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发展普惠金融的几点思考

2017-05-20 20:47纪敏黄余送
金融经济 2017年5期
关键词:普惠金融服务金融

纪敏+黄余送

《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已经发布,首次从国家层面确立普惠金融的实施战略。发展普惠金融是我国金融服务行业的供给侧改革。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维护金融稳定和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已经成为各国金融管理部门的优先重点。

当前,以创业创新提升我国经济持久活力,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大力推动普惠金融发展,不仅是贯彻落实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也是提升我国金融部门发展潜力的现实需要,具有重要的政策涵义和现实意义。

发展我国普惠金融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发展普惠金融是我国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战略举措。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发展,我国物质商品生产能力大幅度提升,但是随着居民收入水平上升和消费结构升级,使我国商品销售出现了传统低质量商品供应过剩和高端商品供应不足的双重局面。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推动供给侧改革,重点发展和创新具有现实消费需求和市场潜力的产品,满足居民对商品品质的升级需求。

与传统商品生产领域改革一样,发展普惠金融是我国金融服务行业的供给侧改革。当前我国金融服务供求市场存在严重的错配,针对高端净值人群、大型企业、政府部门等的传统金融服务供给严重过剩,中产阶级、商务企业和中型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也能充分满足,金融机构在提供金融服务时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但是,针对6000多万户小微企业和1亿多普通工薪阶层的金融服务供给严重不足,而广大农村地区近2亿户农民的金融服务基本缺失。最终,在我国金融服务市场形成了金融需求的金字塔型和金融服务的倒三角形错配的市场格局。

普惠金融的主要目标,是在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为小微企业、中低收入群体等客户群体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因此,发展普惠金融本质上是推动金融机构在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的供给端进行变革,以满足弱势群体的金融服务需求,是我国金融业贯彻党中央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

发展普惠金融是改善我国财富分配、优化社会结构的战略举措。当前,社会财富分配不均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挑战。改革迄今,我国已经积累了可观的社会财富,截至2017年3月,我国金融机构吸收的各项人民币存款规模达到155.6万亿元,其中居民家庭存款规模达到63.7万亿元。但社会财富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在不断向少数群体集中。一张源自搜狐公众平台《这张图透露中国财富分配最大秘密》的数据显示,2012年,招商银行1.7%的客户存款规模占其存款总规模的70.2%;2015年,其2.3%的客户存款规模占其存款总规模的75%,其中0.1%的私人银行客户(3.3万户)存款规模占其存款总规模的比例达到26.4%。这组数据说明两个事实,一是我国财富分配极为不均衡,二是财富分配不均衡状况仍在进一步加剧。

发展普惠金融,使更多需要金融服务的群体得到金融服务,能增强中低收入群体特别是小微企业把握发展机遇的能力,提升中低收入居民依托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获得财富保值增值的机会,从总体上改善其生活质量,并最终促成我国橄榄型社会结构的形成,增强社会体系的稳定性。特别是近年以来,在党中央统一部署下,有关部门正在大力推动以普惠金融为主的金融扶贫,就是通过政策引导和激励,使低收入群体获得包括信贷在内的金融服务,帮助其实现脱贫致富,提升我国社会结构分布的科学性。

发展普惠金融是促进我国金融服务“脱虚向实”的战略举措。金融服务的核心职能是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发展,我国金融体系出现了所谓的“资金空转”现象,大量资金囤积在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银行间交易市场等,追逐金融资产以获取高额利润,由此一方面导致我国国有融资平台、大型企业和居民家庭的杠杆比率不断攀升,另一方面,巨量资金追逐有限金融资产,影响金融市场平稳运行。与此同时,我国数千万户小微企业和自雇职业者长期因为信贷配给无法得到融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潜力受到严重制约。

大力发展普惠金融,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流向小微企业,推动金融资源注入实体经济,使我国金融“脱虚向实”,服务我国小微企业成长壮大。同时,金融资源从“脱实向虚”转为“脱虚向实”,能有效增强我国金融体系稳定性,减少金融体系泡沫膨胀而导致的潜在金融风险。

数字技術为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依托场景使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具备强大生命力。数字普惠金融是指金融服务商利用固定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客户提供普惠金融服务。当前随着互联网应用范围不断拓展,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应用场景也在不断丰富,从简单的支付结算到融资理财,从大数据征信到智能投顾,越来越多的应用场景使金融服务商依托互联网开展普惠金融服务提供了现实可能,同时互联网在线消费模式的兴起,也增加了金融消费者对数字普惠金融的用户黏性,提升了数字普惠金融的应用普及率。如当前一些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平台依托数字技术开展订单农业+农产品供应链融资服务,为种养业农村居民提供金融服务,将数字惠普金融与场景密切融合,在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的同时,也有效拓展了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范围。

