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狂人日记》的隐喻式写作风格探讨

2017-05-18 20:28宁凤娟王志敏
青年文学家 2017年11期
关键词:狂人日记

宁凤娟+王志敏

摘 要:《狂人日记》是鲁迅缩写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在艺术风格和修辞手法上等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本文就从隐喻式的修辞手法上分析和探讨《狂人日记》的人物意象和主题思想。

关键词:《狂人日记》;隐喻式风格;反封建思想

作者简介:宁凤娟(1986.9-),女,汉,山东巨野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王志敏(1978.10-),女,满,河北承德人,本科,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1-0-01

《狂人日记》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文小说,小说主要以“狂人”的视角揭露了封建礼教下的“吃人制度”,全篇采用了大量的隐喻写作手法,将封建制度下的黑暗面一一揭露出来。“隐喻”修辞手法的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隐喻就是词语之间的交流替换,又被称为“替换轮”,隐喻修辞手法的运用对表达文章的内涵蕴意具有极大作用。在《狂人日记》中,隐喻手法通过“狂人”的癫狂话语和行为始终贯穿于全文,下文就对《狂人日记》中具体的隐喻式写作风格的运用做出了详细的探讨。

一、《狂人日记》中人物意象的隐喻特征

(一)“狂人”的隐喻特征

《狂人日记》是以主人公“狂人”的第一视角的叙述构成整篇文章的,书中将“狂人”定位为一个精神病患者,通过精神病患者的疯言疯语、癫狂的行为方式,来揭露封建礼教制度下的黑暗面。小说中狂人一共提及了七个“吃人”的现象:狼子村佃户吃“恶人心肝”事件;祖师李时珍“本草什么上”写着人肉可以煎吃;历史上记载的“易子而食”;徐锡林的被吃;割股疗亲的说法;人血馒头事件;食肉寝皮行为等,其中有的来源于历史记载、有的来源于野史传记,其具体事件已无从考究,通过对“吃人”现象的描述表现了家族封建礼教制度的危害和弊端。

(二)“大哥”的隐喻特征

《狂人日记》中大哥在家庭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家里人对狂人都采取忽视厌恶的态度“家里的人装作不认识我;他们的脸色,也全通别人一样”,只有大哥对狂人的态度不同:“我还记得大哥教我做论”,可见大哥对狂人的态度是友善的,似乎是狂人的保护者的。然而在狂人眼中,“大哥”也和外面的人一样,是“吃人”中的一员,“吃人的是我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被自己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至此“大哥”的隱喻特征就完全的表现出来了。

“大哥”是封建家族的代表,他虽然是“狂人”的亲人,会为狂人治病维护狂人,但是其前提都是在不涉及封建礼教制度的前提下,一旦“狂人”的行为触犯了传统的封建礼教,大哥会毫不犹豫地大义灭亲,消灭狂人的反叛思想,是封建礼教制度忠实的信仰者,是阻碍先进思想传播的传统势力,同时也讽刺了家族封建礼教下亲情的淡薄。

(三)“赵贵翁”的隐喻特征

在《狂人日记》中,“赵贵翁”是最早出现的人物形象,全文中一共出现了三次对赵贵翁形象的描写:“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小孩子眼色也同赵贵翁一样”,“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有什么仇”,赵贵翁一出场的形象就是凶神恶煞的,通过联系上下文,“赵贵翁”就是当时社会封建群众的代表,代表了深受封建礼教制度毒害还自觉维护的愚昧的人民群众,变现了鲁迅先生对其“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感情。

(四)“何先生”的隐喻特征

“狂人”作为一个精神病患者,大哥为他请了专业的医生何先生治病,而狂人从一开始就对医生产生了抵触心理,并将其归为“吃人”的主谋者,在书中曾多次提及何先生“吃人”的事情,狂人对何先生最初的映像就是“满眼凶光,从眼镜边暗暗看着我”、“其实我岂不知这老头子是刽子手扮的!”“赶紧吃吧!”等,从一开始,狂人就发现“何先生”的本质是吃人的凶手,在传统认知里,医生是救死扶伤的代表者,是善的代表;而在本文中,医生则成为了封建礼教制度的宣传者,以“何先生是吃人的刽子手、帮凶”等隐喻者,暗示在封建礼教制度下培养出了一堆封建礼教的维护者和宣传者,是“伪善”的象征。

二、《狂人日记》中主题意蕴的隐喻特征

对于《狂人日记》的主体思想,鲁迅先生则明确地指出是揭露和批判封建家族礼教制度下对人性的摧残,通过狂人的疯言疯语运用大量的隐喻修辞手法,将封建制度的黑暗面展示在人们面前,企图唤醒人们的愚昧思想。比如说,文中经常描写了历史上的“吃人”事件:“易子而食”、“割股疗亲”等等,并明确地提出了“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都有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里面都写着两个字:‘吃人!”从狂人疯言疯语的暗示中直接表明了我国古代封建制度就是“吃人”的制度,是对被统治阶层的压迫。再联系鲁迅的生平经历,从《鲁迅著译编年全集》中提到的:1912年收共和党章并任命为教育部金事;1914年观字画书籍;1915年举行会议学礼,从鲁迅的随笔记录中发现当时的鲁迅对孔子思想还保留着尊敬的态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鲁迅目睹了袁姓统治者下愚昧的封建礼教制度对百姓的残害,引发了鲁迅对孔子思想的质疑和否决,可以说《狂人日记》中的狂人的现实代表就是鲁迅本身,鲁迅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封建礼教制度中愚昧黑暗的一面,他想唤醒国民的反抗意识,然而现实情况确是鲁迅非但自己没有完全摆脱封建礼教制度的束缚,还需要通过封建制度实现自己的抱负,日记中狂人所表现出来的呐喊、癫痫的行为就是鲁迅思想挣扎的过程,既是对自己的保护又是对自己的反思,充分体现了鲁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变。

参考文献:

[1]于晓凌.癫狂的隐喻——解析鲁迅《狂人日记》中人物意象及主题意蕴的隐喻特征[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05).

猜你喜欢
狂人日记
读鲁迅《狂人日记》
蜕变与抉择:成长小说视野里的《狂人日记》
探究《狂人日记》的哲学寓言形态及其意义
《狂人日记》与中国文学叙事传统
也谈鲁迅小说《狂人日记》中的阿Q之死
论《狂人日记》中的现实主义手法
从叙事角度谈《狂人日记》的特殊艺术魅力
试论《金锁记》对《狂人日记》的继承
被忽略的一年——谈《狂人日记》的即时反响兼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书写
狂人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