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渔业上百年
——记金山区山阳镇渔业村

2017-05-20 01:04沈永昌
上海农村经济 2017年5期
关键词:海塘渔具金山区

■沈永昌

沧桑渔业上百年
——记金山区山阳镇渔业村

■沈永昌

杭州湾畔东海之滨的金山嘴,一条古海塘、一个小渔村、一条老街坊,是金山区山阳镇渔业村的所在地。这个小渔村,拥有六千多年的历史,海渔文化源远流长。近年来,这个村努力开展美丽村庄建设,成为上海市郊闻名的最后一个渔村。2012年,巳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14年,该村被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特色民俗村和“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四星级示范基地”;2015年,评为“国家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街”;2016年获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

一、渔具馆记证渔民历史

渔业村在金山区山阳镇沪杭公路金山嘴小镇所在地。沿着沪杭公路迈步走进金山嘴街口,有个“金山嘴渔具馆”,展出的内容浓缩着渔民们千百年来与大海相伴、以海为生的前世今生。

早在五六千年前就有人生活在海边,世代居住至今。他们靠的是海,吃的是海,但怨的也是海;一旦台风大潮,泥海塘滩挡不住海塘外汹涌的潮水,屋被淹、物被冲,人们吃足了海水的苦头。我们在渔具馆内看到,金山嘴海塘边,多的是茅草屋,几根竹片、几捆茅草,渔民们就此赖以栖身。

直到民国二十三年,金山嘴海域才重修海塘。海塘边还立有碑石,碑文称“松江县为西塘,第一、二、三段计长2635米……”这一公元1934年设立的碑石,现存在渔具馆内。1961年,时任国家水利部副部长的钱正英在视察金山海塘时视若珍宝,至今在渔具馆内的此石碑已成镇馆之宝。游客们站在渔具馆内的石塘前,波光粼粼,金山三岛依稀可见,金山嘴小街石板路、马头房、小鱼摊……仿佛又回到了近百年前的金山嘴渔村。

渔民在海边生存,走的是靠海吃海之路。人们在渔具馆内可以看到,上百年前,渔民捕鱼,以简单的插网、推网和草绳编织的草绳网捕鱼,随着潮起潮落,渔网内捕到的只能是小鱼和小虾。以后有了竹排、小划子和舢板船,捕鱼的渔具也不断得到了改进。渔民以海域划定自己的桁地,在那里打根作业,放入海里的有捕大鱼的网篬,有捕海蜇的绳篰,还有捕小花鱼的篾袋等等,那些网篬其实很简单,四周扎有毛竹为框,框上系有长度和网眼大小不同的网,再和一个出网口相连,这种网篬系在用毛竹打的根上,随着一天两潮水的潮起潮落,海民们就从网兜中捞出各种海鲜来。

解放后,渔业生产得到飞速发展,特别是渔民组织起来后,渔民捕鱼用上了机帆船,从近海捕捞发展到远洋捕捞。金山区山阳镇渔业村,那时有17对机帆船、400多渔民出海捕鱼。渔民用上了鱼探器、底拖网等新设备。渔民们不仅出海捕鱼,还能造船修船。渔具馆内有着大小数百种渔具,其中不乏渔具中的“古董”,也有上百年修补渔船用的石臼和桐油桶,有渔民自制的冰鱼桶,还有拣鱼钓、小鱼扒等小渔具。当然,制作渔具用的配件,如绞索用的三心头、猪脚骱、打柴榔头等等,不下上百种;就是渔民把鱼捉上岸后用的器具,也有板篮、脚篮、冰桶等林林总总;存放海货的又有醉鱼甏、咸鱼缸、海蜇缸等等,如若你对海边的渔村缺乏了解,那么,有机会去金山区的金山嘴渔具馆走一走,看一看,一定能让你补上海边生活这一课。