数字普惠金融可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数字技术为普惠金融商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在普惠金融服务的提供方面,传统普惠金融发展一直面临成本压力,特别是边远地区和山区,由于客户数量密度较低,传统的网点服务模式面临巨大的物理网点建设和人力成本支出,以及相对有限的服务人群规模和少量的现金流收入,使其成为制约普惠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挑战。依托移动互联技术,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商可以实现无物理网点在线提供服务,大幅度降低了网点铺设和人工成本。在获客渠道和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大型数字金融服务机构依托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技术,可以有效控制融资者的信用风险,并通过数据分析准确发掘潜在服务对象,获客成本大幅度降低。此外,随着金融服务领域人工智能技术不断进步,计算机对人的岗位替代率快速上升,也大幅度降低了普惠金融服务商的成本。在数字技术支持下,普惠金融服务成本不断下降,为其持续开展业务提供了财务支持。

数字普惠金融有效提升服务效率。数字普惠金融依托互联网提供在线金融服务,能突破时间限制,提升服务效率,客户在获取传统金融服务时,通常需要临柜办理,商业银行繁琐的业务流程制约了服务效率的提升。依托互联网技术,机构在提供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时,能同时在线并发大规模服务,如阿里小贷公司利用支付宝客户数据和资金流水,实现在线信贷秒级响应,并借助于大数据征信对借款人信用状况进行有效甄别,数秒内即可进行信贷审批决策。第三方支付企业利用数字技术,不仅能同时并发大规模交易支付,同时还能实现自己的实时划转。如当前各类电商购物节的日均交易规模动辄上百亿甚至千亿元,支持这些交易实现就是高效的数字支付体系。

虽然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仍然不能忽视,如传统的普惠金融服务供给市场因为政策准入限制导致竞争不充分;数字普惠金融虽然能提升服务效率,但广大农村地区居民对数字技术的不信任感短期内难以消除;一些人可能因为知识水平限制无法使用互联网,由此形成数字鸿沟;个人隐私信息保护有待加强等。

发展我国普惠金融的建议

推动我国普惠金融政策支持方式由选择性向功能性转变。我国传统的普惠金融政策发展模式是政府针对特定或少数几类金融机构如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的“三农金融事业部”等,通过货币和监管政策工具,引导资金和服务向普惠金融服务对象倾斜,实践表明这种模式效率低,潜在道德风险不容忽视。未来发展我国普惠金融应增加普适性、功能性、竞争性政策支持,按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本质要求,鼓励普惠金融服务市场公平竞争规则,即对所有提供同类普惠金融服务的金融機构提供同等政策优惠,以增强中小企业和中低收入人群金融服务供应市场的竞争机制。

发展和健全多层次金融市场,增强供给竞争性。除了采取功能性、竞争性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提供普惠金融服务,我国还应该发展和完善多层次金融市场,增强普惠金融服务供给的竞争性。一是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改变“倒金字塔型”的市场结构,显著扩大股权融资覆盖面,为中小企业股权融资提供通道。二是大力发展多层次信贷市场,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公司、新型合作金融等非持牌金融机构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小微企业和中低收入群体,应采取行为监管方式,予以同等政策优惠。三是推动《非存款类放贷组织条例》等法律法规尽快出台,加强对非持牌金融服务提供者的监管法制建设,实施分类适度监管。

发挥科技优势,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以数字普惠金融为代表的金融科技已经在我国普惠金融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缓解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难取得了重要成就,并有效降低了普惠金融的服务成本。为此,我国应进一步推动金融科技发展,使其更好的服务于我国普惠金融科技。一是继续提升支付结算体系的服务能力,保障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二是鼓励各类金融服务主体借助互联网、移动终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探索适用于线上和线下融合发展、传统机构和新兴业态融合发展的技术模式和商业模式,不断降低金融交易成本,延伸服务半径,拓展普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广度和深度。

加强信用信息的开发和保护,夯实普惠金融基础设施。数字技术是未来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支撑,基于数字技术的信息处理和信息保护将成为未来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一是进一步夯实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服务系统即中小企业的征信系统,提升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的时效性和使用效果,为金融机构增加中小企业信贷投放提供信息支持。二是加强信息登记和公示系统建设,利用动产融资统一登记系统,为金融机构开展包括应收账款质押和转让、融资租赁、保证金质押、存货和仓单质押等登记与查询服务等在内的服务,便利金融机构保障其合法权益。三是完善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制度框架,妥善界定个人隐私范畴,为数据服务机构开发个人数据划定明确法律边界。

积极开展普惠金融试点,探索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成功之路。我国地域广阔,既有边远人烟稀少地区,也有中西部人口密集地区;既有少数民族成片聚集区,也有多民族混合居住区。自然条件和人口状况决定了各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差异明显,这一现实决定我国发展普惠金融不能搞一刀切,而应因地制宜,一地一策,通过在典型地区开展普惠金融试点,形成在同类地区可复制推广的普惠金融发展经验,再逐步推广。2015年以来,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人民银行先后在青海省、浙江宁波市、陕西宜君县、河南兰考县等地区开展了普惠金融试点,针对不同地区采取不同试点方案,目前各地区在完善支付体系、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健全风险分担机制以及增强试点地区抵质押品范围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有望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以及西部山区的普惠金融发展探索各具特色的成功之路。

猜你喜欢
普惠金融服务金融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探索节能家电碳普惠机制 激发市民低碳生活新动力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日照银行普惠金融的乡村探索
农村普惠金融重在“为民所用”
金融科技助力普惠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