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汉对比认知语言学

2017-05-18 13:30陈相伟
青年文学家 2017年11期
关键词:偏误构式语言学

作者简介:陈相伟,男,浙江绍兴人,杭州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日语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1--02

利用偏误进行对比研究,是对比语言学方法论的一个创新;在此之上引入认知语言学原理作为工具进行作业,以尝试提出偏误-对比-认知的研究范式。这种研究范式虽尚属非主流,但它既符合语言学研究的规律,也有相应的理论依据。“对中国日语学习者偏误的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具体实践也为本研究范式提供了成功的佐证:其每个个案的研究都是从学习者偏误出发,然后使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由此去观察日语和中文的本质上的异同,找出偏误发生原因,得出结论,然后再回过头去利用这些结论解决学习者偏误的纠正问题。这些个案研究的实践反过来又验证了这种研究范式的必要性、可行性和优越性。[1]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12月出版的、王忻著题为《日汉对比认知语言学——基于中国日语学习者偏误的分析》的专著是这一研究范式的成功实践。

认知是人类的基本机能之一,认知的核心问题是思维,认知的运行过程是推理,认知的表达形式是概念。语言是承载思维、表达概念、运行推理的重要工具。[2]广义上说,外语学习者的偏误也是一种“语言”,它应该属于二语习得理论中的中介语(中間言語/Interlanguage)。从认知角度对这种“语言”形成过程中的思维、推理、概念的考察研究,必然会对揭示该“语言”形成的机制、该“语言”本身特征做出新的贡献,其副产品还会对学习者母语与目标语的认知对比语言学产生积极意义。

认知语言学从上世纪80年代初诞生至今,经过草创、批判、修订、完善的过程,其理论体系日臻完整和系统化。构成认知语言学理论体系的各个具体的理论(原理)对学科形成支撑。本书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主线,以各个具体的理论(原理)如识解原理、行為可供性原理、构式语法理论、礼貌理论、原型理论、认知方法论、隐喻、界理论、图式理论、新经验主义等为理论依据,从中国日语学习者偏误例切入,对比语料库中的正用例,通过中日语言比较的实证研究,分析了我国日语学习者基于母语经验认知的语义结构中的偏误特征,从新的角度找出偏误发生原因。同时,又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发现日中两语言的差异之处,力图对日汉对比语言学做出贡献。

全书共分13章,除了第一章绪论和最后一章总结以外,个案研究共11章。其个案如本书的各章标题所示,每个专题都是一种偏误与一种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对应研究,也就是说,用认知语言学的一个理论(当然,有时文中还会涉及其他相关理论)去解释一类偏误的错误和成因,最后得出结论指导规避该类偏误。或者是用认知语言学的一个理论,解释日汉某种语言现象的异同及其理据。

第1章《绪论 偏误-对比-认知:语言研究范式的新尝试》对本书的研究路线——偏误-对比-认知——的独创性以及可行性、必要性和优越性进行了阐述,指出:利用偏误进行对比研究,是对对比语言学方法论的一个创新。再引入认知语言学原理作为工具进行作业,即偏误-对比-认知的研究范式,可谓一种新的尝试。

如果说第1章是从总体高度阐述方法论的文字,那么第2章《「過ぎる」偏误与隐喻兼谈认知方法论》可以说是深入到具体研究中对方法论的探讨。并且,侧重点在于用认知语言学的方法对中国日语学习者偏误形成机制及对具体偏误进行分析进行了大胆尝试。首先对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从母语经验出发的认知过程——母语概念隐喻现象予以确认。进而以中国日语学习者偏误实例为例,通过对隐喻映射过程中源域词——母语的“过”与目标域词——日语的「過ぎる」语义结构的意象图示分析,探讨中国日语学习者偏误发生的原因及其理论依据。