二、传统渔村的转型之路

金山嘴渔业村现共有615户,户籍人日1854人,常住人口3400多人。过去,金山嘴渔业村是上海地区有名的渔港,历史上海洋渔业十分兴旺。每逢春、秋两汛,大鱼、海蜇旺发,来观潮的、买鱼的、经商的游客、商贾云集,海塘上人流摩肩接踵,热闹非凡。上世纪80年代,金山嘴渔村达到顶峰,有渔民800多人,拥有大小渔船45条,年产渔货116万担,捕鱼范围也从杭州湾走向远洋,南至钓鱼岛,北近韩国济州岛,是上海市渔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1981年渔业村曾荣获上海市模范先进集体称号。

作为上海最后一个渔村,金山嘴渔村历经千余年的潮涨潮落。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起,由于杭州湾海域渔业资源的逐步衰竭,大部分的渔民不得不告别了赖以生存的大海。对村民们来说,这是一段难忘的岁月,1996年以后,随着渔业资源的日益萎缩,这个靠打鱼为生的村子开始步入困境。因为打不到鱼,村民们不得不弃船上岸,寻找别的营生。现今,全村仅存有18艘机帆船从事近海作业,出海渔民100余人。由于没有耕地,除了少数村民经营酒店以外,大多数村民选择了进厂或者外出务工。

走出了渔船,走进了社会。村民们突然发现,学历和知识一下子变得重要起来,尤其对他们年轻的子女而言,更是如此。没有文化,就只能干苦活,而再苦的活,一个月也挣不了几个钱。村民们逐渐领悟到,只有好好念书才是渔业村下一代村民唯一的出路。

找到了出路,也就有了干劲。据村领导介绍,“失水”以后的这几年,渔业村的村民逐渐开始重视对子女的培养和教育,一种独特的氛围开始笼罩整个村子。近几年来,从渔业村陆续走出了50多名本科生和众多的大、中专生,现在,他们中有的在市区大公司就职,有的已经成为专业领域的行家里手,还有的在遥远的大洋彼岸留学深造。

这片湛蓝的海水,曾经给了渔业村村民富裕的生活,而现在,“失水”的他们已经全部享受到了“镇保”。知识改变命运,村民们在教育观念上的转变,已经从根本上改变着这个小渔村未来的命运。

2010年初,在市、区、镇三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金山嘴渔村开始村庄改造,他们利用濒临大海的优势,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让居民有事干,能就业。据村干部介绍,为了保留上海最后一个渔村的海渔文化,同时兼顾老街居住环境的改善,仿古修缮以白墙、黑瓦、观音兜的风格为主,最终展现为“移步有景,处处看景”的老街风光。修缮后的渔村基本保留了当地渔民原始的建筑特色,力求展现老街渔村的古韵,充分展示了金山独特的海洋文化和民俗风貌。由此,渔村实现了从传统渔业向旅游服务业的转变。

2012年,改造后的金山嘴渔村引入了文化元素,老街上开设了渔民老宅、渔具馆等颇具海洋文化特色的展馆;还引进李山、陆永忠、张建军、赵以夫、唐建平等众多艺术家先后入驻金山嘴渔村,成立工作室。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唐建平的书法工作室,就坐落于一径幽静蜿蜒的青石岔路上。金山嘴渔村在提升自身文化内涵方面也是下足了血本:无偿提供创作场所给本地有声望的艺术家,艺术家们可以在这里开设工作室,也可以设立书画展览厅,甚至可以开辟一部分空间作为私人生活区域。

渔村还利用居民的空余房源,自2013年第一家民宿“渔家客栈”开张以来,目前渔村共拥有12家民宿、100多间客房。民宿环境优雅清静,每一间房间的装修风格迥异、各不相同。到了节假日,游客们更是一房难求。他们有的从市区自驾前来,有的从外地慕名而来,也还有外国游客光顾。渔村拥有全金山最好的民宿,正可谓“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金山嘴渔村不仅有民宿,还有远近闻名的海鲜一条街。那里开有大小33家海鲜酒家,配有小街上的60余家大小商铺,临近夜晚,这里霓虹灯闪烁,车水马龙,一派吃海鲜、看海景的兴旺景象。另据介绍,随着新的海岸线开发,金山区正在竭力把金山嘴滨海地区的“生产岸线”调整为“生活岸线”,要突出金山“海的特征”,做好“海的文章”。由此可见,有政策的支持,有成熟的运营,有用心的商家配合,金山嘴渔村的后续发展令人期待。

