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之选择

2017-05-18 13:52马淑静
青年文学家 2017年12期
关键词:死亡苏菲

摘 要:威廉·斯泰伦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小说家,《苏菲的选择》是其成名作之一。小说主要从女主人公苏菲出发,以奥斯维辛集中营及战后的美国生活为背景,讲述了女主人公一生面臨三次选择以及寻求创伤恢复最终恢复失败以死得以解脱的悲惨命运。在奥斯维辛,当生存只是一种奢望时,苏菲努力去寻找生存的机会,逃离奥斯维辛之后,当生存成为可能,她又选择了死亡,是什么让刚从凶残的鬼门关逃出来的苏菲又选择了死亡了呢?本文主要从信仰的缺失、罪恶感的折磨、创伤恢复失败这三个方面来探索苏菲之死。

关键词:苏菲;信仰缺失;创伤复原;罪恶感;死亡

作者简介:马淑静,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2--02

一、前言

《苏菲的选择》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小说以奥斯维辛集中营及战后的美国生活为背景,围绕一位来自波兰的普通女人苏菲展开,为我们讲述了苏菲在极端环境下的生死抉择以及一生所经历的悲惨命运。苏菲这一生面临多次生死抉择。在奥斯维辛集中面临着让儿女哪个孩子去死时,她选择了她的小女儿。战后幸存下来的苏菲在暴躁失常的内森和文学青年丁哥之间选择时,选择了内森。最后在面对卑微地活着与痛快的死亡之间选择时,选择了死亡。是什么让苏菲选择了死亡呢?斯泰伦为我们描述了苏菲那一生令人感伤的悲惨的命运。本文主要从信仰的缺失,创伤的无法复原,以及罪恶感的折磨三方面来探讨苏菲之死。通过讲述苏菲的生与死,为我们描述了战争的邪恶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信仰的缺失

“她的身材真的很美,凹凸适中曲线合宜,但却有点奇怪——那是肉眼难以察觉的缺失,但它明确地存在着,我能看得到。”这种缺失到底是什么呢?在经过战争的洗礼,集中营的摧残之后,苏菲是否还能和正常人一样正常的生活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苏菲所遭受的无论是身体上的还是精神上的折磨都是非人的。身体上的伤痛容易复原,但那些痛苦的记忆是永不会消失的。苏菲的悲惨命运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的,少年时期的苏菲一直活在父权的统治下,她的父亲从没把他当作女儿,仅仅是他的一枚棋子,达到他目的的工具,尽管苏菲不支持他父亲的反犹观点,但她无权反驳,一点点的错误就会得到无休止的谩骂,只能沦为父亲反犹的帮凶,苏菲的内心是痛苦的。但尽管这样苏菲还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信仰上帝,还梦想着有一天能成为音乐家。然而战争爆发了,一切都被改变了,战争带走了苏菲所有的亲人,集中营的生活更令苏菲经历了非人的磨难。在去集中营的路上,苏菲面临了一个对于母亲来说致命的选择,在儿女之中选择一个被送往毒气罐,她选择了让女儿去死。进入集中营之后为了打听儿子的消息,她不惜用身体诱惑长官,但最后获得的只是欺骗。为了让自己少受伤害,免于饥饿,她不惜为纳粹党工作,最后获得的只是一身的伤痕和女佣的调戏。侥幸脱逃集中营的苏菲,原以为到了美国生活就会好起来,可是,老天并没有眷顾她。她所得到仅有图书管理员的谩骂,登徒子的指奸。可见人间的险恶没有因二战的结束而消失,而苏菲作为一个受害者只能接受以及忍受。然而这些又怎会让苏菲对人抱有信心。

在经历了所有这些以后,苏菲变得已不再相信上帝,对人类已失去了信心,因为如果上帝存在,怎会对她所经历的这些置之不理,她变得没有信仰,不再虔诚,开始酗酒,纵情。一个没有信仰,没有灵魂的人,虽肉体在运作,便也只剩一副躯壳,虽生犹死。而此时的苏菲就是如此。

三、罪恶感的折磨

“本质上的梦固然是稍纵即逝的,但总有些梦,却会永远印在我们的脑海里”。对于苏菲而言,战争以及集中营中的恶梦时刻萦绕在心,让她难以忘怀。当然最可怕的是那无时无刻不在催惨苏菲内心,而又挥之不去的负罪感,愧疚感。

首先,苏菲的罪恶感来源于对自己懦弱性格的失望。上文讲到,苏菲从很小就生活在父权统治,他明知道父亲是错误的,父亲的演讲会伤害到许多无辜人的生命,但她不敢于反抗,只能被动地接受,最后成为父亲的帮凶,苏菲的内心是非常的痛苦的。另一件使她对自己失望的事是,她拒绝了她最好的朋友的请求,帮地下组织翻译德文,为了自己以及儿女活着。从他的描述可以看出她对此有着深深地自责,对自己也非常的失望并痛恨着自己的懦弱。

其次,苏菲的罪恶感来源于自己亲手造成了女儿的死。在前往集中营的路上如果苏菲只是默默地接受检查,而不是炫耀自己的德文,也许就不会引起那个纳粹医生的注意,不引起德国医生的注意,也许就不会让她做出那个没有选择的选择,因为对于一个母亲来说,无论选择让儿子去死还是让女儿去死,她都将会失去一个孩子,这根本不是什么特权。女儿的死一直在她心头挥之不去,因为她认为是自己的虚荣心杀死自己女儿,对于母亲来说这种罪恶感是没有办法消除,这也成为了压在苏菲心间一颗重如千金的石头。

