音乐学、音乐心理学、美学等方面的知识有所掌握。

广东汉剧其实是一个“杂交”剧种,汉剧最早形成于湖南常德,在广东潮州发展繁荣,清朝晚期是广东汉剧在粤东发展的鼎盛时期。在长期的交流中,广东汉剧要生根发芽、要深得老百姓的喜欢,就必须吸收当地的本土音乐,并对唱腔和旋律等进行改造,从而形成自己鲜明独特的音乐风格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广东汉剧的题材多涉及各朝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神话、元明杂剧及现代剧,虽然传统广东汉剧经典曲目《齐王求将》和广东汉剧现代剧《一袋麦种》,已被拍成电影;大型古装广东汉剧《蝴蝶梦》、《白门柳》、《花燈案》等十多个剧目也被拍成舞台剧或电视剧,但广东汉剧光靠这些历史戏、古装戏已不能满足现代观众的需求。

由于广东汉剧的传统唱腔在情绪表现上大体一致,剩下的就是“字正腔圆”的问题。因此,不管什么人物、什么时代,只要是同一行当,其唱腔都差不多,就是有些变化也只要求“移步不换形。”而音乐唱腔是每一个剧种的灵魂,广东汉剧要传承发展必须从改革音乐唱腔入手,如新编广东汉剧《黄遵宪》中第五场第三曲淑华的唱段,板式变化多,声音和唱腔处理较多华丽的色彩,并运用容易抒发情感的反二黄散板,犹如歌剧中的咏叹调,增加特定感情的力度,使音乐显得更饱满;还有《尘埃落定》《金莲》《诗娘》《梦@时代》等都在原有的戏曲唱腔行腔上,结合区域文化特点,运用美声、民族、流行音乐的演唱技巧,结构既有剧种特色又有现代气息,满足了剧情表演的整体需要和观众听觉审美要求。其音乐唱腔无论高低音区均能以真假声结合的发声方法,使嗓音更圆润、优美、宽厚,对人物的刻画淋漓尽致,令人“感心动耳,荡气回肠”。[3]

特别是2015年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的倾力之作——大型原创广东汉剧·汉调音乐剧《梦@时代》,打破了戏曲音乐的创作和剧种音乐的限制,根据内容需要自由创作音乐主题,古朴中有清新、浓烈中见淡雅。现代戏的时代感与美感,以及独特的艺术表现,见证了一个时代转入另一个时代的喧嚣与动荡,感悟到一个古老民族的历史与人文的变化与沧桑。

秉承“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的《梦@时代》,是由梁群总导演编舞、林波编剧作词、金旭庚作曲编曲的,舞台美术设计边文彤、灯光设计朱浩毅、服装设计阿宽、造型设计方国良、流行舞指导教师斌斌、声乐指导刘琳。这些90后演职员在不背离传统汉剧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突破传统的框架,将传统戏曲、流行音乐及现代舞蹈有机融合,用现代模式讲述三代汉剧人的心声和梦想。[4]

该剧表达了不同年代的汉剧人在追梦过程中的困惑和彷徨,剧中充满动感时尚风格的旋律和画面不断冲击着观众的视觉和听觉,让人们深刻感受客家音乐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客家人博大精深的情怀。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让更多的年轻了解、学习、传承、创新、发展我们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才是我们戏剧艺术的根本出发点。

参考文献:

[1]中国戏剧音乐集成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广东卷(上下)[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6.

[2]丘煌.广东汉剧音乐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

[3]钟礼俊.钟礼俊广东汉剧音乐唱腔作品集[M].梅州: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2013.

[4]沈承宙.大型原创广东汉剧·汉调音乐剧《梦@时代》剧本[M].2015.

作者简介:

钟 玲(1971-),女,汉族,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人,本科,音乐学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学、客家民族民间音乐。

猜你喜欢
传承创新
融通道侗文化传承创新创客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基于智慧城市的传统文化传承创新路径研究
传统民俗文化与民间游戏在幼师课堂的传承与创新
关于大学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