三、造船师傅成了非遗传承人

金山嘴渔村有句俗话:船真屋假。什么意思?因为造的船要出海,载着十几条生命和十几户人家的希望,一点也不能含糊,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而屋是在陆地上的,虽然也住着一家老小,但稍有破损,不会出什么大问题,譬如壁塌了,可以重新砌一下,屋顶漏了,可以换几片瓦。而渔船在茫茫大海上,来不得半点疏忽,否则就要出大事。

希望自己能有一条出海的船,这是每个渔民都向往的,但是可想而不可及。就是在解放后,稍有积蓄的渔民也只能四五个人合起来造一条近海作业的小划子,至于舢板,连想都不敢想哩!

一个渔村能造船,要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那时侯,渔业走合作社道路,互助组、合作社,出海捕鱼的小划子,逐步换成了大舢板,像模像样的舢板船20米长,4-5米宽,载重量20吨。当年的修船匠就是凭着自己的手艺,照样子比比划划。一个叫姜品云的船工,跟着师傅学艺,1957年,造出了金山渔业村第一艘舢板船,着实让渔民们高兴了一阵子。但舢板船只能在杭州湾的近洋作业,1970年代末,海洋渔业开始涉足远洋生产,组织起来的渔民敢想敢做,小渔村造成了机帆船。那是1976年,姜品云和他的师傅们,造出了上海郊区第一艘机帆船,船长31米、宽度6米、吃水深2.5米,载重量达60吨,配上150马力的发动机,劳动模范吴效良开起这“大家伙”直抵东海渔场,成了东海渔场中有名的带头船。

渔业村8组的姜品云,今年69岁,渔村人习惯称他为云师傅。云师傅造船,要从他小学修船讲起。14岁时姜品云甩掉了背了5年的书包,做了个修船工。因为他所在渔业村父老乡亲祖祖辈辈以海为生,那时候的捕鱼工具,只有五六米长的小划子和10多米长的小舢板,修船工只是打打油灰,抹抹桐油。以后,随着集体生产的发展,一艘艘渔船从他们手里造出来。

自此,姜品云们从修船到造船,一发而不可收。据云师傅回忆,自1979年起,他们凭着集体生产的积累,每年能打造一到两条大船。到1980年代初,已能打造载重80吨,动力250马力的网船,配上一艘偎船形成对船,在远洋生产中搞大拖网作业,鱼产量成倍增长。到1990年代初,渔村自己打造的机帆船有20多艘,最大的远洋运输船达到载重100吨,动力250马力,在东海渔场上驰骋。造船师傅们看着自己打造的渔船满载而归,他们对自己的作品倍感自豪。

星移斗转,日月如梭,当年的造船师傅,现今都已入古稀之年,当年的辉煌渔业已成为历史。为让后辈能了解渔村的过去,山阳镇渔业村在村庄改造中,建成了一座“金山嘴渔具馆”,需要一艘舢板船在馆内展出,人们自然想到了云师傅。云师傅一听要他再造船,高兴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他当夜翻出了已搁置一边的斧头、锯子、刨子和凿子,磨了又磨,擦了又擦。有了造船工具,他又翻出了当年造舢板船的图纸,戴上老花眼镜,以1∶10的比例画出了草图。

打造一艘船模,需要数百个部件,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云师傅从打造龙骨开始,刨锯拼接两侧船体,再造船头、船尾,船上还立起了主桅,桅杆顶部还配有神仙葫芦,10多根横档撑起篷帆,船艄还安装有舵杆,一艘舢板船内有头舱、中舱、回门舱、大舱、前连环舱、后连环舱等等,连每块甲板都盖得平平整整,像模像样。船模展出后成了渔具馆内的镇馆之宝。

