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化背景知识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2017-05-18 10:14李莉
科技视界 2016年19期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

李莉

[摘要]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在学习过程中极具实用性,尤其是在专业指向性较强的高职高专教学中。由于资源及环境条件的限制,学生能将英语作为日常语言运用的机会较少。为了避免“学不能以致用”的尴尬局面降低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教师应当探寻趣味性的教学模式。将语言背后蕴藏的文化背景知识导入至课堂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本文通过分析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及文化导入教学的理论依据,结合实例阐述了文化背景知识对英语教学的重要性,旨在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文化与语言;文化背景知识;英语课堂教学0前言

语言的发明与运用即是用来表达人类思想及展现世界的,而人类思想积淀下来流传后世的精髓便是文化,所以语言是表达文化最直接的方式。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即是表达与被表达的关系。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文化是晦涩难懂的,没有文化知识做后盾的语言是肤浅,难以传承的。当我们身处母语及外语协同发展的社会中时,文化背景的导入成了教育行业中不可忽视的理念。

1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现状

1.1学生的学习英语的主观意识弱

就读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受教育程度以及学习方式、习惯等层次不齐,英语基础水平较低,再加上高职的学习环境相对轻松,失去了高考压力,学生的学习惰性被发挥到极致。对英语的认识不够,再加上突然脱离了中学应试教育的压力苦海,学生的主观意识中缺乏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1.2学校教育中英语被弱化

高职院校的专业指向性较强,大多精力都投入到了专业课程上。在以专业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下,作为公共课程的英语逐步遭受边缘化。在高职院校中,英语每周只开设两节左右,并且大部分高职院校只开设两年左右的英语课程。加之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大多只要求过英语三级,甚至有些院校对英语没有过级要求,以上的变化,导致在学生的心目中,英语成了无足轻重的学科。

1.3英语教学模式的单一化

教师激情讲解,学生浑然不知,师生之间难以产生互动,教师难免面J艋自问自答的尴尬局面,长期以往,教师上课的积极性也慢慢下降,语法翻译式教学的陈旧模式成了双方教与学惰性的不二之选。这样单一的教学模式,不仅局限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也消磨了教师的教学创新意识,英语的教与学陷入恶性循环的境地。

2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导入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作用

由于目前我国大學英语教学大纲对于文化学习的指标没有明确规定,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语言基本知识点的过程中,很容易因为内容及“填鸭式”教学的单一模式而失去耐心,丧失兴趣。所以英语教学过程中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不仅能使学生的文化习得意识得到培养,更能增强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机,打破沉闷的课堂局面。

3引入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意义

3.1学会换位思考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指出:“学习外语不仅仅是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接触和认识另一种文化的过程。”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重介绍所教内容的文化意义,让学生充分掌握英语与汉语的不对应文化现象,并能站在不同的文化背景角度上去思考英语。

例如,“蝙蝠”在汉语文化中因其“蝠”与“福”同音,被视作吉祥,幸福,健康的象征。然而在英语文化中“bat”是丑陋,邪恶的吸血动物,所以但凡有bat一词的习语都有贬义。如“as blind as a bat”(有眼无珠)或者“crazies a bat”(疯地像蝙蝠)等等。又如“green hand”,中文表层译为“绿色的手”,但在英语文化中,指的是“新手”。因为England是个岛国,船是重要交通工具,为保养船只,常用与海水一样的绿色油漆来漆船。一个不熟练的油漆工,工作时常会双手粘满油漆,所以这个短语在中英文化中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在中英文意思相冲撞的过程中,教师可通过生动形象的例子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形成换位思考的意识。更好地巩固英语思维能力。

3.2提升学习的主动性

如今的高职高专英语教材话题内容有不少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识,涉及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风土人情、生活方式、价值观等等多个领域,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用多媒体影视播放或图片的形式进行文化渗透。比如在讲到“Wall Street”这篇短文时,教师可以先从单词表意人手,引出华尔街的前身原名“大墙大院”,然后介绍当年的墙是由荷兰人建筑的,目的是保护他们不受美洲土著和英国人的侵略,进而引出华尔街,甚至纽约市一开始并不是美国城市,而是一座荷兰城市。这样的历史文化颠覆了学生的传统观念,学生自然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想去了解他们平时所知晓的知识背后到底蕴藏了怎样鲜为人知的事实。在自身好奇心的驱使下,教师将纽约市历经荷兰,英国,美国三大国家的背景知识通过视频播放的方式,图音结合开拓学生的新视野。在获得新知识后,学生能有一种“习得”的成就感,进而促使对知识的渴望被激发,如此一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便得到提升。

3.3培养文化意思,提高关联猜词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介绍阅读材料中的背景文化知识,还应对那些学生较为困惑、不易理解的语言材料之外的文化因素分析讲解,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该国的文化与我国文化的差异。就拿Dutch—荷兰人这一词来说,

