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儿童

2017-05-18 12:04洪映飞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儿童游戏幼儿

洪映飞

苏联第一代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过:对孩子“光爱还不够,必须善于爱”。幼儿教师的善于爱,首先应该体现在“尊重孩子”上。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这是一个划时代的文件,尊重儿童是《公约》的一项重要原则。根据《公约》精神,尊重儿童,就是要尊重儿童的人格,尊重儿童的权利,尊重儿童的个性。幼儿园的孩子虽然还小,处处充满了稚气,但他们都是独立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更有他们应该享有的权利。因此,教师尊重儿童,必须首先认识到儿童是一个与他人不同的独特的个体,他们在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等发面存在诸多差异,教师应该尊重这种差异。同时,儿童诗自身学习与发展的真正主体,以孩子的主动参与来促进发展是更深层次上的尊重儿童。我们不仅要把儿童看成是一个学习者,更应该认识到他们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独立的人格尊严和巨大的发展潜能,他们有许多不同于成人的特点和需求,他们需要我们的尊重、关心和爱护,这是对教师道德的重要要求。但由于传统中人们一直未能真正做到这一点,所以导致了儿童不能健康的发展,特别是在心理发展方面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如自私,任性,依赖,动手能力弱,思维被动,社会性发展较差等。

现实中不尊重儿童的种种变现及原因

现实中不尊重儿童的表现多种多样,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儿童观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认为儿童就是像是一张白纸,把儿童看成是一个靠后天环境可以随心所欲地被塑造的人。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儿童为什么都不懂,于是动用可观的时间、精力和财力精心设计出一套套方案,其结果是:

当儿童的发展未能达到“目标”时,要么对他们失去信心,要么继续加大投入;当他们取得“成绩”时,人们为此而沾沾自喜,但儿童却为此付出了一生无可挽回的代价——失去了童年的欢乐,对学习没有了兴趣,错过了发展日后一生中必要的基本素质的关键时机等,最终导致双方都疲惫不堪,这种投资效益极低。

包揽一切,给予儿童过多的保护,见不得他们受点“挫折”。当他们摔倒了,立即上前去扶;口渴了,马上供水;下雨了,连忙送上雨具;受委屈了,立即去“帮腔”等,想尽一切办法去全面护理,不让他们做诸如使用煤气、拖地、倒开水、端盘子等“危险性”的家务活等,结果是:当他们遇到类似的情景时,常常表现为“束手无策”地发呆或等待。等他们长大以后仍然是类似的表现时,成年人则仅过来抱怨他们无能或笨,全然没有意识到是由自己过去的那种不正确的“爱”孩子所至——不是孩子之过,而是父母之过。

认为儿童的发展早就由其遗传素质决定了,因而采取放任自流,顺其自然发展的态度。持这种态度的人忽略了后天环境,特别是教育(包括家庭、幼儿园、社会教育等)对人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所以拒绝接受幼儿在教育中应有的教育活动的影响,如为他们选择和配置合适的教育环境和条件,为他们进行适当的投资及给他们提出一定的要求,缺乏给予幼儿必要的指导意识和行为,不能给幼儿树立榜样,忽视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慣的养成教育,其结果是:当儿童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时,要么对他们失去信心,要么认为,等他们长大了,这些问题就会自然消失,以此来使得自己的观点和行为合理化,求得心安理得。

认为幼儿是“小大人。”持这种观点的人往往按成年人的要求或意愿要求幼儿,评价幼儿,当幼儿达不到要求时:

认为儿童努力不够,于是采取各种方式(甚至是粗暴)促其加班加点,而从来不考虑他们是否能够,是否愿意接受,导致过渡疲劳或生产逆反心理,失去信心,使得在本来能够解决的问题面前退却,造成心理压力。

