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教育视域下的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2017-05-18 10:14郑祥东周园园
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13期
关键词:幸福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小学

郑祥东 周园园

【摘要】随着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教育者将幸福教育纳入学校常规教育。而要真正践行幸福教育,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本文通过阐释幸福教育的内涵,在分析幸福教育与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关系的基础上,思考实施幸福教育的方法和策略,力争依托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将幸福教育落到实处。

【关键词】幸福教育 小学 校园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3-0033-02

小学校园文化是文化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学生是否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近年来,我国教育界关于“幸福教育”的讨论愈发热烈,不少教育者主张将“幸福教育”纳入学校常规教育,一些学校也结合自身情况开展了对“幸福教育”的各项研究,收获颇丰。笔者以福州市麦顶小学为例,挖掘该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幸福教育的點滴实践,进一步体悟到小学阶段开展幸福教育的必要性,同时也深切感受到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在践行幸福教育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一、幸福教育的内涵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幸福”始终是一个亘古常新的话题。无论人类处于什么阶段,即使是经历战争、饥荒,从来都没有停下追求幸福的脚步。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幸福的理解也愈发深刻:幸福不仅在于个体对物质生活感到满足,更体现在对精神生活的高层次追求。

幸福教育,就是要将教育的目的回归到人自身的情感上来,以人的幸福情感为目标,培养既能够创造幸福又能够享用幸福的人。幸福教育不仅是人类向往美好的主观意识的投射,更是一种教育理念、教育实践。对于“幸福教育”的概念有两种解读:一是把幸福作为教育的内容,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教授“幸福”、学生学习“幸福”;二是把幸福作为教育过程中师生双方的一种情感体验,把教育变成一件幸福的事情,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幸福地教”、学生“幸福地学”。正确理解“幸福教育”要把这两种解读结合起来,既把“幸福”作为教育的内容,又关注教育过程中教学双方的情感体验,实现内容、目的和过程的内在统一,才可能真正实现“幸福教育”。

二、施行幸福教育的依据

(一)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在理论方面,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教育人本论思想等学说理论都为施行“幸福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劳动创造了人,人是劳动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化的高级动物,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人具有主动性、自主性、社会性、抽象思维能力以及高度创造性等基本属性。恩格斯指出:“全面发展的人必须是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的人。”马克思主义极其注重人的主体性,肯定人的价值、人的个性、人的尊严和人的全面发展,每个人的自由幸福的发展才是一切人的幸福的条件。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则注重人类五大需求的满足。从最低到最高的五种需求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五种需求对于人类健康幸福的生活都是必不可少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强调一个“层次”性,也即是这五个需求的顺序性,每一种需求满足都是以比它低一层的需求的满足为前提条件的。所以人要获得自我实现的快感,必须以健康的体魄、良好的人际交往等为条件。

3.教育人本论思想

教育人本论的基本思想在于强调尊重、关心、理解与信任每一个人,其内涵可概括为三点:第一,发现人的价值。每一个人都有价值。人的价值集中体现于改造自然与推进社会发展以及寻求自身发展与解放之中,教育的责任就在于引导人们充分认识自己的价值,从而尽可能把各自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出来;第二,发挥人的潜能。每一个人都具有优秀的潜能,教育必须突出地注重开发人的潜能,使人的具有可能性的潜能实现向现实性的转化;第三,发展人的个性。个性是人们的世界观、现实态度、心理特征、行为方式等的集合体现,它既具有共同性的一面,也具有差别性的一面。教育应当使每个人在共同心理的背景上显现出五彩缤纷的独特色彩,从而使每个人成为活生生的主体。

(二)迫切的现实要求

随着现在物质生活的提高,孩子在家庭中往往处于“中心”地位,造成他们遇事只求自己合适,很少考虑他人和集体,缺乏责任感,充满了满满的“负能量”,逐渐在生活中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形成了一套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的道德规范。如何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对他们施以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引导,已经成为现今小学校园内的当务之急。

对于教师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 传统的价值取向面临着新的挑战,这一神圣却平凡的职业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特别是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与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的双重夹击下,拜金主义的威胁、长时间从事固定工作的安逸与倦怠都有可能造成责任心的缺失以及师表意识的逐渐淡泊。在现实的洪荒中,如何帮助如今的教师保留有自身职业队伍特定的职业操守、为国家的明天培养知识与人品兼备的合格创造者早已迫在眉睫。

正是因为有如此强大的理论支撑、迫切的现实需要,“幸福教育”应运而生。幸福教育理念因符合现实需要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又因其可根据各类具体情况衍生出不同的内容和形式而具有极大的操作性。

三、幸福教育视域下的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一)小学校园文化是践行幸福教育的重要载体

小学校园文化是以小学校园为特定环境,以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为主体,在全体师生教育、管理、生活过程中不断形成、创造、积累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处于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学生年纪尚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树立。小学校园文化会对处于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学生产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良好的小学校园文化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特别是随着素质教育的稳步推进,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

践行幸福教育是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将幸福教育纳入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既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又能使丰富小学校园文化种类,为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带来新的方式和动力。众所周知,获得幸福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而需要有一个探索、经历的过程;同样,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其自身的过程性更是不言而喻。而在这两者基础上形成的“幸福教育”更要关注实施的过程性,以小学校园文化为依托,可以充分利用其渗透性、延续性的特点,通过日常点滴校园生活落实到实处。

