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课堂研究

2017-05-18 13:27胡小京
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13期
关键词:数学意识数学模型思维能力

胡小京

【摘要】所谓的核心素养是指一个人成功应对实际生活中某种活动所需要的“胜任力或竞争力”。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是要提升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建模意识等等,目的就是锻炼学生的知识灵活应用能力,提升学生基本的数学素养,进而,在确保数学课程目标最大化实现的同时,也为学生综合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作出相应的贡献。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数学 数学意识 思维能力 数学模型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3-0140-02

小学数学作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其任务一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二是提升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锻炼学生的知识灵活应用能力。但是,在以往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讲授式教学方法以及题海式的习题练习方式导致很多学生只掌握了知识,学会了应对考试,并没有真正形成基本的知识运用能力,也不利于核心素养的培养。所以,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教师要做好研究工作,要有意识的从多角度、多方面入手来展现数学课程的价值,以使学生在高效的数学课堂中获得良好的发展。因此,本文我们就从数学意识的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数学建模意识的培养三个方面入手对如何构建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课堂进行研讨,以为学生基本数学素养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数学意识的培养

1.数感的培养

数感从字面的意思上来看就是对数学的感觉,是学生对数学的利用、运算能力。所以,在培养学生数学意识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活动的组织来培养学生的数感,以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作出相应的贡献。

例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时,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数学意识,也为了培养学生的数感,更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时,我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下面的情境,即:商场门口贴着的营业时间是9:00~21:00,有学生说是上午9点到下午9点;有学生说21点是几点;还有学生说21点在表盘上的位置应该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情境展示,引导学生对上述的问题进行思考,并结合教材对“24时计时法”进行自主学习。可见,这样的自主探究学习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且,也能强化学生对24时计时法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对学生数感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帮助。之后,我组织学生对下面的几个相关问题进行了再次的思考,即:

(1)某饭店的营业时间标记为:中午11:00~14:00,晚上17:00~20:30,思考:你知道20:30是几点吗?该饭店的营业时间从下午______到晚上________;共营业了多少时间?

(2)小明晚上8时睡觉,第二天早上6点起床,思考:小明一共睡了_____小时。

引导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識对这两个问题进行自主解答,这样的过程不仅体现了数感的应用作用,也锻炼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进而,使学生在数感的形成以及利用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2.统计概念的培养

统计概念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任务之一,也是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数字处理能力的基本。所以,为了培养学生基本的核心素养,也为了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基本的数学意识,在教学时,教师要搭建操作的平台,引导学生在经历知识应用的过程中逐步提升自身素养,进而,也有助于高效数学课堂的顺利实现。

例如:在教学《简单的数据分析》时,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统计概念,也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下面的预习活动:

(1)自主学习教材中的“简单的数据分析”这部分知识。

(2)统计上个季度家里的用电情况,并制作成统计图。

……

组织学生在课下进行自主预习,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初步理解统计的相关概念,也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使学生在主动求知和自主探索中对这节课的知识有初步的了解,进而,在提高预习质量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课堂投入度的提高。之后,在导入环节,我引导学生提出自己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比如:

有学生提出:横轴表示月份还是竖轴表示月份?

有学生提出:怎样确定用电度数的位置?用电度数之间的间隔应该是多少?

还有学生提出:统计图能够准确的表达出先关的数据信息吗?

……

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自己的疑问,并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尝试解答,可见,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不仅凸显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有效的落实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也有助于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1.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是学生创新意识形成的基础,所以,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相关活动的组织来有意识的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以为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以及思维的拓展做好前提性工作。

例如:营造开放环境,该活动的最大价值就是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知识灵活应用能力。如:在教学《面积》时,为了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更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下面的学习活动,即:

调查:(1)选择自己家里的一个房间,自主测量房间的长、宽。

(2)了解市场上瓷砖的规格和价格。

(3)计算:该房间能用多少块这种规格的瓷砖,大概花费多少钱?

在这一实践综合应用活动的开展中,学生可以直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的关系,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之于生活的含义,而且,学生在这种自主思考、自主实践应用中也能发散思维,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进而,也有助于数学核心思想的落实。

2.比较性思维的培养

所谓的比较性思维是指让学生在对比中掌握知识,在比较中加深印象,进而,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过程中,也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搭建比较的平台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进而,大幅度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

例如:在教学《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时,为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为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时,我组织学生对下面的两个练习题进行了对比计算,即:

45+23=______;27+16=_______

4.5+2.3=______;2.7+1.6=______

……

组织学生先借助已有知识对整数的加减进行计算,之后,在尝试着对下面相对应的小数加减进行计算,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这部分知识,掌握简单的小数加、减运算的规律,也能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进而,在帮助学生完成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时,也有助于学生探究性思维以及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数学建模意识的培养

数学建模一般是要经历:实际问题——分析抽象——建立模型——数学问题——数学解答——实际解答——检验等几个步骤的,目的就是要从形象的生活现象中抽离出与所学数学知识相关的内容,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提升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也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例如:3个城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如图,从中你能提出哪些问题?你会解答提出的问题吗?

该题是教材中的一道例题,要想解答出该题,学生需要对该图进行分析,从中提炼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并进行解答。比如:有学生提炼出了:求天津和上海两地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和是多少?之后借助小数的加法计算来求出答案。可见,这就是建模的过程,也是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过程。

四、小结

作为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认真学习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要从多角度入手,通过多种活动的组织来提高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同时,为学生健全的发展以及数学综合素养的形成作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徐国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07).

[2]张莹莹; 朱丽; 吴晓璐.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J].科教文汇(上旬刊), 2016(09).

猜你喜欢
数学意识数学模型思维能力
AHP法短跑数学模型分析
活用数学模型,理解排列组合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
古塔形变的数学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