认为儿童无能,导致对其教育失去信心,不再去努力。在成年人这种“他不行”的心理暗示作用下,儿童果然会变得越来越无能了。

除了上述几种儿童观外,还有一些人对此没有明确的观点,易受他人观点的影响,因而在教育儿童时表现为盲从。

如何正确地尊重儿童

尊重儿童人格的独立性。尊重幼儿,就是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把幼儿看作是一个发展中的有独立意识、独立人格的个体。一位教育家指出:“必须帮助幼儿自己做事,自己决定活动内容,自己选择玩具等,使幼儿感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才能变得更自信,更加努力。”幼儿已具有独立性的心理需求,他们想从自己的视角按自己的愿望来认识世界、感知世界。如果得教师的理解、尊重,幼儿的心理需求就会得到满足,身心和智能就可能得到发展。教师在工作中要把幼儿看作是与自己平等的人;尊重儿童的意见。例如:在班级布置环境时,让孩子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动手和教师一起布置环境;在班级管理中,让幼儿共同制定班级的基本常规;在户外活动时,让幼儿自己讨论商定所要准备的材料等等。培养幼儿的参与意识,主人翁意识和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使幼儿相信自己的能力,从取得成绩中享受成功和创造的欢乐,获得情感体验,使自尊心向高层次发展,使幼儿不仅获得“平等相待”的满足感和亲切感,而且还获得荣誉感和自豪感,从而达到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让孩子做孩子爱做的事。孩子所受到的最大的伤害是在不同程度上被剥夺了享受童年的机会。新闻媒介所披露的诸多恐怖,悲伤和痛苦的事,填充在孩子天真无邪的头脑中;成人社会的种种不良现象和消极情绪也在影响着孩子;多目繁多的兴趣班、训练班夹杂着家长们望子成龙的希望给了孩子们沉重的负担,凡此种种,都会给孩子们心灵笼罩上阴影,对孩子们构成巨大的精神压力。《儿童权利公约》明确指出:要尊重儿童的精神所需,他不仅有受教育的权利,而且享有休息、游戏和娱乐的权利,幼儿的兴趣根源于幼儿的需要,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某种意识倾向。随着幼儿年龄增大,满足自身的兴趣越来越成为其重要的精神需要,满足这些需要时幼儿应该享有的权利。

要尊重幼儿游戏的兴趣。游戏是幼儿的生活,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游戏,因为游戏是孩子成长的需要。但在许多老师的潜意识里,总觉得游戏是可有可无的,而“学习”应该比“玩”重要得多,所以现在在不少地方还存在着“重上课、轻游戏”的现象。殊不知,儿童只有在游戏中,在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才会形成能力,幼儿的游戏就是学习,学习就是游戏。我们应该牢记,童年时最需要受到承认和尊重的,就是游戏的权利。只有尊重儿童游戏的愿望,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爱孩子。

其次,要尊重幼儿独特的兴趣。幼儿是一个独立发展的个体,他的兴趣也带着浓厚的个人色彩,有的孩子喜欢音乐,有的孩子喜欢绘画,有的孩子喜欢运动,有的孩子喜欢科学。教师要了解孩子的兴趣,提供适当的空间让幼儿展示自己的兴趣,发展自己的兴趣,而不应强求一律,同步发展。

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要相信孩子》中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自尊心是人们希望别人肯定和重视以及自我肯定的一种积极情感,是不断追求、进取向上的动力,是生活的精神支柱。有了自尊心,人才能自爱、自严、自重,做错了事才能自责,才能自我批评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及自我教育。因此,我们教师要充分体现对孩子理智和深切的爱,就应时时处处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多赞扬,鼓励孩子,发展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幼儿的健康人格,为幼儿将来能有尊严的生活和工作打基础。如孩子尿床在幼儿园是屡见不鲜的事,然而不同的教师却有不同的处理方法,有的老师会耐心地帮助孩子换冼,但一定不会忘了教育孩子“下次一定要注意”;有些老师是看在眼里急在嘴上:“这么大的人了,还尿床,羞不羞啊?”有的老师当众责备孩子,态度严厉,弄得孩子惊恐不安、束手无策。但有的老师却能以“出汗了”或“老师小时候也尿过床”为理由帮助孩子解围,这种处理方法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反思,我们在处理这些问题时,有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有没有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呢?这不仅是教师一种爱的体现,更是一种爱的艺术。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有一位作家,就经常在许多事情上不理解自己上幼儿园的孩子,有一天,他蹲下来与孩子交谈,无意中从孩子的视角看去,原来孩子所看到的事物是如此的与成人不同。从此他改变了思维方式,尽量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结果父子关系变得十分融洽。

我们常常忽略了儿童作为一个与我们完全平等的独立个体的尊严,我们也就习惯了高高在上,从而导致我们和孩子的隔阂。如果我们所有的“大人”们都能放下架子,蹲下自己的身躯,尊重他们的喜好和特长,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愿望和要求,真正尊重孩子、热爱孩子、引导孩子,那么孩子的心灵田园就会始终阳光灿烂,鸟语花香,孩子的個性的幼苗才能茁壮成长,甚至枝繁叶茂!

总之,让我们用我们的“心”去理解孩子,用我们的“行”体现尊重孩子。只要我们能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特点,从幼儿的需要出发,就一定能挖掘出无数使幼儿在轻松愉快中成长的具体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我们的幼儿园才能真正成为孩子自由成长的乐园。这也正是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要求。

猜你喜欢
儿童游戏幼儿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爆笑游戏
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