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校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17-05-19 22:52黄侃
中国大学教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校际通识优质

黄侃

一、北京高等教育整体情况

北京目前共有91所高校,中央部属高校37所,市属高校38所,民办普通高校16所,本专科在校生规模达到60万左右。此外,北京市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完整,目前全市高校专业涵盖了除军事学之外的12个学科门类,共有专业布点2358个,专业数量403个。

北京集聚了雄厚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和大量的人才智力资源,高等教育一直是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强大动力。近年来我们致力于推进全市高等教育的质量建设和内涵发展,推出了一系列教育教学综合改革项目,例如“北京高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北京学院”等项目。重在整合区域内的优质教育资源,促进科教产教融合,打造协同创新的首都高等教育共同体,为拔尖创新性人才培养搭建平台。

二、课程建设情况

课程建设方面主要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内容体系、强化制度保障来推动工作。

1.注重顶层设计。建设理念是始终把课程建设作为教育教学整个体系中间的一个重要部分,通过政策和资金引导将课程建设嵌入整体教育教学的体系建设中。引导学校将课程建设纳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势专业与专业群建设以及校际协同共享等改革项目中,用课程建设支撑专业建设,并带动教师教学水平提升。

2.构建内容体系。重点通过打造通识教育课、专业核心课及创新创业课三位一体的优质课程体系,推动市级层面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一是打造“一校一课”平台,構建通识教育共享机制。北京高校有着丰富的教学和课程资源,据统计,不同类型高校的课程总数从3000至近万门不等,其中有20%左右的通识教育课是相近的课程。这些大量的内容相近的通识教育课是可以整合共享的,需要政府部门进行统筹。近年来,市教委每年投入经费约2000万元,支持学校建设最能体现本校学科特色和专业优势的人文素质类课程、通识教育类课程,并进行校际共享。

二是通过专业群建设项目,强化专业核心课建设。为提升专业建设内涵,推进学校内相近专业、校际间相同专业的合作,市教委于2011年底启动了专业群建设,遴选紧密契合北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进行建设,目前已成立了包括机械类、计算机与信息类、经济贸易类、新闻出版类等11个专业群。群内各校共同研究制订专业规范化的培养方案,探讨核心课程及建设标准。按照开放性和可塑性原则,强化了专业核心课程的资源共享,使北京的资源优势进一步提升,促进新建专业和基础薄弱专业的课程建设,形成区域协同的集群作用。

三是强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育全过程。目前,各校已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分阶段进行创业意识引导,创业理念、创业方法和技能的教育与指导。通过开放课程系统,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依托线上资源开设了全校性创新创业类选修课,推动双创教育的通识化,邀请创业名家为学生授课并在线传播。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创新创业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并纳入学分管理。学校还通过MOOC向社会大众开放创新创业在线教育资源。

三、教学资源库建设及机制创新

1.在线课程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对教育教学的影响日益深入,特别是2015年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之后,北京市也在积极探索如何加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动大规模开放课程建设,探索基于网上开放课程建设和共享的教育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依托专业群打造专业核心课。各校通过不同方式都在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一些高水平大学建设自己的课程平台,例如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等。有些学校通过引进目前国内一些平台优质MOOC资源,不同程度在推动校内SPOC课程、翻转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目前,北京市共有16所高校279门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在“爱课程”网上线。

丰富的课程和教育资源是北京高校的发展优势,同时也存在一定程度各自为战、难以整合的问题。相较而言,北京高校资源面广、资金保障度高、信息技术和平台的市场比较成熟。北京市教委鼓励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科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定位和需求的信息化平台。

2.课程资源共享机制创新。目前,从全市层面探索建立统一的课程平台建设标准以及数字教学资源的融通共享机制。

(1)成立优质课程研究会。探索采取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和市场的能动性,自主开展建设。2015年市教委支持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6所高校牵头成立北京优质课程研究会,目前已有20余所高校参与其中。针对北京地区优质课程建设模式、共享机制、质量监控体系、运营模式等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优质课程建设标准、工作流程等,并开展共享平台、优质课程建设等实践。

(2)继续推进建设“学院路教学共同体”。北京市教委于1999年起成立了“学院路教学共同体”,至今成员高校已包含了学院路辖区内18所国内知名高校在内的2l所高校,初步形成了成员高校间课程互选、学生互访、教师互聘的协同发展格局。2016年跨校选修课开课数量212门,参与选课学生人数达12536人,辅修专业开课数量59门,选课人数591人。学院路教学共同体是北京市推动以课程资源共享为途径,强化学生基础素质和通识教育,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有益探索。

(3)加强建设支持力度。“十三五”期间,将依托课程研究会全面启动“一校一课”平台建设,建设一批高质量的旨在提高人文素质的在线通识课程。将在线开放课程、智慧教室建设纳入提升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能力的建设项目中,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

四、在线课程建设的未来发展思考

在信息化背景下,未来的课程建设需要把握以下四方面的关系。

一是专业与通识的互补关系,推动学生成长成才。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不应是对立的,而是统一互补的两种教育模式。优质的高水平大学教育既要有专业教育体系,也要有通识教育体系,既要保证精深的专业性,又要拓宽知识面,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规格。未来应该在通识和专业课程的互补性方面做重点研究和实践,以推动高校全方位、全过程育人。

二是线上与线下的融通关系,提升教学效果。在做好传统面授课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现代技术作用,关注学生新的学习习惯和实际需求,融通线上线下资源,提升教学效果。教师要积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学文化生态。学校要着重开展MOOC课程建设,扩大课程应用以及大数据效果分析应用等。要培育一批优秀的在线开放课程教师和教学名师,激励教师积极投身数字课程资源建设,参与教学信息化改革。

三是校内与校际的协同关系,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数字课程的建设、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关系到教学模式与教育管理体制深层变革,校际间应该加强协同、借力发展。各校不仅要深入推进本校在线开放课程及MOOC课程建设并加以推广应用,还可以充分利用现有优质网络课程资源推动形成SPOC、翻转课堂相互衔接融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探索推动小班制、完全学分制改革。校际间要以数字资源平台共建共享为契机,继续深化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专业群、卓越高校联盟、虚拟教学研究团队建设等改革举措,构建校际间协同育人新机制,形成一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校际协同的优秀教学成果。

四是高校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增强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高等教育要实现信息化,特别是建设丰富的在线开放课程,服务于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定位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着眼于提供广覆盖、多层次、高品质的公共教育服务,为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为市民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为保障教育公平提供条件。

猜你喜欢
校际通识优质
高校通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妊高症护理中优质护理的应用
长三角地区“戏曲进校园”校际联盟在上海市金山区授牌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与路径构建研究
独立学院通识教育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常州高职园区校际体育课程教学资源配置现状及共享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