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转型背景下的应用型课程改革思路

2017-05-18 08:07陈国平汪小飞王瑞乐
科技视界 2016年19期
关键词:内涵建设应用型本科课程改革

陈国平 汪小飞 王瑞乐

[摘要]在应用型本科从外延建设转向内涵建设的背景下,文章围绕如何确定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实施课程教学改革的问题,从实践视角出发,提出了应用型本科课程改革应注意的问题和改革思路。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内涵建设;课程改革

1课程改革是应用型本科当前内涵建设的中心

近年来,关于应用型本科课程改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呈逐年上升趋势。在中国知网中,以“应用型”并含“课程改革”或“课程体系”为关键词,可检索到5094篇文献(见表1),其中,绝大部分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和一线教师。可见,课程改革越来越得到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重视。这一方面是由于社会体制的变化、科技的迅猛发展,对高校课程起到直接的影响,推动了课程改革;另一方面,教育部自2008年启动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对高校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起到了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然而更重要的是,从高校内在动因分析,尽管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主体的新建本科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但随着专科到本科转变的逐渐完成,发展资金、教学设施等硬件条件已不再是应用型本科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何进行课程改革,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成为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

课程,广义上指的是課程体系或教学计划,规定了学生在校期间所学习的所有课程总和:狭义上指的是一门特定的课程,规定了教学目标、内容、活动和评价等。广义课程与狭义课程之间是上位与下位的关系、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因此,本文的课程改革包括课程体系和单门课程两个层面。从高校的实践来讲,课程改革是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其课程改革应体现在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教学改革三个层面。

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教学改革三个层面的改革,在高校内部至少关系到学校、二级学院、教师、学生等四类主体。学校负责顶层设计,确定办学定位:二级学院围绕学校办学定位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能够支撑培养目标实现的课程体系: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方式;学生的态度、需要、能力倾向则直接影响了课程改革的成效。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二级学院、教师共同努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正如加拿大著名教育家所说,“每一个人都是改革的动力”。

2应用型本科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来看,高等教育大众化催生了一大批新建本科院校,从1998年襄樊学院和淄博学院升本至今,国家大量在地级城市布点,新建本科院校蓬勃兴起Ⅲ。一些新建本科院校为了走出区别于老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新路,将自身定位于应用型本科,如安徽省在国内较早成立了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探索新建本科院校整体转型为应用型本科。但是。由于应用型本科办学时间短、理论研究不够系统深入,很多应用型本科还依然在模仿老牌本科院校的办学道路,在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转型还远远不够。陈新民认为,我国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往往在宏观层面上虽然强调素质教育,但课程体系和培养过程中又忽视了“素质”的培养,微观层面上又显得十分空泛,缺乏学校的特色与差异。

具体到培养要求,应用型本科究竟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取决于学校的办学定位、专业所属学科门类和特色,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工科专业为例,根据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公布的专业认证通用标准(简称“认证标准”),工科专业的毕业生至少应达到表2中的要求。当然,认证标准面向的是全国所有高校的工科专业,且与国际标准紧密对接。应用型本科高校由于其特殊性,培养要求应参照但不应完全照搬认证标准。

具体来说,应用型本科在确定工科专业培养要求时,应在认证标准的基础上加以调整。首先,学生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均明确规定,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些应用型本科过分强调社会需求导向、就业导向,而忽视了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其次,学生应具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高校应积极响应党的十八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出的重要部署,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3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应如何构建

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做到两点:一是。能够支持培养目标的实现,二是,能够处理好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需求导向的,因此不应沿袭精英教育模式,按照知识逻辑组织课程体系,而应根据学生和社会需求选择安排课程。应用型本科的教育实践工作者在构建课程体系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二:一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矛盾;二是,师资队伍难以满足教学需要。

首先,很多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往往感到为难,一方面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降低课程体系的总学时学分:另一方面要以人为本,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开设众多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以满足本科层次人才培养的要求,两者很难兼顾。对于这一问题。学校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加以解决。一是,做好培养要求实现矩阵,确保所有培养要求均有课程或实践环节支持,同时删减与培养要求关系不够密切的课程。二是,合理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引进网络通识教育课程供学生选修,切实发挥通识类课程的素质教育功能。三是,在专业教育课程方面,加强对课程体系的梳理,删减知识传授类课程,增设能力培养类课程,理清课程内在关系,避免课程设置过细、课程之间教学内容重复、课程先设与后设关系混乱。四是,注重学科交叉融合。理学、工学、农学等学科专业应注重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的培养,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等学科专业则应注重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

