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抽象摄影”的画面分类研究

2017-05-18 15:31王楠
戏剧之家 2017年8期

王楠

【摘 要】本文从包豪斯教学体系下的各种抽象艺术范式的源头入手,从几何抽象之于冷抽象摄影、抒情抽象之于热抽象摄影、四维形态变化之于动抽象摄影等三方面进行论述,综合分析和整理了纯粹抽象摄影画面的形式分类与形成规律,进而对抽象逻辑之于摄影艺术发展的影响进行思考与辨析。

【关键词】几何抽象;冷抽象摄影;抒情抽象;热抽象摄影;动抽象摄影

中图分类号:J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8-0167-02

纯粹抽象摄影(Pure Abstract Photography)是融合多种抽象艺术特征和技术的概念体。之所以称其为“纯粹”,是指它运用拍摄技术使作品从瞬息万变的现象世界中分离出来,不再受传统摄影统一意识形态的约束,进而完全抑制或埋没被摄体自然形态的再现,以达到纯粹和绝对的几何化、符号化的抽象形式。纯粹抽象摄影按画面形式可分为冷抽象摄影、热抽象摄影和动抽象摄影三种。

一、冷抽象摄影

冷抽象摄影是一种以抽象的绝对几何概念拍摄为主,着重于表现单纯几何形体的组合构成方式,以及这种构成所带来的空间变化的摄影方式。这种方式是融合了几何抽象和纳吉的“排字摄影法”而形成的。

1921年,荷兰风格派(De Stijl)创始人范·杜斯伯格(Van Doesburg)来到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Staatliches Bauhaus)任教,并将这种艺术风格带进了学院。风格派主张,将复杂形态缩减到平面、直线和几何形状,极度追求艺术的简化。所以,它为包豪斯设计学院学生所灌输的理论思想对其早期的实验摄影作品产生了巨大影响。但此时包豪斯学院学生的整体创作状态依然处在以机器文明崇拜作为创作理念的内质时期,所以,其实验摄影作品因缺乏摄影技术多样化的支撑,始终无法取得更大的发展。

1923年,前卫艺术家莫霍利·纳吉(Moholy Nagy)入职包豪斯设计学院。这个极度反感“形而上”的实践主义者在其教学理念和创作实践中带有明显的技术美学烙印和机器理性概念,其所创的“排字摄影法”(Typophoto)因借鉴了俄国艺术家亚历山大·罗德琴科(Alexander Rodchenko)和瓦西里·康定斯基( Wassily Kandinsky)关于构成主义的创作理念,而受到推崇,成为包豪斯实验摄影的基本技术形式。但“排字摄影法”过于模仿构成主义摄影的画面塑造手段,缺乏自身创作理念,无法更进一步对客体自然形态元素进行抽象和精简。

1926年,风格派另一位代表人物彼埃·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为比利时艺术家米歇尔·塞弗(Michel Seuphor)的舞台剧《瞬间即永恒》(法语原文L'Ephemere est eternel)构思了一组独特的舞美设计。他用基本色的色块和线条组成几何图形,尺寸与背景墙面大小一样,成为舞台背景的一部分,强烈地影响着观者的情绪。这组作品不但引起了艺术界的极大兴趣,同时也引起了包豪斯实验摄影家们的关注。

