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伯辽兹艺术歌曲

2017-05-18 08:44吕晴杨小影
戏剧之家 2017年8期
关键词:和声色彩

吕晴++杨小影

【摘 要】“夏夜”是伯辽兹以泰奥菲尔·戈蒂耶(1811-1872)的诗歌集谱写的一部声乐套曲,之中包含6首歌曲,这部套曲是法国艺术歌曲史上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作曲家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伯辽兹的艺术歌曲“在墓地”,为“夏夜”当中第五首,此曲又被伯辽兹加以“月光”为副标题。伯辽兹的写作特点:诗词的含义决定写作手法,和声的色彩和变化为词意的内涵而服务。伯辽兹通过这些巧妙的和声变化,不留痕迹的转调,成功地塑造了优美迷人的音乐线条和色彩。

【关键词】法国艺术歌曲;伯辽兹;和声;色彩;优雅细腻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8-0057-02

19及20世纪带伴奏的法国歌曲,是按照德国艺术歌曲(lied)的模式,为严肃抒情诗谱写的带有钢琴伴奏的独唱歌曲,这些歌曲将诗与音乐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这一时期也是法国艺术歌曲从开端,发展到兴盛的时期。1840年左右,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引进在法国造成流行与影响,同时新浪漫文学的诗集开始风靡,这些都刺激着浪漫主义作曲家们,使他们有了新的作曲灵感而放弃了早期的作曲风格和技巧。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下,出现了一个重要的人物——伯辽兹。因为他的出现,法国艺术歌曲(melodie)诞生了。

伯辽兹(Hector Berlioz,1803-1869),法国作曲家、指挥家和音乐评论家,毕业于巴黎国立音乐学院,1830年获罗马大奖,一生作有大量器乐和声乐作品,既是一位交响音乐家,也是19世纪的一位重要的声乐作曲家。伯辽兹极富创新精神,他是第一位用melodie来称呼他创作歌曲的作曲家,以此区别于德国lied和那种旋律就是一切的歌曲。伯辽兹的歌曲不同于法国早期的浪漫曲(Romance),他在结构上突破了那种对称和分节的创作条框,并且让钢琴部分变得更加丰满独立有表现力,为钢琴部分摆脱只是声乐的从属关系,为声乐钢琴慢慢走向二重奏的艺术表现模式,同时为音乐与诗歌的完美结合开创了崭新的道路。以伯辽兹为代表的法国艺术歌曲具有室内乐的特征,被称之为“音乐会歌曲”,因为诗人和作曲家往往表现的是一些意境或印象,一種不确定的情感或感伤。总的说来法国艺术歌曲比较精致纤柔,而且非常抒情。

“夏夜”是伯辽兹以泰奥菲尔·戈蒂耶的诗歌集谱写的一部声乐套曲,之中包含6首歌曲,这部套曲是法国艺术歌曲史上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作曲家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在墓地”就是这部套曲的其中一首。此曲又被伯辽兹加以“月光”为副标题。法国19世纪的作曲家还有众所周知的弗雷以及圣桑都以月光为题创作过歌曲,不过每位作曲家都采用不同的诗歌,各自的曲风也是完全不同。月光的歌词作者为泰奥菲尔·戈蒂耶,他的诗歌集“仲夏夜”于1838年发表,而伯辽兹开始创作他的歌曲集的时间为1834-1835年。戈蒂耶与伯辽兹交往甚好,这说明诗人在发表之前就给了作曲家他的诗集,因此“夏夜”在1841年就第一次发表了。夏夜的作品号为Op.7 ,作曲家以此套曲献给louise Bertin路易丝贝尔丹,其父为“论坛”报社的老板,伯辽兹的合作人。

“月光”这首歌曲的最初调性为D大调,高音到G音。伯辽兹起初构想更多是写给男高音而不是女中音。因为当年欧洲男高音的唱功非常好,他们运用“头腔”和“面罩”技术,可以唱得非常轻巧,因此从中音区的E到高音的G,对他们来说,再合适不过了。