(二)幸福教育视域下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明确了幸福教育的内涵以及幸福教育与小学校园文化的关系,那么该如何将幸福教育在小学校园文化的建设中付诸实施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学生和教师两大主体的角度出发,从提升校园环境、学生学习、教师工作的幸福指数等三方面着手。

1.优化校园环境,提升环境幸福指数

校园环境是校園文化的物质依托,优美的校园环境能够使人身心愉悦,能够为践行幸福教育营造良好幸福的氛围。

以福州市麦顶小学为例,为优化校园环境,学校进行了多方面的有益尝试。首先,个性鲜明的楼廊文化张显学校在践行幸福教育理念上的别具匠心。校园内,在操场、校门等醒目的地方悬挂、镶嵌了校训、校风、学风、办学理念;各年纪、学科办公室门前张贴有教师守则、教学规范;各教室门口张贴有本班的班训、集体照、课程表等班级基本信息,教室内更有展现学生风采的学习园地、红花栏。走廊和专用教室里悬挂了伟人、名人的肖像和格言。使学生的文化修养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达到“在学习中明理,在辨析中导行,在思想上净化,在行为上文明”。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充分发挥了学生在书法及绘画等方面的特长,使用学生的优秀书法、绘画作品装饰学校,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更在无形中起到了激励全员的作用,成为一道为师生、家长所津津乐道的风景线。学校通过打造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起到了陶冶师生情操,启迪心灵,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为践行幸福教育营造良好幸福的氛围。其次,福州市麦顶小学牢固树立“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思想,坚持将平安校园和幸福校园有机结合起来,把平安校园作为幸福校园的首要任务。学校狠抓安全隐患治理,定期组织安全检查,及时排查、解除安全隐患。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进行了培训,制定了各项安全应急预案,进行了防地震等安全演练,使师生学会并掌握规避危险的方式方法和行动要领。全校分布多个监控探头,从校门到各功能室,切实保证师生安全。加强与公安、城管的沟通,建立校警联系,加大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力度。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安全意识、防范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打造平安校园向践行幸福教育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创新教育理念,提升学生学习幸福指数

践行幸福教育,要着力打造“幸福课堂”。幸福课堂的构建,应该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的窠臼,进一步弱化“唯分数论”的传统教育观。教师应对学生进行鼓励、多元评价,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舒展自己独特的个性、感受自我价值,让他们收获成功的体验,成为自身幸福的创造者。

福州市麦顶小学除了扎实推进传统课堂的知识功能之外,还开展多种多样、精彩纷呈的校园活动,如“科艺节”、“体育节”等,为不同的学生创建个性化的展示空间,丰富他们的校园精神文化生活,在获得幸福体验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树立健康、积极、合理的幸福观。

值得一提的是,为践行幸福教育,麦顶小学编写了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让幸福教育真正走进课堂,走进学生日常生活。麦顶小学的校本课程以学校、家庭、社会这三大方向为参照,将散落在日常德育活动中与传统道德相关的显性或隐性的“德育点”挖掘出来,进行梳理和提炼,形成教育的主题,并把这些主题一一列举出来,按照内容进行分类筛选,统筹规划,有机整合,形成具有内在逻辑的教育系列主题;以此分册,分章节,主题整体设计教育的内容和目标,把德育具体化,确保体系建设的针对性,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

3.完善管理体制,提升教师工作幸福指数

幸福教育不仅要将“幸福”作为教育内容,还应该关注教育主体在教育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教师作为教育主体之一,其在教育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不容忽视,甚至有学者称,只有幸福的老师才能教出幸福的学生。与学生相比,教师的情感更为丰富、思想更为深刻,被尊重、受赏识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更为强烈。因此,学校只有让教育主题之一的教师群体在工作中切实感受到幸福,才能真正将幸福教育进行到底。

为提升教师的工作幸福指数,学校除了保障教师在工作期间的基本福利之外,更要为教师提供持续发展的空间。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研活动能够帮助教师储备进步、提升的动力,保持工作的新鲜感和积极性;民主宽松的工作氛围、平等和谐的同事关系能进一步培育、深化民主意识,鼓励教师大胆探索创新,同时也能增加工作的愉悦感。此外,建立多元化的教师评价、考核制度,也能公平公正的保障教师利益的分配。

综上所述,幸福教育有着强大的理论支撑和迫切的现实需要,是小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操作中不仅要将“幸福”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更要关注教育主体在教育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实施幸福教育的重要载体,但要确保幸福教育的顺利进行,必须要全校师生共同努力、相互配合,通过多种途径一起实现。

参考文献:

[1]马凤枝.论“幸福教育”的校园文化践行途径[J]. 吉林教育,2013(14):124-125.

[2]孟建伟.教育与幸福——关于幸福教育的哲学思考[J].教育研究,2010(2):30-33.

[3]唐琍琍.幸福观视角下的校园文化建设[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6):168-169.

作者简介:

郑祥东(1958.11-),男,福建福州人,汉族,工作于福州市麦顶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德育工作。

周园园(1987.5-),女,福建三明人,汉族,工作于福州市麦顶小学,小学二级教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方向。

猜你喜欢
幸福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小学
幸福教育理念下中职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幸福教育课程:儿童个性发展特需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