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交叉?尝试

2017-05-18 11:10李姝
社会科学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考古学考古四川

李姝

2011年2月,艺术学学科从“一级学科”提升为“门类学科”,成为艺术学学科发展过程中具有标志性和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对于文化艺术科学的建设与发展,乃至对于当代文化艺术的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艺术学界围绕艺术学升门的意义,艺术学研究的历程、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艺术学升门后的未来走向与发展趋势等重要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发表了众多重要学术成果。站在艺术学向前发展这一新的历史起点,如何夯实学科基础,拿出一批能够经得起时间检验、堪称经典力作的学术精品便成为当务之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幸晓峰主持编著的《艺术考古概说》一书从艺术考古的角度出发,将艺术的多个领域如音乐、美术、建筑等作为考古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深入研究;以本土化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文化、艺术的内涵,其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值得借鉴。该书的出版,不仅丰富了艺术考古领域的研究视角,还将巴蜀文化区域①中的相关研究与发掘进行了系统的归纳与总结。

该书共分艺术考古学理论基础、音乐考古、美术考古、建筑艺术、四川少数民族美术考古、宗教艺术考古六大章节,第一章主要是对艺术考古学学科背景的介绍,以及对该学科领域的重要人物、重要成果的总结,对“艺术考古学”概念的提出、学科的设立、理论研究现状作了梳理和概述。其后五个章节分门别类地对艺术学各个研究领域的考古研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概说。

一、艺术·考古——学科交叉新思维

艺术考古学研究的专业性十分明显,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艺术学的研究更加专业化,其中包含的科学技术和专业技能有许多已经超越了考古学研究的范围。《艺术考古概说》第一章详细地介绍了艺术考古学基础理论,对学科的相关研究论著进行了梳理归纳。

1978年国务院批准编撰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列出有关艺术类考古学的条目,成为中国艺术考古学科的正式提出和设立。《艺术考古概说》以《中国大百科全书》为基本理论构建,指出,由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亲自撰写的《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总论中,将“美术考古学”作为“考古学的一个分支”,说明美术考古学的研究方法与目的:“美术考古学是从历史学科的立场出发,把各种美术品作为实物标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复原古代的社会文化。”②之后正式列出了“美术考古学”和“音乐考古学”条目,对其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以及与美术史、音乐史的关系等作了规定,也成为我国明确设立“美术考古学”和“音乐考古学”专业学科的依据。作者依据上述文献,对艺术考古学的分类、主要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等进行了阐述,说明艺术考古学是探究中国古代精神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探究艺术的起源和发展规律的学科。许多艺术遗迹和遗物,凝结着古代物质文化发展的高级形态,因此艺术考古研究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补充资料,并且涉及许多自然科学知识,是研究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史的重要补充。作者除采用考古学、艺术学研究基本方法外,还特别指出运用自然科学原理和方法研究艺术考古的重要性。

二、案头·田野——研究领域新突破

在第二章至第六章的分类介绍中,作者將“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取得的重大成果,作为推动艺术考古学研究的学术背景。20世纪80年代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的发掘,引起国内外关注,两个遗址挖掘清理出土大批文物,在世界尚属首次,它们的文化内涵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究。两个大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已被列入国家大遗址保护工程,并取得了成功经验,为四川省艺术考古的全面研究、开发、转化、利用,打下基础。例证、图片丰富,每一部分的参考文献也十分标准,可以看出,作者在前期的搜集和考证中的扎实案头工作。

我国艺术考古理论的探索实践,可追溯到20世纪初期西方科学技术和学术思想对我国学术理论界的影响,书中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创建中国美学、音乐学、甲骨学、考古学、古建筑学的奠基人的理论思想作了论述。如我国第一代美学思想家朱光潜、宗白华先生;我国第一代音乐理论家王光祈、杨荫柳先生;我国第一代考古历史学家李济、郭沫若、夏鼐、冯汉骥先生;我国第一代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童寯、杨廷宝先生等。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赴西方或者日本留学后,回到中国,运用西方理论方法,研究中国古代艺术,在古物考证、文化内涵分析以及建立方法论等方面,填补了中国某项专业理论研究的空白,开启了中国美学、中国音乐史、中国考古学、中国古建筑学等理论研究之先河,中国艺术考古学的基本理论思维,也在这些专科研究过程中产生。

