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保险,不妨先做个“财务体检”

2017-05-20 06:50优美
金融经济 2017年5期
关键词:推销员大病家庭成员

优美

是否买保险、买什么保险,在做决定前,需要对自己的财务风险做一个评价。

很多人对将来缺乏安全感时,就会想起买保险。保险公司也惯常通过轻度的恐惧诉求来抓住客户的心。但是,购买了保险后,就不会发生意外、不生大病吗?我想,每个人都知道,这些事情不会因为买了保险就不发生了。那保险给人能带来什么呢?保险并不能免除灾难,买保险只能是防范财务风险,当灾难和变故来临时,保证我们有财务能力来应对困难。

既然是防范财务风险,那么是否买保险、买什么保险,在做决定之前,就需要对自己的财务风险做一个评价。否则就容易乱买一气,买完了后悔。

生活中,如果有个人说自己是保险推销员,往往招来怪异的眼神。造成这种尴尬气氛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人们不需要保险,而是现在不合格的保险推销员太多。买保险跟找医生看病是一样的,针对不同的病,要开不同的药。

可是,很多保险推销员,并不了解客人的情况,给每个客户都开一样的“藥”。他们不知道怎么给客户评价财务风险,公司有什么明星产品就给每个客户都推这些险种。

我就遇到过很多这样的保险推销员,极力的说服我买他们公司的“明星产品”(通常都是年交几千的理财型保险)。我告诉他们我自己做理财可以达到10%以上的年收益,你们的理财险收益不超过银行定期收益,我不需要。可他们仍然契而不舍的说这个保险既可以有收益又有保险功能。这就是很典型的不顾客户需求,自说自话。

正是因为像这样的财务知识缺乏、方法简单、态度又非常热情的保险推销员太多了,才造成人们对保险从业人员避之不及的奇怪心态。

实际上,保险是个好东西。如果买对了保险,当遇到人生坎坷的时候,至少在财务上会轻松一点。怎么样才能买对保险?这就需要先对自己的财务风险做一个全面的评价,并从财务角度对买不同险种的收益、保障做一个比较,才能挑选出合适的险种。

财务风险包括很多因素,不仅仅指收入水平高低、工作类型、稳定与否、行业前景,还包括个人理财水平,以及是否花钱无度、嗜赌,甚至家庭成员结构、成员关系好坏等隐私。

我们可以举些例子来简单地分析一下不同人的财务风险的差异。

A家庭,丈夫40岁是国企职员,工作稳定,收入也不错;妻子35岁,自由职业,收入不稳定,但有很好的理财能力(年化收益8%以上)。有一套房,无贷款,并有100万存款。

仅从上面这些条件来看,这个家庭的主要财务风险有两个:丈夫的收入,家庭成员的意外和大病。比如,可以给丈夫买意外身故险,给所有家庭成员买大病险和意外险。因为妻子有很好的理财能力,就不需要理财型的健康险,买消费型的健康险就可以了,比如一年交几百元的那种健康保险卡。

B家庭,情况跟A家庭类似,但妻子不会理财,花钱无度,还有赌钱的习惯。除了房子,家里没有太多积蓄。

B家庭的财务风险有三个:丈夫的收入、家庭成员的意外和大病、财产积累问题。对于B家庭来说,一份理财型的保险还是需要的,虽然不及银行定期收益,但因为是无法取现消费,避免了妻子不良习惯可能导致老年仍毫无积蓄的财务风险,相当于强制储蓄,保证将来的财务能力。

C家庭,夫妻都是40多岁,共同开了家公司,资产千万,8岁的孩子在读小学。夫妻没有太好的理财能力。

C家庭表面上看,是个非常富裕的家族。但是C家庭的财务风险是很高的,包括:公司的经营风险、夫妻双方的健康。现实中,我们看到生活中不少企业主因公司破产,从几千万身家到负债累累、甚至流落街头的例子。那么C家庭在拥有很好的现金流的时候,购买多份理财型、分红型的保险,是很必要的,甚至可以趸交,以保证公司经历大起大落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教育、医疗等需要。

上面的例子只是简单的说明,生活中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表面看起来经济条件相当的人,财务风险可能相差巨大。评价一个人、一个家庭的财务风险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多,工作稳定性、职业风险、收入水平、收入预期、消费习惯、不良嗜好、健康状态、婚姻关系、家庭成员结构、家族关系等等都影响到财务风险。

猜你喜欢
推销员大病家庭成员
家庭成员的排序 决定孩子的格局
大病预防先调湿热
推销妙招
推销电话
论蔡和森、李富春革命家庭成员赴法勤工俭学之原因
推销员星星狐
最强的推销员
煮饭时加了点它 就能防治5大病
大病医保 重细节保落实
建立大病保障机制正当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