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研究

2017-05-20 18:30闰芳邹羹
居业 2017年1期
关键词:历史街区

闰芳 邹羹

[摘要]城市历史街区是一座城市历史和文化的集中体现场所,其代表了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城市的历史街区在空间环境和建筑物的外形方面无不体现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特色和当地原住居民长期生活居住所传承下来人文意识,这些丰富的街区元素也正是整个城市内涵、活力、特色和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城市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历史街区也正在逐渐丧失曾经的繁荣辉煌而走向衰败,传统街区的历史文化特色也正逐渐弱化,因此,如何复兴历史街区便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历史街区;更新与保护;有机更新

文章编号:2095-4085(2017)01-0033-03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每一个城市和街区都具有其自身的文化属性和地域特点。然而,面对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不断涌入城市当中,在实现城市现代化的同时也严重破坏了城市街区原有的传统风貌和历史文化特色,这无疑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破坏和无视。基于此,众多的学界专家和传统文化保护组织也适时发声,希望能够在建设现代化宜居城市的基础上实现传统文化的复兴,为我国城市街区文化的建设和创新发展提供一条可行性路线,实现地域文化和城市街区建设的更好融合。

1.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

在大量的旧城改造中衍生出了“历史街区”这一概念。“历史街区”是指由传统街道、具有居住功能的建筑群以及文物建筑等元素组成的能够体现当地传统文化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较为完整的区域,其也具有历史地标的作用,代表了整个城市的人文环境,也是城市中物质、文化、功能较为集中的部分。这类街区的特点是尺度较小、功能混合、步行环境较好、拥有多样化类型与尺度的建筑等。其本质上属于一种文化现象,也就是特定时期留存于特点地域的历史痕迹。城市街区强调整体空间和秩序,从地理位置来看,城市街区有狭义上的概念,即包括宫殿、庙宇等特定的建筑物,也有广义的包含,即民居、店铺等建筑形式,但其含义也有一定的限制条件:(1)整体的概念。借鉴国外的经验,城市历史街区的更新与保护都是从街区甚至更大范围的整体性保护对该街区的价值进行确立,将历史文化作为其保护的注意因素。(2)历史的概念。历史街区在时间上有着严格的限定,是城市历史文脉的载体。

2.历史街区的更新

为了使历史街区能够适应新形式的发展,需要对其进行更新,即在原有事物的基础上经过一定调整后寻找出的一种新的发展方式,强调实现原有特点的延续并赋予其新的生命力。更新在历史文化街区中的运用强调了历史记忆的回复和历史文脉的传承,并且实现新形式、新元素、新材料对原有建筑空间和建筑环境等进行新旧的交替,而在交替过程中,具备一定的选择性,将拆建与保护相结合,通过多种形式对空间环境质量进行提升,通过合理的调整和改变使整个街区的品质实现更好的完善和提升。

2.1研究背景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建设用地审批减少,从以往增量规划的大拆大建,日渐转变为存量规划;从注重规模和速度,转变到重效益与结构。在当前的存量规划中,老城街区的更新保护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对于历史文化名城的更新保护设计也逐步在实践中得到发展,而其中的一些问題也日益显现出来:一是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更新规划中,过于强调旅游资源的作用,旅游资源过度开发;二是拆原来的老建筑新建仿古建筑;三是把原来富有生机的生活街区变成陈列式的场景,失去了原来的生活味道;四是忽视历史街区的周边文化环境和空间环境,使历史街区与整座城市显得突兀,格格不入。

2.2研究的方法

(1)理论研究和案例结合。结合国内外的相关经验,总结出不同的设计方法,通过获得一手资料,从中总结大量实例的一般规律,做到理论与实际调研相结合。

(2)分层类比。通过实例对不同历史街区群体建筑的改造和更新模式进行比较和分类,对不同单体建筑的构造方式注重研究,找出其共性和个性特点,理清思路。

(3)多学科综合研究。运用城市意象、整体保护和有机更新等城市设计理论,对数据、图像等资料进行归纳总结,从多角度、多学科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特点进行分析。

2.3确立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原则

历史街区面临多种保护形式,其在更新过程中都需要遵循相似原则:依据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法律规定;尽可能保留历史街区历史风貌的真实性。对历史街区必须开发建设新建筑或者改变现存建筑时,应该尊重现有的空间布局,但是不能够拒绝引入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现代元素,尽量实现在原有基础上的更新;掌握历史街区的整体与动态变化。历史街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与总体和周围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深入研究古城区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当地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完美结合;进行小规模渐进式改造。历史街区的形成需要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对其的更新和保护也需要一个不断完善和长期持续的过程。其在更新和改造过程中,会随着社会文化、经济因素等逐渐产生新的问题,因此,要遵循渐进式的改造原则;延续社会生活结构。进行历史街区更新与保护的同时,要实现街区的物质空间环境和社会构造网络两者的协调发展和统一,在适应人们现代生活需要的同时,保护街区的构造和环境,是社会关系网络得以延续,提高街区的活力。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又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探索新形势下城市规划运作的新机制,使整治工作与当前的经济体制和住房制度相结合,激发公众的参与热情和参与能力。

2.4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意义

对于历史街区的更新应该确保其对未来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历史街区建筑伴随着岁月的变迁和历史的痕迹,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当前历史建筑存在的不同程度的破坏和老化现状,急需对其进行保护、修缮和更新,力求使之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新生”。类似的实践在一些古城当中已经普遍进行,但是相关的专业性研究还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对于许多历史建筑的更新和保护还存在表面功夫,依旧“涂脂抹粉”,华而不实。这些做法严重脱离了更新的本质意义,严重影响了城市形象,同时也对于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背道而驰,因此,更新与保护要具有实际功能和历史价值。