总的来说,这首歌曲的写作手法是很“浪漫”的,伯辽兹的写作手法和德彪西很不同,在德彪西的歌曲中,歌唱音色的变化是随元音变化而变化的,而伯辽兹的写作却是诗词的涵义决定写作手法,决定作曲家采用的和声,那么演唱与演奏的音色变化也是随其词义的变化而变化的。比如在第二段中的plaintif(哀怨),和声的色彩和变化都是为这个词的内涵而服务的。伯辽兹通过这些巧妙的和声变化,不留痕迹的转调,成功地塑造了优美迷人的音乐线条和色彩。这首曲子其实就是一首夜曲,就像很多的melodie一样,要用一种最简单最自然的表达方式去诠释夜曲的氛围和格调。这首歌的题目虽然正标题为“在墓地”,却并没有过多忧伤哀怨的情绪。因为对于西方浪漫主义的艺术家来说,对于死亡的理解,并不是阴森可怕,悲观至极的。而墓地,对他们而言,是一个安宁并且让人沉思的地方,而绝非一个让人伤心绝望并且感到畏惧的地方。从伯辽兹选择的调式就不难看出这点,首先他选择的是大调而不是小调,更耐人寻味的是D大调的调性色彩具有开心、愉悦,甚至是辉煌灿烂的特点。从作曲家选择调性这个侧面倒是不难看出他为什么会添加“月光”这个副标题。中音版本采用的是bB大调,女中音或男低音在诠释的时候,音乐色彩自然会暗淡一些。

“在墓地”这首歌需要用一种轻巧的方式来演唱,用接近于通俗唱法的方式去演唱,一定不要凝重。就像德奥艺术歌曲一样,妇孺皆知,如同民谣一般,全民随口皆会吟唱,简单而又质朴。特别需要提醒演唱者的是,在唱连贯乐句的时候不能加滑音,在用声上更不能喊叫,不能使用“歌剧式”的夸张和张扬。而应采用“高雅的贵族气质”的演唱法,细腻而含蓄的表达才是“伯辽兹式”音乐的唯一演绎方式。

1832年,伯辽兹从意大利留学回到巴黎,1845年他又去了德国和奥地利,有机会接触了当地的风土文化和民间诗歌、民间音乐,对他后来的创作起到一定影响。所以伯辽兹是非常了解徳奥艺术歌曲的,显而易见,德国艺术歌曲的风格不知不觉地影响到他,帮助他慢慢脱离早期法国罗曼史陈旧刻板的写作模式,而逐步显现出melodie法国艺术歌曲的风格和特点。

在伯辽兹的歌曲中,歌词——就是诗歌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在墓地这首歌采用的是没有删减过的完整诗歌版本,篇幅比较大,整首歌持续5分钟以上,所以在这样的状况下,对于诗歌的表达和诠释变得和音乐一样重要。因此,在演唱之前,需要好好地去做一件事,那就是朗读。演唱者要像作曲家一样,通过朗读和细致的研习,慢慢地进入作曲家的精神世界,进而才有可能恰到好处地去把握和诠释这个诗歌和音乐融合在一起的统一体。对于中国的声乐学生来说,语言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挑战。如果仅仅是泛泛地去模仿法语的发音而不去探究每一个词的涵义与诗境,是没有办法把握诗韵的。没有对诗韵的把握也就无法正确朗诵。如此这般,即便是歌唱技巧很高超,也没有办法达到诗人和作曲家共同营造的艺术层面。

伯辽兹为恰到好处地表达诗歌中微妙的场景变化以及细腻的心理状态变化,他写作上也巧妙地运用和声色彩及其钢琴伴奏的多样性,去开拓音乐的诗意表达、戏剧冲突变化、大自然的微妙色彩变化、人心理状态的细微变化。

再从和声布局来看这首歌曲,此曲和声变化丰富而微妙。作曲家没有写前奏,钢琴用一小节做了一个主和弦准备,三个四分音符主和弦重复,声乐就马上进入了。开始的时候为D大调,一小节三拍,似乎听到远处的华尔兹,这是很简单的三拍子的摇摆,注意整段的氛围为PP,三拍子不要有重音,不要破坏大句子的走向和连贯性。接着和声开始游离在bB大调和d小调之间,La blanche tombe (那白色的坟墓)在大调,Le son plaintif(幽怨的声音)在小调,进而Lombre dun if(水松树的影子)又到了#F大调,之后又回到D大调,唱到Chante son chant(唱着他的歌)的时候,又到了C大调。不难看出,伯辽兹运用和声的变化给每一句诗句着色,用和声作为调色板,让和声色彩巧妙地为诗体着色穿衣戴帽。

