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生成资源的利用策略

2017-05-19 08:24
教育 2017年18期
关键词:贝壳流程笔者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间必然会出现许多不可预测的事情。面对意外,既无需害怕逃避,也不可等闲视之,而应该采用正确态度——珍惜它,研究它,努力练就“点石成金”的本领,将意外生成这些“资源因素”提炼开发,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珍贵资源”,为己所用。风平浪静,既造就不出优秀的水手,也不能满足蛟龙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讲,课堂上的波浪(意外事情的生成),恰恰是教师和学生难得的机遇。下面谈谈笔者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利用课堂生成资源的三点策略。

意外疑问,优化目标结构

课堂上出乎教师意料的疑问,无论在教师心中其价值高低与否,都应得到肯定,在最大程度上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问热情。因为培养学生爱提问、善思考的品质,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长期目标。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心中的教学目标结构不应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应该丰富起来,成为综合的、动态的。正如北京师范大学董琦教授所指:一节好的语文课,不仅要考虑到学科的目标,还要注意泛学科目标,即从学生出发,为学生服务,促学生发展。

笔者在一次评卷时,让学生围绕“孩子们都不去理睬,贝壳只好寂寞地躺在那里”这一句话来体会海滩上贝壳之多。然而,有位学生却提出一个精灵古怪的问题:“老师,作者不是贝壳,怎么知道它躺在那里就会寂寞呢?难道被孩子们拿走,离开众多的小伙伴,就不寂寞了?”乍一听,问题幼稚可笑,可细一想,这正是他换位体验的独特感受。于是,我在肯定他的同时,及时调整原来的目标结构。即在原来理解贝壳的基础上,以“寂寞”一词为突破口,把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词语的鉴赏体味能力增加为一个重要训练目标。通过想象和多角度的情感体验,换位想象贝壳的内心,丰富“寂寞”的内涵,提高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阅读理解的能力,并把激活学生的童真童趣和表达的热情作为这个环节的目标。一个巧妙的转化,使课堂生成了更加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环节,达成了课堂教学目标。事实上,学生的提问,就如同一颗颗贝壳,各有其形态,各有其风采,目光敏锐,开掘得力,还能发现有些贝壳中包含着悦目的珍珠。无论学生提出的是怎样的问题,即便是看似与课堂内容无关的,教师倘若加以巧妙处理,都可以将其化为有效的资源,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甚至有意外收获,促进深化理解、活跃课堂、增进情感、激活思维、增强自信、学会合作、激发探究热情、形成良好习惯等多元目标的发展和达成。

意外言論,建构学习平台

面对学生的“灵光闪现”,教师要做的是导,而不是堵。打开学生的言路,允许自由表达,特别是当学生出现了教师始料不及的意外言论时,教师更应借此东风,以此言论为其搭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自身学习平台的建构者。

笔者在一节语文课上播放课件,内容要表现的是《雨》中“雨水像断了线的珠子,渐渐地连成一条线”,可是课件在播放时却出了问题——怎么点击,雨点也不下落。学生们忍不住笑了起来。有个学生随口说了一句:“这是什么雨呀,线都断了!”笔者听后立即叹了口气,说:“是啊,这是什么雨呀!线都断了。这线该不该断呢?”学生们先是一愣,接着便展开有趣的讨论:有的说线不该连上,因为本身就是“断了线的珠子”;有的说该连上,因为课文说了雨水“连成了一条线”;有的说这是一个过程,应该先断断续续,再连成直线,这也正是雨从小到大的过程。“那么这个过程电脑现在表现不出来了,我们可以怎么办呢?”笔者这一问,学生们又兴奋起来:可以读出来;可以画画;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想象;我电脑水平不错,下课可以做出一个好的动画来。总之,笔者机智地抓住学生们颇有些不满一句话,并借题发挥,使之成为促使学生深读课文的一个资源;接着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抛出“如何把这种变化过程表现出来”的话题,生成新的资源,让学生自己调动自己去读、去画、去想象,收到了一石数鸟之功效。

突发事件,优化教学流程

任何事情都是一样,说起来容易,落实起来却很难,尤其是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否化解“突发”与“流畅”之间的矛盾,便是教学艺术水平高低的一个分水岭。

课堂结构流程 课堂结构流程,表现为课堂教学环节之间的关联性。从宏观上说,每一节课的结构流程都能画成一条线,或是简单明了的直线,或是起伏有致的曲线。而突发事件,既有可能成为线上一个连接前后的节点,也有可能成为改变线型的断点。笔者曾有一次上课,由于突然停电,而巧妙地将这一简单的突发事件作为课堂想象训练的资源,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灵活地进行了处理,使学生们感觉自然流畅。

课堂情感流程 在“教育走向生本”的今天,我们对课堂关注的视角越来越细腻,越来越微观。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自己的情感流程。一个突发事件,也许就会中断这个流程,使之改变。此时,教师应以自己睿智来拯救课堂情感流程,并使之延续下去。

课堂上的意外事情总是千奇百怪的,那么,将其转化为“资源”的途径,绝非仅限于以上谈到的三种而已。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具体到每一位教师,面对每一种生成,采用合适的转化策略,这需要相关教师在实践中由自己去摸索、体悟和创造。

参考文献

[1]季晓华.小学语文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基础教育研究,2012(21):39-41.

[2]戚韵东.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运用[J].语文建设,2015(29):17-18.

[3]李双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4(17):129.

(作者单位:广东省台山市斗山镇浮石小学)

猜你喜欢
贝壳流程笔者
吃水果有套“清洗流程”
银贝壳
老师,别走……
原来你是这样的贝壳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贝壳里的海
本刊审稿流程
析OGSA-DAI工作流程
小小的贝壳一幅幅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