因为受到德国哲学家鲁道夫·史代纳(Rudolf Steiner)关于“人智学”(Anthroposophy)方面的思想和荷兰哲学家苏恩-梅克尔(Schoen-maekers)的“造型数学”(Plastic Mathematics)理论的影响,蒙德里安坚信,人通过智能可以全面认识精神世界,艺术造型活动是一种对精神世界探索的理智行为,造型拥有绝对规律性。所以,简化对立事物的关系符号为水平线与垂线、赋予三原色神化的象征意义等带有新柏拉图主义(Neo-Platonism)哲学色彩的概念在其作品中开始得到体现。蒙德里安将自己这种创作形式称之为“新造型主义”(Neoplasticisime),也被称为“几何抽象”(Geometrical Abstractionism),俗称“冷抽象”。所謂“冷”,是指其知性的、冷漠的、结构的创作态度,这是源于蒙德里安抵制画面中个人情感的表述。他在《造型艺术与纯粹造型艺术》(Plastic Art and Pure Plastic Art)一文中指出:“泛滥的个人抒情和表现是落入了对现实特殊事物的迷恋和表达中,从而有害于通过影像呈现那种一般而绝对的关系。”无论从字面意思还是从画面形式来看,“冷抽象”都掺杂了些许神秘主义的色彩和形式主义美学(Formalism Aesthetics)的规则,但对于包豪斯实验摄影来说,无疑注入了一股新鲜的精神力量。

“冷抽象”的理论直接影响了包豪斯实验摄影的造型语言。由于包豪斯实验摄影早在杜斯伯格到来后就已融入了风格派的部分创作理论与美学观念,后通过纳吉的“排字摄影法”,也完成了严格的元素归纳和画面形式美。它唯独缺乏形态高度抽象和精简理论,这也是“冷抽象”提出的概念。特别是蒙德里安的一些艺术理念,为包豪斯摄影实践带来了很大启发。

冷抽象摄影反对真实地表现客观事物,流动的现实事物在冷抽象摄影范畴里不再是一种真实的现实。经由这种极端反具象化的方式进行的“摄影观看”,现实中的万物都可以构成某种意义关系。利用照相机取景器,选择性地截取这些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事物,并在影像当中将其转化为一组组简化的具备象征意义的视觉符号,最终构成为一种完美的均势视觉关系。

冷抽象摄影家们倡导,摄影必须越过现实和自己,抛弃自身对现实世界的一切主观代入感,由实入虚,致力于发现深藏于事物中的构成本质和它们之间的空间关联,并将这种关系当作摄影创作的绝对真理一样,构建并实现在自己的作品当中。

二、热抽象摄影

热抽象摄影的兴起源于康定斯基的抽象艺术创作理念。康定斯基认为,艺术创作存在一种基于对抽象表现的强烈冲动,这种冲动不受我们视线及自然的形态约束。而想象就是对于事物间存在关系的主观而非理性透视的情感表达行为,所以艺术家需要寻求一种新的代表主观情感的构成符号与形式平衡。

因为借鉴了俄国宗教学者布拉瓦茨基夫人(Madam blavatsky)“神智学”(Theosophy)理论中的“精神是世界的本源”概念,所以在康定斯基的创作概念里,艺术是思维和情感的碰撞,犹如各种情感间的激烈矛盾,在相互的博弈中产生出一个新的状态。作品的创作过程与其相类似,是人的内在因素交叉作用之后的一个产物。创作一幅作品,如同酝酿一种情绪,进而表现一段感情,最终展露出一种精神,这种过程带有感性因素。所以,康定斯基的这种对抽象艺术的理解,被称为“抒情抽象”(Lyrical Abstractionism),即“热抽象”。之所以称其为“热”,是因为康定斯基在抽象提取客体形态的时候,并没有刻意进行极简化和规律化,这些元素的构成组合也没有固定的形制,基本都来自他强调感情表达和精神再现的模糊化产物,因此其形式布局和画面元素中都隐约有非理性表露。

随着摄影理念综合构建的逐步完善,基于抽象艺术本身强烈的非理性冲动,其主观情感的表达日趋强烈。“情感”(emotion)从客观上讲,是不可替代的。而注重传达符号信息的冷抽象摄影所代表的无情感表现,虽然其给予了抽象摄影乃至整体摄影创作一种典型性风格化,使纯粹抽象造型和形式表现成为摄影的一种可能性,但它并不能满足大多数摄影家对自身理念表述的根本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一种发自内心的情绪宣泄,具有热情冲动效应的抽象摄影方式被开发出来,这就是热抽象摄影。它是通过语言方式和媒介特点,使用纯粹的简化视觉符号进行带有非理性情绪质感的构成,來传递艺术家自身主观的内在情感。