第二段,和声依然保持瞬息即变的风格,到Toujours entndre(始终听见) 的时候,伯辽兹始终在bA大调和几个经过减七和弦,接着又转到C小调,最后在Lange amoureux (坠入爱河的天使)处回到原调D大调。

第三段,歌曲左手伴奏织体发生变化,由之前的四分音符变为八分音符,c此处和声为D大三和弦,从50小节最后一拍进入,51小节,低音D音突然消失,A音独自持续,如同鼓点一般,此处强弱标记为PPPP,A音重复持续,一直到第58小节。从和声的角度来说,这一段的写法给人以迷乱徘徊的感觉,钢琴右手的八度断断续续进行半音下降,但始终没有归宿,这个“迷宫经过段落”在De la chanson(这首歌)处来到G小三和弦。再经过几小节的摇摆不定之后,在Bien doucement(温柔地)处,又来到E小调。这段的歌唱旋律用一种重复的不发展的旋律进行来表达一种黯然和伤感。

此曲从第四诗节开始,和声进行与前半段大致相同。但是伴奏的节奏与织体却是发生了变化,节奏变得更加密集,由最开始的四分音符和弦到中间的八分音符和弦重复变为这里的十六分音符分解和弦。77小节带起拍,钢琴部分进入间奏,此处钢琴旋律是非常优美,简直就是一个愉快的华尔兹。这个旋律也是短暂的,在第80小节,突然转变,又回到踌躇不定的和弦半音进行,并且是非常轻声的。从87小节开始,落在Tremblant这个词上,这个法语词的意思是“摇晃,颤抖”的意思,伴奏织体转变为切分节奏的分解音程,作曲家再次恰到好处地运用音乐元素为诗意营造氛围。88-92小节为上一句诗歌的重复和强调,再加上分解和弦的小二度与增七度的音响效果,给人以诡异窒息的感觉。这样的和声冲突一直持续到Voile blanc(白面纱)之后才逐渐平静下来。第四段结束在属七和弦上,被延长记号凝结住,然后,回归到主三和弦D,诗歌进入第五段。

第五段基本就是第一段的重复,但是节奏却由之前的稳定转为摇摆不定。三拍子的特点不清晰了,听着却像二拍子节奏。这种有意识将节奏扰乱打破平衡是伯辽兹写作的一个特点。

最后一段,同样与第一段相似。钢琴伴奏织体再次变化,右手保持四分音符,而左手变为八分音符跳音。为了加强语气,在Jamais plus(再也不)加快,变为八分音符,和Je nirai ,quand descend le soir ,這里跟第一段同一地方相比,音高低一些。然后从Ecouter la pale colombe开始,音乐在G小调进入一句非常美丽的乐句,在Chanter,sur la pointe de lif 推到一个小高潮,和声逐步往D大调回归,一个个不协和和弦在半音之中游离,始终呈不稳定的紧张状态。最后一句渐慢,终于在第150小节,回归到D大调和弦,紧接着151小节,钢琴左手又加入bB这个小六度不和谐音程,重新给D大调和弦蒙上一层薄薄的不祥之雾。

最后归纳,面对大师的这样一首佳作,对演唱者与演奏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研习此曲的和声布局也就是研习它的色彩,这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除此之外,我们必须做好所有的案头工作,遵照谱子上标记的所有要求,认真对待作品中所有最微小的变化。总而言之,鉴于伯辽兹艺术歌曲的鲜明个性,必须用“伯辽兹式”的审美观去理解他音乐中细腻而精炼的细节,需要具备相当的演唱演奏技巧与艺术修养才能胜任。

参考文献:

[1]贾涛,任曦选编.法国艺术歌曲选[M].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

[2]贾涛,周玉选编.伯辽兹艺术歌曲23首[M].

[3][法]Francois Le roux,Romain Raynaldy.Le chant intime(内心的歌声)[M].

猜你喜欢
和声色彩
神奇的色彩(上)
《风之谷》配乐作品中和声与画面的融合分析
解析歌曲《大江之歌》的管弦乐配器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