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民生视角,创新时政新闻报道

2017-05-18 15:36陈晨
记者摇篮 2017年5期
关键词:创新形式时政新闻

陈晨

【摘 要】目前大多数时政新闻在报道方式上比较呆板,语言较为生硬,观众在观看时感觉很枯燥。因此,电视新闻需要在时政新闻的报道上创新方式,以观众关注的民生视角进行解读和报道,从而提升时政新闻的报道传播有效影响力,提升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

【关键词】民生视角 时政新闻 内容呆板 创新形式

时政新闻是电视新闻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重大新闻活动的主要报道方式,要继续保持在舆论传播中的主导地位,需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改变传统的报道方式,在传播过程中处理好政府与群众的关系,把握好舆论传播导向,巩固媒体主导地位,强化传播影响力,赢得社会各界的肯定与好评。笔者立足实际,结合当前时政新闻报道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对如何创新时政新闻报道形式,强化民生视角进行了有效的探讨与分析。

一、目前时政新闻报道出现的问题

时政新闻作为反映党政活动的重要报道方式,对社会的影响力是强大的。但是很多新闻人没有抓住时政新闻和民生新闻的契合点,导致在时政新闻报道的同时,忽略了对民生方面的报道。老百姓觉得现在的很多时政类新闻离自己很远,提不起兴趣,关注度不高,那么当前时政新闻在报道中出现的问题具体有哪些方面呢?

1.报道语言固定不灵活、缺少生活气息。提起时政新闻,老百姓第一感觉这是围绕政治活动而产生的新闻,其大多是领导活动、会议报道或成就性报道,说教味浓,形式也较呆板。可以说,当前时政新闻报道方式套路化、语言风格生硬、与老百姓自身的生活距离遥远,缺少生活气息,是不受老百姓欢迎的。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作为新闻工作者在整理新闻素材、节目制作、报道形式的诸多环节中,始终是单纯地站在官方的角度来考虑,很少去站在民生的角度来审视时政新闻的报道,以致在节目播出后,老百姓觉得这些与自己没多大联系,普遍关注度不高,如此一来,新闻传播效果也自然会大打折扣。

2.过于程序化,报道方式千篇一律。当前的时政新闻报道中,新闻报道要素都很完整,新闻记者在新闻报道采访中担心写错名称或职务,担心有程序走错,只是满足于对一篇新闻报道的要求,追求新闻报道程序的完整性,而忽略了这些新闻的传播对象。观众往往感兴趣的不是谁在讲话、谁在发表观点,关注的是这次会议与自己有什么关联,会有哪些影响。当前的报道形式让观众对于新闻信息很麻木,往往缺少耐心听下去。长此以往,观众对这些会议新闻没有兴趣。

3.报道角度单一,缺少深度的挖掘。一个事件的报道之所以成为新闻,在于它的新闻价值。但是,当前不少时政新闻的报道中,记者只是单纯地做会议介绍,不去遗漏报道程序,过于去关注表面形式化的东西,而忽略了对新闻本身的本质挖掘,不能给群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没有兴趣去关注这些时政新闻。因此,现在很多新闻看起来很完整,但是观众找不到重点,只能在一大堆形式化的報道内容中去选择性地接收信息。换个角度,一旦把这些程序化和形式化的内容去掉,这些新闻报道剩下的内容几乎很少。

二、 以民生视角进行时政新闻报道的途径探析

时政新闻要受到百姓关注与欢迎,就必须从民生的视角进行报道,从老百姓关注和能理解的层面去挖掘和报道,这不仅仅是当前时政新闻在传播中的需要,更是强化社会舆论引导作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笔者结合当前时政新闻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就如何从民生视角创新时政新闻报道方式进行了以下思考与探索:

1.报道方式要灵活,新闻语言风格要生动。当下时政新闻要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需要创新报道形式,与社会实际发展状况相符,以生动、通俗的老百姓所熟悉的语言,贴近老百姓的生活,让老百姓觉得新闻报道的内容与自己的日常有着密切的联系,不自觉地就拉近与新闻媒体的距离。因此,时政新闻在报道时要改变当下时政报道呆板、生硬的播报形式,摒弃一些时政会议的套话,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去提高关注度,让时政新闻的报道变得既能吸引群众,又具有社会传播价值。

2.简化程序性的内容,挖掘新闻深度与价值。通常情况下,时政新闻中的会议报道往往注重于一些程序性的报道和讲解,而忽略了对核心内容的挖掘,新闻工作者要重点掌握老百姓关心的问题重点报道,尽量将时政新闻的报道中程序化的内容简化,去掉这些老百姓不关注的环节与内容,为老百姓在某些热点问题上答疑解惑,并且能够找到解决的方法和措施,进行有效解读,这样的时政新闻才会是老百姓乐于接受的,并且具有新闻报道深度和价值的,在社会舆论引导的过程中才能够凝心聚力产生强大的影响力。

3.以小见大,使时政新闻与民生民情无缝对接。在时政新闻的报道中,要深入基层,寻找典型,在基层群众的生活工作中创造出符合时政新闻的题材,通过小人物、小事件,将时政新闻的报道人物化、故事化、细节化,做到在大背景中寻找小的新闻支点,在小人物身上来展现新闻的本质与意义。如广大群众关注的医改问题,如果只是单纯地将医改政策进行大篇幅报道,对于老百姓在医改的政策下能享受到哪些实惠没有进行具体解读,那么这篇报道对于老百姓来说是没意义的。假如以老百姓到门诊看病为例进行报道,对老百姓通过门诊花费的对比以及其他就诊疑问进行解释,那么老百姓心中就会对新闻报道的内容明明白白,更好地激发与群众的情感共鸣,从而很好地体现时政新闻中民生报道的价值。

三、结论

从某种角度上来讲,民生就是时政,时政就是民生,两者相辅相成,息息相关。时政新闻中无论是经济会议、治安会议、政协会议等等,大多与老百姓密不可分。通常情况下,时政新闻得不到老百姓的关注和兴趣,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生硬、呆板的报道方式使得新闻价值降低,老百姓认为时政新闻讲的都是空话与大话。

总之,时政新闻的报道要始终把握一个原则——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民生视角、百姓语言报道时政新闻,在报道形式与内容中要密切联系群众,运用灵活多变的报道方式和手法,让观众看得懂,记得住,有兴趣看时政新闻,提升宣传报道的效果,以更好地提高时政新闻的关注度与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陈笑春.民生视角·公共视点·国际视野——时政新闻报道的三个意识[J],《电视研究》, 2013(6):30-32;[2]刘陈强.电视时政新闻民生视角的思考,《西部广播电视》[J], 2016(10):63-63;[3]杨万里.用“民生视角”报道时政新闻,《中国地市报人》[J], 2012(7):22-23;[4]陈昱鑫.创新新闻报道的民生视角,《新闻窗》[J], 2011(5):41-42;[5]王洁莹,赵越.时政新闻牵手民生新闻,《新闻论坛》[J], 2015(3):81-82;[6]谭倩.如何让时政新闻更接“地气”,《西部广播电视》[J], 2015(3):60-60.

猜你喜欢
创新形式时政新闻
小学生探究海洋生物的实践研究
全媒体时代的时政新闻创新
政治传播中非语言符号在编解码过程中的非同步性变化
浅谈离退休人员管理工作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