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理论在“互联网+微旅游”模式中的应用

2017-05-19 03:15朱诵贵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模式研究项目管理互联网

朱诵贵, 邢 慧

(安徽新华学院 动漫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88)

项目管理理论在“互联网+微旅游”模式中的应用

朱诵贵, 邢 慧

(安徽新华学院 动漫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88)

基于项目管理理论对传统观光旅游进行优化、 升级、 改造, 结合“互联网+”的信息发展趋势, 整合构建“互联网+微旅游”模式; 开展传统旅游向微旅游转变, 将精细化、 体验化、 休闲型、 娱乐性旅游深化拓展, 满足旅游消费者现实需求。 构建实施“实体模块+网络运营”相结合的微旅游管理模式, 运用项目管理理论, 关注模式构建功能分析、 受众研究和技术因素分析, 创造出新的产品形态和消费模式。 关键词: 项目管理; 互联网+; 微旅游; 模式研究

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高科技的飞速发展, 用微博、 微信、 APP(application, 手机客户端应用软件)查找旅行攻略、 订机票、 订酒店、 买门票、 预订旅游产品日渐普及, 旅游市场进入了“短、 平、 快”的发展阶段, 微旅游则因无需精心计划、 安排便捷性、 个性定制等特点引领发展潮流。 旅游市场的需求从游山玩水式的观光旅游向进一步精细化、 体验化、 休闲型、 娱乐性转变。 游客的主体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以增长见识为目的, 而更需要精神与身体的参与体验, 达到放松身体、 愉悦心灵的效果。 旅游业作为服务产业或消费产业, 必须不断创新发展、 准确定位, 才能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 项目管理理论的基本含义

项目管理理论是现代管理科学不断发展到20世纪50年代产生的管理理论, 因运用于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项目中取得巨大成功而享誉全球。 其基本含义是指在具体项目(不仅限于一项工程, 也涵盖服务、 研究课题等)实施活动中, 统筹运用专门的知识、 技能、 工具和方法, 充分使用有限资源, 开展各种计划、 组织、 领导、 控制等方面的活动, 实现或超过设定的需求和期望的过程。

项目管理理论具有普遍性、 目的性、 集成性、 创新性和临时性特点, 具体管理过程中有特定的管理程序和步骤; 伴随着技术发展, 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实现现代化, 不断提升管理效果。 基于项目管理理论和手段, 能够节约资源、 提高效率, 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目标。

二、 “互联网+微旅游”结合发展趋势

(一)“互联网+”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 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 “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 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地发生演变, 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 为改革、 创新、 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1]“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 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 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 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它代表一种新的社会形态, 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 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 社会各领域之中, 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 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信息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二)微旅游兴起的背景

目前我国旅游市场中以观光旅游为主的中低档产品占很大比重, 全国很多景区, 尤其是各个山区小景点, 由于彼此间恶性竞争或者交通不便等原因, 各自分散经营, 相互合作少, 游客消费成本高, 旅游市场发展面临着尴尬瓶颈。[2]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已经开始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这一转变必然引起旅游产业链条的延伸, 要求旅游集团从单一的“吃、 游”向“吃、 住、 行、 游、 购、 娱”横向延伸, 从满足单纯的游览需求向专业化和多样化需求纵向延伸, 以应对旅游业总量和结构上深刻变化所带来的挑战。 世界旅游业正朝着区域化、 多样化趋势发展。 在旅游方式的选择上, 一些国家采取以“新”“异”取胜的战略, 除一些传统旅游项目外, 文化旅游、 商务旅游、 生态旅游和网络旅游等特色旅游, 以其新颖、 别致、 时代性强和内容丰富多彩等特点吸引游客, 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3]

(三)项目管理理论运用于“互联网+微旅游”

运用项目管理理论, 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的信息整合功能, 将农家旅游服务信息汇集于互联网平台搭建实体经济, 将有资质的农家乐(如渔家乐、 民俗客栈)、 山庄、 度假村、 采摘园、 垂钓园、 生态园、 游乐园等相结合, 开展全新的体验式微旅游项目。 在为消费者提供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的基础上,通过计划、 分析、 执行和反馈等行为,引导消费者顺利完成旅游活动, 让顾客享受到最好的定制服务。

自主自由的自助式旅游越来越受到认可, 互联网已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和传统媒体相比, 网络平台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 旅游业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而在线旅游作为“互联网+旅游”的一个结合体, 更是凭借其强劲的增长速度, 在旅游市场独树一帜。