第3章《态范畴偏误与识解》重点讨论了因日汉语识解方式不同导致中国日语学习者容易发生的被动、使役、可能多余编码的偏误问题。主张客观识解类型的语言,把行为链模式作为中心来把握世界。在态的行为链模式里参与者1与参与者2形成对立关系,在语境中各自的侧面被分别予以变换,从而相应地形成的主动句、被动句、使役句以致可能句。而在主观识解类型的语言里,会让动作主在行为链的存在背景化,淡化动作主发出的能量,而主要突显变化。这时的态语义不被态形式编码,即无标。这是中国学习者出现多余编码错误的原因。

第4章《方位表达偏误与行为可供性》从中国日语学习者在使用「の中」等表方位的名词时常常发生多余使用(過剰使用)的偏误切入,以行为可供性(アフォーダンス/affordance)理论阐释了日语「の中」与汉语“里”的不对应特征。指出:空间名词与后面的动词的搭配因义务性存在与否而构成行为可供性。一般说来,行为可供性成立时方位词表现为无标。在日语中行为可供性成立时不使用方位词,多余使用就成为偏误。

第5章《惯用语偏误与构式语法》认为:1.根据构式“是形式与意义的结合体,它的意义不是各个构成部分意义的相加之和”的定义,惯用语是一种典型的构式,它与句型对立、并列构成了构式的下位分类;2.构式间的误用即相同图式构式框架下的近义的实例构式误用,这些实例构式被统一在同样的图式构式的框架内,他们之间存在着非母语话者产生偏误的诱因某些相似性。3.构式内的误用为相同构式里构式义、词汇义的误用。学习者目标语言能力水平越高对构式义的掌握程度越好、反之学习者目标语言能力水平越低受构式中词汇义影响就越大。

第6章《接续表达偏误与礼貌说及其他》指出:在容易发生偏误的地方近义性表达较多。而且,不仅日语本身的近义属性,相对应的汉语的近义属性也会出现问题。分析通过偏误实例与正确用例的对比,在批判地吸收先行研究成果“主观客观说”的基础上,用认知语言学的“礼貌说”等原理对「から」、「ので」以及「そして」、「それに」、「すると」的使用区别进行了重新规定。

第7章《与格偏误与原型理论》认为,中国学习者与格偏误出现之处多为与格的非典型用法,这些用法的语义在该格语义内与原型意义相对又处于边缘地区的非典型语义。它们大致可以分为3类,即①为动态性动作的抵达点(对象),②为静态性动作抵达点,③为动作的起点。它们各自分别拥有一个连续统。在连续统的一端对处于相对一端的格助词产生排斥,排斥的发生以上述节点为界。中国学习者因忽视这种排斥而造成偏误。

第8章《及物性表达偏误与及物性》通过检验分析,认为:一、日语及物性的连续统的某处有着形态上的非此即彼的区别性。二、因识解方式不同,在表达某些相同事例时汉语及物性强于日语,主要是“逻辑他动词的语法自动词”的部类。这类动词的及物性大于普通的自动词,在汉语、英语中同义动词一般为及物动词。三、「に(を)」型偏误从数量上可以证明不具有典型性,但内部也不是完全没有规律可循。学习者中介语语法的作用应该重视。四、“逻辑自动词的语法他动词”的部类,如「暮らす」等,虽是一群具有特殊性格的他动词,他们一般不能构成直接被动句,有自主性的也不多,从而及物性要小于一般的他动词。

第9章《再谈日语的及物性》是一篇以认知语言学观点对及物性问题进行讨论的商榷文章,是对前一章的理论性补充。商榷的对象是发表在国内外语类最权威期刊《外语教学与研究》上并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的论文。本章通过分析论证对欣文进行了商榷,并对日语句子的及物性问题提出看法,厘清了围绕日语及物性的一些误解和混淆,特别是认知语言学理论对其的解释得到明确。

第10章《「マデ」「マデニ」偏误与界理论》使用界理论对日语学习者「マデ」、「マデニ」及体偏误进行解释。本章经过考察,得出结论认为:日语格助词「マデ」、「マデニ」与谓语的有界无界直接相关,「マデ」必须与无界谓语匹配,「マデニ」必须与有界谓语匹配。作为此规则的延伸,持续体即「シテイル」句在深层结构中要求「マデ」格,完成体「スル·シタ」句在深层结构中有条件要求「マデニ」格。语言使用中违反上述原则即为偏误,纠正偏误的方法或是调整谓语的有界无界,或是调换「マデ」、「マデニ」。