一个古稀老人能造出2米长、0.45米宽的海洋捕鱼的主要工具舢板船,这是传统工艺的传承,具有鲜明的渔村文化特点。为此,当地政府把这一绝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了申报。姜品云师傅也已成为渔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而得到传颂。

四、上海妈祖从这里起步

在金山嘴渔村中游览,金山嘴妈祖文化馆不能不看,因为它是上海妈祖第一馆,又是了解我国妈祖文化资料最齐的文化馆。

金山嘴的妈祖文化深深地扎根在渔民的心中。据渔村的老人记忆,在金山嘴小镇东,运石河北岸有着天后庙一幢,渔民称之娘娘庙。解放前,金山嘴渔民都奉她说是护海之神,每逢渔汛开始及结束后,渔民都置办三牲酒席,燃放鞭炮,跪拜祭祀妈祖,以求保佑。如遇海蜇丰收时则搭台演戏,以报谢她的庇护之功。1937年秋,日军在金山嘴偷袭登陆,娘娘庙大部被废。抗日战争胜利后,渔民将留存下来的庙宇进行装修并供奉如前。解放后,在大跃进中部分建筑被拆除。至今在庙基上的两间小庙屋,只是妈祖文化的象征而已。

现今,金山嘴的渔民,回忆当年的妈祖庙和“老爷出会”,都会说得有声有色。据老渔民回忆,当年的娘娘庙为三进,前埭、厢房等为硬出墙落厍,砖木混合构架。门面为五开间,第二进为两幢建筑并行,最后一进为高楼。正殿居中的是宋初莆田林氏女——始封灵惠夫人,明封太妃。康熙二十三年加封天后,即天后娘娘神像,旁边为智痴老爷塑像。后埭高楼内另有一女神为“望海娘娘”,她高高在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居高临下,能看清海面上的来往船只,发现险情,随时出海相救。

娘娘庙里的妈祖,善眉慈眼,大慈大悲,庇护渔民,金山嘴渔民待之以尊贵。妈祖神像最“出风头”是老爷出会。渔村遇渔业大丰收,则举行妈祖出巡仪式。那仪式像皇帝出巡一样,摆全副銮驾。先从娘娘庙出发至海塘,巡视至张家厍或荒墩。凡妈祖金身停留之处,都要举行隆重的迎送仪式。如果巡游三天,第一天在荒墩吃中饭,下午至张家厍,在张家厍住夜;第二天中午巡游至金山嘴,下午去戚家墩;第三天中午再至金山嘴,到晚上回到妈祖庙。凡妈祖住夜的地方,都要砌茶炉子搭棚,祭祀之后请草台班演戏或阳台小唱,还要专门搭建妈祖休息的行宫,彻夜灯火通明,不能中断,还要有专人值更,妈祖金身前后左右,都要有宫女侍候,与皇帝出巡完全一样。

金山嘴渔村的妈祖庙,还有除夕祭祀,正月初五祭、汛前祭、丰收祭等等,香火颇旺。当然,你要了解妈祖的历史,了解1000多年前的福建莆田湄洲的妈祖,是怎样传到金山嘴的等等,你还是到金山嘴参观妈祖文化馆后才能搞得清楚。

(作者单位:上海市金山区《金山报》社)

猜你喜欢
海塘渔具金山区
上海市金山区龙泉学校 从传统走向未来,成为祖国新一代接班人
数据
谁最重要
浅谈新时代古海塘文化面貌“蝶变”的启示与思考
我与风的故事
自制渔具
农业农村部:力争2020年底全国海洋禁用渔具基本杜绝
杭州法瑞渔具体育用品城招商新闻发布会隆重举行
浙江杭州五代吴越捍海塘遗址
钱塘江海塘及涌潮景观申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