然而,苏菲最大的罪恶感来源于成为纳粹的帮凶。我们曾提到少年时期的苏菲在父权的笼罩下,成为父亲的工具,而父亲又是实实在在的反犹主义者,所以她在知情和不知情的情况下帮助父亲写了许多反犹的文件,间接的鼓舞了许多反犹太人,成为父亲的帮凶。在被捕之前,因为她的懦弱以及对儿女的羁绊,拒绝了好朋友的祈求为地下组织翻译德文。 然而,在奥斯维辛,为了少受伤害,为了打听儿子的消息,她不惜为纳粹党卖命,翻译了一份又一份迫害犹太人的文件,她不但感受不到罪恶,甚至因为自己有这一技之长而感到沾沾自喜。然而,当她逃离了奥斯维辛之后,在回首往事,从而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意识到自己的罪恶时,这种愧疚感是毁灭性的。

苏菲曾设法利用诉说以及撒谎来消除自己的罪恶感,书中向我们讲述了苏菲的三次诉说,她妄想通过诉说来消除自己的罪恶感,愧疚感,但这一切都是徒劳的,因为诉说一开始就是以谎言开始的,一开始她宣称她的父亲是一位亲犹者,帮助过犹太人,再然后她隐瞒自己有过儿女以及帮助过纳粹党的事实。这些是她重新塑造自我,妄图洗刷痛苦的手段,但事实证明,一次次的回忆,只是再次感受痛苦的过程,甚至更深,每回忆一次,愧疚感就会加深一次,因为诉说的过程也是她重新审视自己的过程,直到谎言被猜穿,她就再也无法忍受内心的苦楚。对于自己是个罪人的想法再也磨灭不了了,再也找不到任何方法来消除内心的罪恶感,可能此时对于苏菲来说只有死亡才是最好的解脱。

四、无法复原的创伤

“创伤理论指出,受到严重心理创伤的个体可能会表现出重复体验、回避创伤、自我意识崩溃和失去信仰等创伤症状。心理创伤患者可以通过建立安全感、讲述创伤事件和与他人重建联系而从创伤中复原”。

苏菲作为二战及奥斯维辛的幸存者,她尝遍了人世间的所有苦难。战争中她失去了所有家人,甚至做出了在儿女当中选择,选择了让女儿去死。战后在美国她又经历了别人的指奸、图书管理员的谩骂。所有的这些创伤都深深地埋在苏菲的心底。她曾借助向丁哥诉说来缓解创伤,但丁哥并不是苏菲,没有经历苏菲所经历的一切,并不能真正的理解他。当一次次的诉说展开,当所有关于奥斯维辛的消息传来,苏菲就在一次重复体验了她以前所经历那一切创伤,她只能依赖内森,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无论内森怎么打她、骂她、侮辱她,她也不离开他的原因,因为内森是她最后一课救命稻草。然而,最后证明,内森是一位精神失常的暴躁症者,无疑对苏菲来说是致命的打击。最后的救赎也崩塌,创伤就再也无法复原了,苏菲还能怎么选择呢?当活着只有痛苦时,也许唯有死亡才是最好的选择。最后,终于,苏菲和内森双双服毒自杀了。

五、结论

威廉·斯泰伦的小说《苏菲的选择》是以二战及戰后的美国生活为背景,讲述了波兰女人苏菲一生悲惨的命运。战争使她失去了所有的亲人。为了活着,自己不得不沦为纳粹的帮凶。身体上的折磨可以修复,但精神上的折磨却难以摆脱。以至于她一步一步深陷生命不能承受的痛苦,最终走向死亡。本文主要从信仰的缺失、罪恶感的折磨、创伤无法复原等方面探索了苏菲之死的缘由。揭示了战争的危害,纳粹的残忍以及创伤修复等问题,为以后的研究人员在从历史的角度研究,以及创伤理论方面提供了帮助。

参考文献:

[1]威廉·斯泰隆著.谢瑶玲译.苏菲的选择[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2]杨荣.战争与20世纪战争文学[J].南宁: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3,(6);36.

[3]董雷.《苏菲的选择》主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

[4]范新.谁杀害了女主人公?——浅论《苏菲的选择》的负罪主题[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oo5,(9):52.

[5]徐崇温.存在主义析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60.

[6]李薇.死中之爱与爱中之死——解读当代美国作家威廉·斯泰伦的《苏菲的选择》和《在黑暗中躺卜》中爱与死亡之间的融合与冲突[D].沈阳师范大学,2007.

[7]Wyatt Brown B. William Styron's Sophie's Choice:Poland,the South,and the Tragedy of Suicide[J].Southern Literary Journal, 2001, 34 (Fall); 56-67.

[8]Ross D W.The Critical Response to William Styron[M].Estport; Creenwood Press,1995;211.

[9]Coale S.William Styron Revisited[M].Boston;Twayne,1991:104.

[10]Ruderman J.William Styron[M].New York;Ungar,1987:105.

猜你喜欢
死亡苏菲
开悟
开悟
开悟的障碍
苏菲的故事
论奥尼尔剧作《榆树下的欲望》的死亡主题
青春电影中的“死亡”母题解读
美剧“死亡”,真相不止一个
论《苏菲的选择》中极权主义对于女性的影响——以女主人公苏菲为例
我经历了一次“死亡”
苏菲寻龙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