第11章《格助词偏误与图式理论》认为:人的认知经验决定图式,图式投射到语言最后形成具体的句子。从学习者格助词偏误分析可知,表达相同意义的事件,日语母语说话者和汉语母语说话者基于各自母语经验,认知上会呈现出不同的图式,于是投射到语言上就会反映为不同的构式。而当日语学习者汉语母语说话者用汉语经验的图式去编码日语表达时,就会出现偏误。基于母语经验的认知图式差异是母语干扰形成的重要动因。

第12章《隐喻源域与新经验主义》是一章纯粹汉日对比认知语言学的内容,没有涉及到偏误。认知语言学的“新经验主义”(経験基盤主義/experientialism),是基于具有思考能力的生命体的性质及经验,赋予符号意义的思维方式。隐喻是各种语言共有的表达形式,但隐喻的源域却因语言不同而不同。第一,隐喻源域的使用完全基于语言使用者的体验性;第二,在动物为源域的隐喻中,汉日语所用源域异大于同,原因在于使用者生活环境、习俗异大于同;第三,在身体为源域的隐喻中,两语言所用源域同大于异,因为人体部位与人的关系不因民族、群体不同而异。其不同之处乃是由语言或习俗不同带来的经验差异所致。

第13章为全书的《总结》。

附录部分是中国日语学习者偏误语料库——历时四年收集的四届杭师大毕业生的毕业论文的偏误例。偏误例原稿达100万字,为适应成书需要进行多次精简,浓缩到10万字以内。偏误例句基本覆盖了中国日语学习者所有的典型偏误,且均有日语母语话者(日本外教)的改正案,并以加注标签的形式将例句分为40类,从名词、动词、时体态到惯用句,基本覆盖了日语教学的完整体系。正文前加上了使用说明和凡例,以便于研究者、教学者和学习者使用。并声明放弃版权要求,需要者可自由使用。

本成果的学术价值可从两个方面显现:(1)宏观上,创造了偏误-对比-认知的研究范式,并在本研究的日語学习者偏误的研究的实践上获得成功。其方法论层面的价值还在于具有向英语及其它语种的语言研究和教学界推广的可能。(2)微观上,每个个案研究都获得了同行专家(如杂志匿名审稿人等)的认可,表明了各自的学术价值。如以识解原理解释态范畴偏误、以“行为可供性”原理解释方位表达偏误、以构式语法解释惯用语偏误、以礼貌说解释接续表达偏误、以界理论解释「マデ」「マデニ」偏误等都是将认知语言学原理应用于对学习者偏误的研究上的尝试,得出的结论与传统的分析相比令人耳目一新,更具说服力。应用价值也可从两个方面显现:(1)理论分析的结论直接对日语学习和教学发生作用,使学习少走弯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2)偏误语料库提供了大量的偏误例句,基本覆盖了中国日语学习者所有的典型偏误,且均有日语母语说话者(日本外教)的改正案和详细分类,对学习者的日语学习有直接帮助,对教学者也可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对做偏误研究的研究人员又可提供第一手偏误例资料。

综上所述,本书的出版对日汉对比研究、中国日语学习者偏误研究以及以日汉语为对象的认知语言学研究都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注释:

[1]引自王忻,2016a:75。

[2]参照卢植(2006):ⅶ,本文引用时有修改。

参考文献:

[1]王忻. 偏误-对比-认知:语言研究范式的新尝试[J].外国语,2016(4):75-83.

[2]王忻. 日汉对比认知语言学——基于中国日语学习者偏误的分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3]卢植.认知与语言——认知语言学引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偏误构式语言学
“一……就……”句式偏误研究
新HSK六级缩写常见偏误及对策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再到语法构式
“XV的(不)是Y”构式探微
社会语言学名词
介词框架“对……来说”的偏误分析
语料库语言学未来发展趋势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认知修辞学”——从认知语言学与修辞学的兼容、互补看认知修辞学的可行性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