2.5历史街区更新与保护方式

历史街区的更新与保护方式要以利用为主要内容,包括:以旅游和文化产业为先导的更新利用;以住宅建设为先导的更新利用;以多功能商业街区为定位的更新利用

2.6城市历史街区更新与保护过程中的问题

根据我国城市更新历程和在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历史街区更新及保护现状来看,我国城市更新中的历史街区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经济与文化效益的矛盾;保留与开发利用的矛盾;更新与保护间的矛盾。

3.禹州市西大街南街区更新与保护规划

3.1地块概况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建设用地审批减少,从以往增量规划的大拆大建,日渐转变为存量规划,从注重规模和速度,转变到重效益与结构。在当前的存量规划中,老城街区的更新保护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对于老城街区的更新保护设计也逐步在实践中得到发展。一些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

3.2规划设计

3.2.1理念推导

现有地块的矛盾主要为居民对生活品质提高的迫切渴望和空间有限性,街区现状和未来发展的需求,街区自发展和城市管理之间的矛盾。其主要为空间无序发展,这与生活空间的有限性形成矛盾。街道空间在某种程度上达到极点,对于整个街道而言,人越来越多,但是核心吸引力越来越小,店铺乱搭乱建严重,给游客带来便利和交通拥堵的同时,也带来了安全隐患。在保持街区内部文化特殊性的同时,融合到现代城市生活中去。由此我们提出了有机互融的理念。

3.2.2设计理念

有机互融——“有机”更新是对既有街巷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层面的优化与调整;“互融”主要针对社会层面的更新,即居民的融合;“有机”作为更新的手段,“互融”则是更新的最终目标。

3.2.3既有地块“有机互融”更新的总体思路

(1)确定合理更新单元。以一个较为完整、明确的地域范围来划分适宜规模的更新单元,为便于从总体上作出规划安排以城市道路为界。更新实施是另外一个问题,可以一次完成,也可以分期进行。

(2)保持街区的多样性。通过调整去除其不合理的因素,在基本保持多样性的基础上,改变其混杂、破碎与隔离的状态,达到多样统一的结果,让街巷多样性的积极效用更好地发挥出来,真正实现“有机·互融”更新。

(3)处理建筑实体的存留问题。每一局部的更新都应与街区及其周城市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相联系,如果我们把永续发展看成街区的发展模式,看这一更新行为是促进了住区的可持续发展还是相反,在此基础上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把地块所有的资源发挥到极致。

3.2.4物质形态更新策略

(1)功能优化。维系其功能多样性的前提下,改变街区功能混杂的现状,实现街区功能的有机混合,街区功能优化是基于这一思路之下的有机化过程。综合考察街区内各种功能对城市与街区的作用和影响,分析各种功能的结合是否有利于综合效益的发挥,不因某一局部利益而损害了住区的整体利益。

(2)点、线、面结合,公共空间的更新。立足于现状挖潜与局部调整,点、线、面结合,努力营建层次清晰、功能完善的住区外部空间系统。由于规划欠佳,在住区建筑群体组合的边角余留碎地。如住宅山墙或背对背的间距空间、绿地边角地带、空间连接处;还要特有的建设方式在住区形成过程中产生的不同住宅组群之间的余留空间。其目的是化余留空间为公共交往空间、变消极空间为积极空间,这一空间的转化利用不仅改善了街区环境,更是借助由此产生的相遇、相识机会,增进市民之间的了解,促进市民交往行为的发生。

(3)道路更新。整体来看现有街区的道路系统混乱无序,彼此互不连通,但始终会找到各组群之间可以共同使用的一些道路。在这样的道路上,通常有行人和车辆随意通行,各种摊贩叫卖经营,临街也会自发形成一些小店铺,基于这些特点,其具备了线型公共空间的基本特征,若对其加以合理整治和巧妙利用,则完全可以打造成一条活力十足的生活性街道,从而对各住宅组群之间的隔阂进行有效的消除,增加其亲和性,使之成为一个可停留、可观赏、可通行的复合型生活交往空间。但充分利用现状线性空间形成生活与公共交往的物质载体,对于缺少内聚力的自然集聚型既有住区更新而言,显然更具现实意义。

(4)开发强度规划。基地内整体开发强度为中等偏低的开发强度,避免高强度的土地开发。

(5)高度控制规划。东大街沿街高度严格控制,建筑层数不超过两层。基地内部建筑高度不能超过18 m,层数不超过6层。

(6)互融。以“人”为出发点,考虑到不同使用者的需求,从街区社区的角度出發,提升街区使用者生活质量。充分发挥街区历史优势,唤醒城市记忆。

4.结语

综上所述,历史街区是一种文化,是体现地域特色和历史价值的直观体现。基于此,通过对历史街区文化和民俗特色风貌的了解和认识,梳理出了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更新模式,并结合实际地域特征,从历史文化、场所属性出发寻求出适应地域特征的保护与有机更新发展的模式。论文从保护与更新的角度谈历史街区振兴的方式,同时也是进行城市规划发展和旅游开发策略的一个初步探讨。

猜你喜欢
历史街区
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的反思
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的反思
空间设计思路下的历史街区保护与创造性更新
增强历史街区公共空间互动性的必要性与发展动因
历史文化街区环境标识系统设计初探
再生与异化的悖论:消费文化驱动下历史街区商业化改造的机制解析及应对
浅析城市老街巷景观本土设计元素的提取与置换
南京老城南历史街区拆迁改造现状分析及保护研究
青岛信号山历史街区的街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