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核心素养 让音乐学习有效生成

2017-05-20 10:07陈文英
关键词:文化理解艺术表现核心素养

陈文英

摘 要:核心素养是作为个体生命的学习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活性元素,它为个体自由、全面、和谐发展奠基,为人生的幸福成长奠基。音乐教育在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丰富和发展形象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全面启动之际,如何让学生的音乐学习有效生成是尤为重要的。笔者就促进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感知、提升学生对音乐的艺术表现、开启学生对音乐的文化理解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核心素养;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7-019-1

《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提升创造力。教育的核心是人,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定生动有趣的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真正的发展。

一、营造氛围,促进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感知

每个儿童的身上,都蕴藏着一位天然的“教育家”——与生俱来的学习天性与教育基因。如果教师能够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条件,儿童自带的“教育家”便会走出来,与知识建立有效的连接、对话,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也就生成了。

1.视频引发情感

在一次听课活动中,一位老师执教了《爷爷为我打月饼》一课,在学生用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完歌曲后,老师话锋一转,让学生欣赏了一段《啊,摇篮!》里的一个片段,影片主要讲了:保育员罗爷爷为了照顾多个孩子,疲劳成疾,在中秋那天,当孩子们在欢天喜地地做月饼的时候,罗爷爷悄悄地离开了人世,当学生再次唱起《爷爷为我打月饼》,充满了怀念之情,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老师不需要过多的言语,一段视频就让学生的情绪有了自然地流露。

2.竖笛激发兴趣

诗人歌德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对于中年级的儿童来说,学习器乐的兴趣与信心重于一切。三年级,竖笛进了课堂,学生对这个新奇的乐器甚是喜欢,每节课都能很自觉地带好乐器。课堂上,优美的旋律令学生对竖笛是爱不释手,《阿西里西》、《亲爱的回声》等等,这些曲子旋律优美,而且简单易学,深受学生喜爱,如果哪节课上由于时间来不及没能吹上竖笛,教室里就会一片惋惜声。课上,只要是老师的一个手势,学生就能随着音乐吹出动听的旋律;当老师让学生自由吹奏时,学生欣然开始自己练习,遇到不懂的还很自觉地向周围同学请教。班级里的zxh、chb都是出了名的调皮鬼,可是,一上到音樂课,调皮鬼马上变得文质彬彬,那股乐于好学的劲着实令我感动。是啊,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需要意识,将本课需要的吹奏技巧以他们喜欢的“惊奇”的方式呈现,仿若精彩的演出,让“有意思”始终成为他们的共同感受。相信厚积薄发,吹奏技巧的动态呈现,定能让学生自我“习得”,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适时教学,提升学生对音乐的艺术表现

让学习有效生成的关键在教师。为了“让学习有效生成”,教师要在课堂上营造“真”学习的氛围,提供“真”学习的方法。

如教学《树叶儿飘飘》时,在学会歌曲后,为了让学生能用优美、动听的歌声表达对秋天的喜爱之情、表现和体验在“视、听、想、唱、动”等综合音乐活动中感受秋天的美丽。采用接力方式把全班分成三组,每组完成一种表演形式。学生们用沙子放入矿泉水瓶,瓶子有节奏感地振动发出的沙沙声丰满了歌曲的旋律,那是打击乐组发明的;废报纸撕成长条上下甩动,美丽的树叶舞起来了,这是歌舞组集体智慧的结晶;合唱组将组员排成树叶状,好像教室里散落的片片树叶儿在快乐地歌唱。接着互相交换表演形式进行,学生乐此不疲。课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继续合作创作表演歌曲……在会唱歌曲的基础上加上各种表演形式,是件多么惬意的事情呀!多种形式的变换,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体悟了音乐的无穷魅力。那一刻,我领略到了《牵着蜗牛去散步》一诗中传递愉悦的那种美妙感觉。这样的活动像“酵母”一样,具有强大的唤醒、激活、开启功能。教学中,先让学生“下沉”到情境世界、生活世界,然后经历体验、探究、思考,将学习“上浮”到运用层面。在这个过程中,“惊奇感”始终伴随其中,并由此带给学生更多的自我感、意义感和获得感。

三、启发思维,开启学生对音乐的文化理解

教师要认真倾听来自学生不同的思考,对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心得,要试着了解、尊重和接受。教师只有全身心地接纳学生,尊重他们的情感与思想、课堂上学生才会自由、自信、自觉、自制,学习才会有效生成。

在教《小树叶》这首歌时,歌曲两段不同速度的演唱,为演唱歌曲增加了难度。为了让学生能跟着音乐正确地演唱,启发学生:第一段是小树叶要离开妈妈了,心里非常害怕和不舍,所以要用较慢的速度和优美的声音来表现秋叶飘零,略带伤感的情绪,到第二段时,让学生自己思考:该用怎样的速度来演唱呢?学生说:“第二段小树叶表现出了勇敢、开朗、乐观的心情,所以要用稍快的速度来演唱,表达小树叶期盼春天归来的情绪”。多好的回答啊!学生在这样的启发下,能用不同的速度和演唱方法来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

学习是掌握知识,学会思考和形成思想情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欲望被激发,情感被激起,思维被激活,知识结构和图式逐步形成,这就需要教师提供学生参与学习的课堂空间,有了这样的学习空间,才能实现有效学习的生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文化理解艺术表现核心素养
从“技术理性”到“文化理解”:当代音乐教学范式的转向
探讨琵琶演奏中的音乐感觉与艺术表现
论艺术设计与绘画的关系
论合唱指挥中的肢体语言艺术表现
浅谈二胡表演艺术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浅谈初中英语词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