Go Dutch各自付帐,在没有了解相应的文化背景之前,很容易翻译成“去荷兰”,该词语源自16-17世纪时的荷兰和威尼斯。当时的荷兰和威尼斯,是海上商品贸易和早期资本主义的发迹之地。终日奔波的意大利、荷兰商人们已衍生出聚时交流信息、散时各付资费的习俗来。因为商人的流动性很强,一个人请别人的客。被请的人说,说不定这辈子再也碰不到了,为了大家不吃亏,彼此分摊便是最好的选择了。而荷兰人因其精明、凡事都要分清楚,逐渐形成了let's go Dutch(让我们做荷兰人)的俗语,因为Go Dutch指的是“各自付款”。如此解释后,学生便更好相关联地理解a Dutch party为“各人自带食物的聚会”,Dutch lunch/supper意指“客人自己付钱的午餐会/晚餐会”了。

这样一来,不仅丰富了学生对历史背景的认知,同时还给了学生增强了学生对相关联词的猜测能力。

3.4培养理性的文化观

书本知识与课外文化背景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力,主动发掘文化之间的差异性,还能发现文化当中的相通性,拥有更加理性客观的文化观。如“speaking of the devil”指的就是中文中的“说曹操,曹操到”。表现上看曹操一代枭雄跟devil没有关系。但历史记录上对曹操不也有“奸贼”一说吗?由此可见中西文化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4文化背景知识引入的实际运用

在第二语言学习的问题上,结合语言和认知的发展关系,人的语言器官和大脑的发达程度给人类学习语言提供了生理基础,但是丰富的社会文化因素则给后天的语言学习者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学习者应该善于利用这种良好条件,使之在实际学习活动中得到运用。

4.1提高日常用语中选词的精准性

不同国家民众由于处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主观认识会有差异,进而形成不同的心理习惯,并且再加上自然环境的影响,英汉两种语言之间较难找到各个意义之间的联系都相同的对等词。如英语中由于一个小错误而导致的词义混淆。“Indian”一词,汉语解释有“印第安人”和“印度人”两种意思,然而从人种划分来看,印第安人属于蒙古族。是典型的黄种人,而印度人无论肤色表征如何,都属于白种人,两者完全就是不同的人种。从地理分布来看,印度是南亚国家,而印第安人所生活的是美洲国家,两者也是相距甚远的人。但是,由于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当时认知上的误解,把发现的新大陆——美洲,当做了印度,所以把印第安人误称为Indians,然而这一说法传遍说英语的国家,100多年后真相才为人所知,长期的习惯形成。人们便没有再改过来。但是在很多文章中,形容印第安人却会用到“AmericanIndian”或者“Native American”,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Indian一词毕竟是欧洲人强加给他们的称呼,他们不喜欢别人用错误的名字称呼自己,所以会强调自身“American”和“Nmive”的身份特点,那么Indian这个词单独出现时,还是主要指印度人而不是印第安人。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在英语的实际运用中,精确地用词是相当必要的。

4.2提升翻译能力

翻译是在精准、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在语言的学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译出来的结果对其他学习者起到多大的借鉴作用取决于翻译者对语言背后所蕴藏文化的掌握程度。如an apple oflove這个短语,看似与“爱”有关,可以选作“爱情之果”来理解,但是从实际运用上而言,它指的仅仅是西红柿。公元16世纪的时候,西班牙从南美洲引进西红柿,后来又流传到摩洛哥;而从摩洛哥返乡的意大利商人,就把西红柿称为“摩尔人的苹果”(pomp dei moro,apple of the Moors),由于意大利文的dei Morof摩尔人的)与法文的d'amour(爱情的1发音相近,因此法国人就把pomp deiMoro(摩尔人的苹果)误认为pomme d'amour(爱情的苹果)了,所以当这种水果辗转传播到英国时,就产生了love apple(apple of love)这个词汇了,在诗词或表达情感的文艺作品中,可以取“爱情之果”的意思,但若跟准备去买菜的母亲说“请买一些爱情之果”回来,显然不合适。

4.3强化写作文笔

如Mark Twain这篇文章中,讲到马克吐温被小镇请过去做演讲,文章用的是“give a talk”。而现如今我们表示某人被请去做演讲大多用“give a speech”,因为“做演讲”是一件庄重严肃的事情。而在我们对马克吐温这个人身处的文化背景进行了解后,洞察到他诙谐幽默,洒脱不羁的性格特点,确实觉得“give a talk”这样非正式的用法更适合随性的他。反之,面对中国的“励志哥”马云这样正统的形象,我们不禁会选择“speech”来烘托他的宏伟的构思蓝图。所以在写作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短语所反映的不同文化根基来进行选择和运用,

综合上述,在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引入文化背景知识是增强学生学习英语主动性、提高文化素养以及深化英语学习认知的有效方式。如今高职院校多媒体的普及给文化导人的教学模式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图片、音频及视频的结合运用,不仅使课堂氛围得以轻松,也扩宽了老师及学生的眼界,让双方身临其境,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文化传达中的魅力。

[责任编辑:王伟平]

猜你喜欢
高职英语教学
基于构式语块提升高职英语教学质量
浅谈互联网时代下的高职英语教学研究
初探交际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英语原声电影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辅助功能分析
“支架式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汽车行业英语教学改革过程中的师资队伍建设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