“互联网+旅游”的迅猛发展正在颠覆传统旅游业的格局。 景区作为旅游行业最基本的运营单元, 未来“互联网+”将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除了产品销售终端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 景区的运营和资本运作也将不断增加, 整个景区会从产品互联网化向产业互联网过渡, 不断推动旅游产业发展、 完善游客体验。 和传统旅游市场营销不同, 网络营销具有很好的互动性。[4]利用网络营销, 旅游企业可以与市场通过多种信息手段如电子邮件、 网上论坛等实现和消费者之间的双向互动沟通。 这样就便于企业实时了解消费者的需求, 消费者的意愿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二、 “互联网+微旅游”模式构建

(一)“互联网+微旅游”平台建设架构

旅游群众通过网络平台, 利用网站、 微信、 微博、 APP可以24小时面向全球立体式地了解各种旅游信息如景区景点、 酒店住宿、 餐饮、 交通、 地方特产等, 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旅游产业链效应。 以互联网为中心, 可以有效带动地方旅游产业以及宣传工作迈向更高的一个层次; 给客户、 游客以及当地商户提供一个便捷、 理想的信息化科技服务平台, 为各风景区、 农家乐、 宾馆、 酒店、 购物商场、 地方特产市场等周边产业带来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空间。 利用互联网平台可实现在线订票、 订餐、 订房、 团购等。 “互联网+微旅游”平台如图1所示。

图1 “互联网+微旅游”结构图

(二)“互联网+微旅游”推广管理模式构建

策划、 开发一批精准的旅游产品, 满足自驾游、 家庭亲子游、 情侣游、 老年养生游、 户外运动游、 亚健康身体康复度假疗养游等游客的需求。 以“互联网+”为载体, 开发电子商务新型渠道。 在线上通过微信公众号、 官网、 QQ特色群、 微信朋友圈、 淘宝网店、 广播等, 让潜在游客便捷、 全面地了解微旅游产品; 通过互联网在网上先品阅, 在线咨询和洽谈, 实时提供旅游产品优化和私人定制, 直至潜在游客满意, 购买微旅游产品。 整合打造四网合一的旅游系统, 打通互联网、 手机、 微信和APP四条销售渠道, 快速揽尽一切高效客源。 推出运营商版网络平台, 打通供应链、 拓展销售链, 为大型旅游运营团队及集团客户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

线下成立专门的公司进行各方面管理工作, 构建五大模块业务。 一是组建“旅游专车”车队, 为游客提供全天候全时程的便捷可靠的交通旅游服务, 根据游客的个性需求, 满足全面的交通需求。 二是培训以服务为核心的全程旅游引导和陪同人员, 全方位引导和安排游客的旅游活动, 团队成员要成为具备导游、 服务员、 营养师、 健康顾问、 野外避险等多项技能的综合性技能专业人才。 三是投资或授权认证专业的餐饮服务, 对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吃、 营养美食、 药膳等从原材料产地到厨房加工再到餐桌, 制定科学健康卫生的标准, 打造微旅游餐饮品牌。 四是开发游客参观体验基地项目。 以地方农场和特色农业种植养殖园为基础, 让游客体验农家生活。 五是投资或授权认证专业的田园风情酒店, 提供清净、 舒适、 特色、 安全的住宿, 初步开拓农家+田园风情式优美乡村住宿, 住农家, 吃农家饭, 过田园生活。

三、 模式构建关键因素分析

(一)服务景点需求功能性研究

开展“网页+微信推送+微博发布+QQ公众号”等建设。 在旅游前提供丰富的旅游产品信息, 设置农家乐导航, 推广农家乐菜肴, 提供景点详细介绍, 精选旅游线路; 在旅游过程中开展驾乘服务, 将驾驶人员和地方导游功能集中于一起, 全程提供个性化、 高品位服务; 在休息方面, 对宾馆、 酒店实施标准化建设, 建设旅行实用信息的查询检索系统。

为游客定制符合自身需求的旅游路线, 来一场真正属于自己的、 忠于自己的私人定制度假游, 让时间只为自己而存在, 避开旅游团扎堆的大众景点, 尽情享受度假时光。 和其他消费一样, 旅游消费也有着个性化需求, 游客乐意体验农村、 农业、 农家、 农民的乡土气息, 了解旅游景点的历史、 文化、 特色、 地理位置等。 除景点、 目的地基本介绍外, 还可以为同一目的地或景点设置电子地图、 图片集、 游玩攻略、 交通、 购物、 美食等其他相关信息。 集中展现各地具有独特品质﹑风格或技艺的产品。 将最新娱乐活动、 地方戏剧等文化娱乐内容和丰富多样的粮食、 水果、 蔬菜等农副产品的种植、 采摘等信息提供给游客。 介绍当地地域人文特色相结合的休闲娱乐项目及供游客自娱自乐的农事、 节事类参与性民俗活动。 介绍文化传播、 知识普及类项目及场所。