1926年,摄影家弗朗西斯·布鲁吉耶尔(Francis Bruguiere)将分割成不同形状的纸张作为被摄体,通过拼接、折叠、扭曲、交叉、旋转等手段不停转变这些纸张的客观形态,再利用各种巧妙的灯光组合技巧,进行拍摄,以达到对不同状态下纸张所传递出的情感特征的表现。这些影像,在安静与躁动、柔和与狰狞等视觉矛盾中,让作者的情感与观者的情绪产生共鸣,其流畅的抽象形式也呈现出浓重的戏剧感和神秘的情节性。这种抽象影像表现形式被人们称为“情感视觉化的摄影抽象形式”,是对情感表达和情绪展露的抒情式的自由表现。因此,这种影像也确立了热抽象摄影的艺术风格。

热抽象摄影全新的抽象表现形式使摄影在一定程度上中和了抽象摄影和其他摄影形式中“简”与“繁”的矛盾,且更加强调“情感”的存在,与冷抽象摄影形成对立而统一的两极。它以探索主观精神实质的审美为艺术表现原则,不断丰富摄影艺术的表现手法和题材范围,为摄影的发展道路奠定了部分理论和形式基础,使抽象摄影没有成为摄影史中昙花一现般的艺术现象,而是成为了一种摄影艺术语言。

更重要的是,在同时具备技术与形式的基础上,个人“精神”与“情感”的表达显得尤为重要,这种带有强烈的个人主义情节的创作方式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而摄影创作理念也悄悄发生着变化。

三、动抽象摄影

20世纪30年代,更符合摄影技术美学和媒介特性的“动抽象摄影”出现了。动抽象摄影是指感光材料能记录弱光环境中,发光体在快门开启时间内的位置变化所形成的以光为介质的点、线、面组合。这种画面可以将场景中的实际自然物融进暗影之中,而只保留光的痕迹,是一种可以表述时间的抽象拍摄技术和画面表现形式。

1930年,德国摄影家璐特·雅各比(Lotte Jacobi)在低光照度曝光技术实验中发现,感光体在黑暗场景中长时间曝光,可以记录整个拍摄时间内发光体的运动轨迹所形成的光轨影像,也就是动抽象摄影。

虽然,从表面上看,动抽象摄影只是一种对发光体的慢门曝光技术和在此技术上产生的光线抽象效果,但它与之前的冷、热抽象摄影有很大的不同。冷、热抽象摄影在画面形式上几乎没有客体形态,只是以几何构成的形式进行表述,但其本质是一种空间结构要素的抽象,是二维表现三维、结构表现实体的转化过程,画面最终只表现空间的概念。而动抽象摄影则是更多地呈现出四维形态变化,也就是时间的存在感,是将发光体的位移在时间上的过程展示在一个平面上,即二维表现四维在三维中的形态。这是底片、场景、时间三个维度之间的转化,也是时间这种抽象的无形物质的视觉化表现。

摄影家们发现,尽管动抽象摄影更像一种光效视觉抽象技术,但是这种技术所传递出的位移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富含信息量,比倾向于虚无主义情节的冷热抽象摄影更具有相对清晰的“内容”和情感表现,因此被很多摄影家们所接受,并进行改进,创造出许多诸如“光绘摄影”“星轨摄影”等新的拍摄技术。

参考资料:

[1]内奥米·罗森布拉姆.世界摄影史[M].包甦,田彩霞,吴晓凌译.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13.

[2]张功平.摄影流派(8)抽象派摄影[J].摄影与摄像,2013,(11):68-68.

[3]张学忠.早期抽象主义画家对包豪斯的影响研究[D].清华大学,2007.

[4]孙琦.包豪斯:抽象主义的试验工场[J].美苑,2009,(3):66-69.

作者简介:

王 楠,男,汉族,山东青岛人,硕士,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