其次,由于应用型本科多为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往往难以满足教学需要,更遑论教师的工程背景、创新创业经历等。由于高校引进教师往往“学历唯上”,导致有的课程因为没有合适的教师授课而被取消,有的课程因为教师本人的学术兴趣而被增设,有的課程设置严格按照学科理论体系而忽视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一些应用型本科尽管在构建课程体系时有意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但限于应用型、双能型师资比例偏低,导致实践教学质量难以保障。对此,学校应在教师引进、培养机制进行改革,教师引进时应适当弱化学历,强化应用实践能力的考量,加强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同时,应避免因人设课、因资源设课,坚持需求导向开设课程。

应用型专业的课程体系不仅仅可以指导教师的课程教学,还可以指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很多高校采取在学生入学之初开设专业导论课,除了让学生了解专业基本情况、未来就业面向等内容之外,还向学生解释培养方案,让学生了解本科四年所要达到的目标、需要学习的全部课程以及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这种方式值得推广,学习不是一种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建构,学生会基于自身的知识经验,主动将新知识融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专业导论课程可以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有利于其主动性地学习。

4应用型本科教学改革应如何开展

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靠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得以实现。陈小虎认为,应用性本科院校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教育教学过程的实践性。而纵观当前大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依然以传统的知识传授为主,教师一本讲义用一辈子的现象屡见不鲜,填鸭式教学依然大量占据了大学课堂,考试依然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途径,这些现状显然不适应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成为课程改革最坚固的屏障。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推进依赖于学校、教师、学生等多方面因素。而学校作为教学改革的政策制定者和推动者,无疑是教学改革中最为重要的主体。在教学改革中,学校需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教学改革政策应有利于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改革若想富有成效,就需要教师在深刻理解教学改革目标的基础上,根据专业、课程和学生特点,创造性地实施改革。学校教学改革方案中的要求越详细、越具体,目标和手段就变得越狭窄,效果就可能越差。因此。学校在制定改革方案时。不应限制过多,从而束缚教师改革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而应该让教师充分理解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思路。

二是,教学改革的推动应有相应的配套激励机制,课程教学改革方案的实施场所是课堂,需要依赖教师才能得以推进。教师在实施改革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只凭借教师自身的动机和职业素养是很难激发和维持的,这就要求学校在实施教学改革计划时,充分考虑由改革而带来的教师工作量的增量,建立合适的机制激励教师持之以恒地坚持。学校不应成为权力型组织,靠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来推进教学改革,那样会使教师成为被动的接受者,而非主动的创造者。学校应成为学习型组织,营造有利于教师不断学习和成长的氛围,最大限度激发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是,教学改革应有相应的教学条件作为支撑。以近年来高校中热捧的翻转课堂教学改革为例,教师将原本课堂上讲解的内容,在课下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而课堂则经过精心的教学设计用于答疑、讨论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种教学模式显然比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更具优势,也因此得以在我国迅速落地生根。然而,翻转课堂也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学校应具有信息化程度较高的网络教学平台,方便教师将视频等教学资源发送给学生用于自主学习,学校还应具有海量的教学资源,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知识背景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学校的无线网络还要能够支持学生随时随地用移动终端进行学习,因此,学校在开展教学改革时,应重视相关的教学条件建设。

5结语

随着应用型本科高校逐渐由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课程改革成为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课程体系、课程教学等三个层次进行整体设计与逐步改革。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的确定是课程改革的第一步,对后续的人才培养具有指导下作用,需要根据办学定位、专业建设思路、市场需求等各方面因素统筹考虑,将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相融合。课程体系应依据培养要求而构建,在对培养要求进行细化的基础上,科学合理设置课程,构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课程教学改革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实施改革时,学校应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最大晨读发挥教师的主动性,不断完善教学条件支撑改革的推进。

[责任编辑:杨玉洁]

猜你喜欢
内涵建设应用型本科课程改革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高校引智工作机制建设研究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