网络营销可以实现对游客个性化需求的满足。 营销主动权在消费者手中, 网络营销面对的是买方市场。[5]网络具有实时互动的特性, 这可以使消费者全程参与到营销管理中, 消费者可以随时按照自己的需求来进行产品的定制。 总之, 网络营销可以直接面对消费者, 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和动机可以更大程度地得到尊重和满足。

(二)受众研究

据调查, 50%以上的网民在过去三年内平均出游一次以上, 50%以上的网民过去三年的主要目的地在外省, 而网龄越长的网民显示越丰富的旅游经历。 在理性选择出游时间方面, 超过60%的网民选择避开黄金周出游, 转而选择寒暑假、 周末和淡季出游, 且有 59%的网民选择避开高峰期而在淡季出游。 网民对旅游景点的选择偏好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 自然景观类景点相对受到更多网民喜爱, 其余景点类型的选择则分布较为均衡, 选择避开大众出游高峰期, 较为理性。 旅游计划自主化网民在旅游地目的地信息的获取中, 重点关注了旅游地的基础信息介绍(包括景区景点介绍等)以及旅游涉及的相关信息(如交通线路、 食宿情况、 线路安排等等)。 网民在全方位了解旅游计划设定的相关信息的基础上, 呈现出自主设计旅游线路的态势, 或者说是通过把握更多旅游计划制定相关的信息来获取喜欢的景点类型。

(三)“互联网+技术”可行性分析

新媒体营销在旅游企业营销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微电影、 微信、 博客、 微博等都是新媒体营销的主要渠道。 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成为旅游企业新媒体营销的重要硬件支撑。 旅游企业的新媒体营销与传统营销相比, 具有营销方式更加委婉、 营销范围更加广泛、 营销渠道更加多元、 营销过程更加快捷的特点。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便利, 为各行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互联网让游客的消费行为产生许多新特性, 为游客出行提供更多选择和比较的机会; 为旅游行政部门与游客构建了直接互动的便利渠道, 也有利于旅游行政部门更好地为游客服务; 让旅游企业更加关注旅游者的体验和评价, 助推旅游产品创新升级, 加速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广泛融合。

旅游类手机应用软件甚至微博、 微信已逐渐成为国人旅游出行的主流预订方式, 并且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圈子。 因为互联网的特性, 网络营销将旅游企业和市场推向了一个更为广阔、 更具选择性的全球市场, 同时, 也给旅游企业与市场带来了无限的商机。 互联网具有海量的信息、 比较长的时效, 而且, 利用互联网, 其信息交换不受时空的限制, 这就可以实现全球性营销服务的随时随地化, 游客可以得到其全天24小时的服务。

互联网的迅速普及, 加速了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这给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与商机。[6]项目管理理论的合理运用, 有利于各种旅游资源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 尤其是与移动互联网相关技术的结合, 创造出新的产品形态、 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消费模式, 成为带动科技创新和旅游创意的动力, 加速了产业融合的进程, 创造出巨大的经济社会价值。

[1] 李建州,张运来,李惠璠.移动互联网在旅游业中的应用研究[J].旅游刊,2011,26(10).

[2] 何鑫,汪京强.概念、原因、特点:微旅游的思考[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4(2):70-73.

[3] 赵红莉.微旅游研究综述[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73-81.

[4] 曾超.微旅游的概念、认知与发展思考[J].江苏商论,2016(1):61-63,73.

[5] 郭婷婷.微旅游现状研究及发展对策[J].商业故事,2015(6):60-62.

[6] 熊丽蓉,张文建. 从“微旅游”兴起看都市旅游新形态[N].中国旅游报,2013-08-23(011).

[责任编辑 李继峰]

The Application of Project Management Theory in Internet Plus Micro-Tourism

ZHU Yong-gui, XING Hui
(CollegeofComicsandAnimation,AnhuiXinhuaUniversity,Hefei230088,China)

On the basis of project management theory, traditional tourism is optimized, updated and reformed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trends of Internet+ to implement the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of the Internet plus “micro-tourism” model and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raditional tourism to “micro-tourism”, to deeply expand the streamlined, experience-oriented and recreational tourism and to satisfy the realistic demands from tourism consumers. It is therefore important to implement the micro-tourism management model of “entity module” plus “network operation”, to apply project management theory, to emphasize model construction function analysis, audience study and the technical factor analysis, in order to create new product variety and consumption patterns.

project management; Internet plus; micro-tourism; pattern research

2016-12-19

地方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612216008)

朱诵贵(1981—), 男, 安庆岳西人, 讲师。

F592

A

1009-4970(2017)04-0019-04

猜你喜欢
模式研究项目管理互联网
装配式EPC总承包项目管理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集合式EPC总承包项目管理软件技术的应用
项目管理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未来如何更高效地进行工程项目管理
服装设计智能化趋向及模式研究
基于精细化理念的沈阳市乡村规划编制与建设管理模式研究
高校内部控制的定位与模式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