三、实用·前瞻——文化产业强推动

艺术考古学,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也成为艺术事业建设中快速发展的一种艺术类型。作者认为,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艺术欣赏需求的不断增长,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发展,艺术考古成果的开发和转化,将成为文化艺术事业、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强势品牌,在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在丰富国内大众文化鉴赏娱乐活动中,都会以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品质,受到观众的喜爱,成为展演、影视市场上不断创新的类型。在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工程中,进一步明确了人类精神文化起源。

《艺术考古概说》一书中,作者分析了目前艺术考古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如缺乏统一的综合研究机构,出土文物的调查研究受到行业管理约束,各类艺术考古所需用的科技手段如“音乐声学测量”等专业性强、技术上难度大等问题,提出了建立艺术考古学综合学科、在大学或研究机构开设专业课程、建立艺术考古研究协会等设想。在书中,作者还从打造精品品牌、推广多媒体制作和传播、规范旅游区开发、加强对外人文交流和宣传、筹建艺术考古专业六个方面,提出了针对四川地区艺术考古成果的开发与转化建议。在开发转化方面,四川落后于湖北、湖南、河南等省,归结原因是缺乏资源整合与合作开发。四川应在已有成果,如三星堆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等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地方考古资源和考古人才,推动四川艺术考古发展。

四、巴山·蜀水——古老文化的焕新

《艺术考古概说》一书的艺术考古地域基本集中于巴蜀地区,这一地区艺术考古资源非常丰富,但研究却相对滞后,成果形式也基本停留在纸质书著阶段,对这一地域的艺术考古研究来说,需从最基础的工作入手,更大限度地实现成果转化。编者以四川艺术考古研究取得的成果为基础,对古巴蜀区域的音乐考古、美术考古、建筑艺术、四川少数民族美术考古、宗教艺术考古等,作了归类整理和阐述;对目前作好四川艺术考古成果转化开发作了可行性研究,提出总体构想和开发建议。

在音乐考古部分,《艺术考古概说》将四川音乐考古遗址分布地区纵向分为三条主线:1.沿雅砻江一线分布的甘孜、道孚、木里、盐源遗址;2.广元、绵阳、德阳、广汉、成都、乐山、西昌、会理一线;3.今重庆巫山、万州、涪陵区至重庆、泸州、宜宾一线。笔者认为这样的划分是有一定依据的,在“巴蜀人”眼里,川渝本是不分家的,如果强以行政区域将巴山蜀水的文化进行区隔,反而不尽合理。书中作者认为,川西少数民族地区保留了许多宗教音乐考古资料;川中地区出土的音乐文物最多、较密集,且种类最为全面;川东,包括重庆地区出土文物以钟类乐器为主。书中对这些文物均加以收录,并希望借此作为一个小结,激励后继学者不断发掘研究,增添新的艺术考古资料。

四川少数民族艺术历史悠久,以藏族、彝族、羌族、苗族最具代表,复杂的蜀地环境决定了种类丰富、风格独特的少数民族艺术。在《艺术考古概说》一书中,作者单列一章节介绍四川少数民族美术考古,可见其在巴蜀地区艺术考古领域的重要性。其中又以四川藏族美术篇幅最大,介绍了具有浓郁藏传佛教色彩的绘画、雕塑、工艺、铸造、陶器艺术品,并列出了大量的图片,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四川地区藏族的美术形态。余下的几个民族篇幅相对较少,但也各具特色,如彝族的毕摩绘画与符号系统、羌族的释比图经、苗族的蜡染等都是四川地区各少数民族古老文化的结晶。

(责任编辑:谢科)

猜你喜欢
考古学考古四川
《熬波图》煮盐盘铁的考古学探索
中国考古学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考古”百议
“考古”测一测
周末加油站(Ⅵ)
事实上考古不是挖恐龙
小议考古学和“中国”的结合
考古学家
四川九寨沟发生七级地震
对四川新高考中的不等式问题的一点思考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