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00分倒扣的竞争式社交

2017-05-18 14:10史嘉琳
环境与生活 2017年5期
关键词:台湾人西方人华人

◎史嘉琳

从100分倒扣的竞争式社交

◎史嘉琳

有次参加一项小区活动,认识了一位刚来台不久的德国籍邻居,跟她闲聊时,发现她很喜欢住在台湾,主要原因是一般台湾人对待别人的和善方式让她觉得很舒服,感到自己很受欢迎。相比在德国,她说不一定会有人特别注意新来的人,很多人讲话也常有挖苦别人的习惯。

旅居美加的台湾朋友常发现,上课、工作是一回事,可是要打入当地人的社交圈子并不容易,白人、黑人、拉丁美洲人、亚洲人等各族群,往往各自组成自己的朋友圈,并不常跟其他族群打交道。

文化之间,何以差别这么大?试着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谈一下,人与人的两个主要互动模式:合作与竞争。合作会让人和别人处于友善状态,竞争则会产生一种敌对状态。大家如果能合作,那应该是最理想的形式。

不过,当大家对彼此感觉很友好、与世无争时,又很容易安于现状、自满、懒散,不知道自己的真正优缺点,也容易缺乏斗志与创新的动机。反之,竞争能让人发奋图强,通过跟别人对比,追求更卓越的成绩。

合作与竞争都很重要,但各有最适用的范围与时机。例如工作时有了竞争,因不甘示弱,大家可能会做得更起劲,无形中提高个人工作效率。当有共同目标时,选择合作,则可以借着大家的努力,提高整个工作项目的成功率、加快进度。

所以合作与竞争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只要遇到任何状况选对模式,不管是合作或竞争都不要太过头,就应该OK了。

问题是,同样的状况,不同文化的处理准则不同。例如,台湾人在读书和考试方面很竞争,开车时也常看到争先恐后的情况,这可能是台湾人个人色彩比较浓厚的场合。但是在社交场合上,可能是受儒家的传统价值观影响,台湾人和一般华人多以“合作”为基本原则。西方人社交习惯有些不同,虽然也尽量以合作的态度跟别人相处,但基本的互动模式常偏向竞争。

有人这样描述中西不同的互动模式:在华人社会中,新认识的人以“零分”起跳,每一次有点好表现时,例如礼让别人,就会慢慢给新人“加分”,新人如果有点害羞或不熟悉新环境时,很多人可能会帮他,因为大家都希望跟每一个人的互动很愉快。

西方人刚认识新人时,却抱很高的期待,先给对方“100分”的基本分数,然后有机会观察表现后,慢慢开始扣分。在这么严厉的审查制度下,英文讲得不是很溜的人当然也就相对吃亏。社交上有竞争关系时,每一个人都忙着注意自己的表现会如何被别人看待,没有余力想到较弱势的人,也会尽量跟比较强势的人亲近,以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

这样的观念下,新移民和其他外国人、少数民族、长相比较普通、书呆子、比较不外向风趣的人都容易被冷落。电影和电视里所看到的美国高中竞争场面并没有很夸大,最受欢迎的一群人也不能掉以轻心,必须时时想办法维持他们得来不易的优势,还要随时提防被同伙出卖。

竞争容易造成所谓的“零和游戏”,就是“有输有赢”的局面,不像合作可以变成双赢。一进大学后,很多人会松一大口气,因为最竞争的项目不再是外表、穿着、外向的个性、体育成绩等,而是学业的表现,主要的竞争对手也是自己,不是别人,社交上也相对能接纳各种不同的人。不过,西方人还是倾向于竞争的互动模式。

结论呢?也许最好的结果是中西双方互相学习。西方社会中,社交上的困扰与挫折感常会造成焦虑、毒瘾等问题,能多向中国人学习社交上的合作态度,多体谅、关照与接纳别人,相信对西方社会会有很正面的影响。至于华人社会,也许可以少一点选择题式的被动与“差不多就好”精神,多多学习西方“竞争”的严谨、独立与批判性思维、挑战权威与创新精神。

(原载台湾《英语岛》杂志2017年5月号)

猜你喜欢
台湾人西方人华人
何为“华人”?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困于密室中的西方人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浅析中西方英语交际失误
浅谈西方人绘画中的东方人物形象变迁
亭台楼阁
菲警方逮捕4名台湾人
台大教授一席话“骂醒”所有台湾人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