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轻松”于课堂 融“趣味”于生活

2017-05-22 16:21陈燕娜
创新时代 2017年5期
关键词:轻松生活数学

陈燕娜

小学数学学习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教学活动中既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也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应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从源头入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中,笔者发现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自制力差,易受外界干扰,所以没有明确、长久的学习目标。只有当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会主动地学习,持久地学习,可以说学习兴趣是小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源。而实际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课上注意力集中、勤思考,课后及时完成作业、爱提问题的往往是对学习热情极大,兴趣持久的学生。而课上常常开小差,课后拖拉作业的学生大多是缺乏学习兴趣、被动学习的学生。

一、学习兴趣—投入数学学习的风向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数学学习的总目标之一是,学生能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围绕这项总目标,教师实施的课堂教学中应以教学内容为载体,以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和生长点,着眼于其长远发展。

实践中课堂教学的新旧对比,区别在于学生的学习状态是被动接受还是主动探究,面对问题是机械模仿还是自主解决,学生的态度是盲从还是独立、富有创造性。如果能关注到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适当的教学方式,就能突破以往的课堂模式,从而让学生的思维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产生探究知识的愿望。这样既能使学生获取成功的体验,又对提高教学效率起着很大的作用。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往往来源于形象、直观的实物、教具,他们喜欢手脑并用。猜想是思辨的前提,小学生对于未知、新奇的事物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可以在课堂中精心设计悬念,用“困惑”来激发学生追本求源的兴趣。假如课堂教学中的新知新想法,在课后能够得以延伸并应用,也能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学而有用,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对数学问题产生强烈的兴趣,才可能大胆探究,深入思考,创新思维,由此达成数学学习的总目标。

二、课堂实施—培养学习兴趣的主阵地

课堂教学通过师生交流、沟通,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相应的知识、技能,更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情绪,关注学生学习兴趣之所在。新课堂更多关注、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探究、發展。教师应把兴趣的培养贯穿始终,渗透到每一节课、每一个单元、每一册教材的学习中,渗透到各种类型的课堂教学中。

1.在课堂动手操作中培养兴趣

皮亚杰说:“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学生通过动手做数学、用数学,亲身体验学习过程来更好地学数学。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他们的数学课堂就需要动手操作,这也是学生认识事物的基础和起点,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展现。因此,动手操作是帮助低年级学生培养兴趣极为重要的方法。

首先在《认识分数》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对于“创造”分数十分感兴趣,于是设计出一系列操作体验环节。比如说用纸折出不同图形的二分之一,折出不同图形的几分之一,将同样一个圆连续对折,“创造”比较分数的方法。这既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活动机会,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在动手实践、交流讨论中探究新知,激发创新动力,理解并感受到分数的意义与大小。

其次在《平移与旋转》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所教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等特点,重新编排例题和练习,重新建构教学过程。课中安排了移一移、数一数、画一画等各种数学活动,既贴近学生的学习需求,满足他们的活动愿望,又能使生活经验提升为数学知识。并且课中有大量演示,利用观察与操作,使学生手脑并用,积累数学操作活动经验,建立平移和旋转的空间观念,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抓住事物运动方式的本质。

2.在课堂猜想论证中培养兴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应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所以,猜测论证也是小学生所必须的一种能力。在大胆猜想时,学生积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尝试应用旧知来解决新问题,进行着一次次智慧挑战和精神历险。所以,鼓励学生更多地对问题做出猜想,能够促使学生打破固有的定式思维,培养学生探索的兴趣。

《角的认识》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教师把用纸做成的活动角的两边张开后,让学生思考角有什么变化,学生初步感受到角变大了。教师再把活动角的两边合上,学生又感受到角变小了。教师再适时给予启发:根据刚才角的变化,请你猜一猜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学生猜测、讨论后回答:好像角张开一些就变大,合拢一些就变小。学生又通过观察打开和合拢纸扇再一次肯定了之前的猜测。教师把活动角画在黑板上,让学生猜测:如果把这个角的两边剪短些,角有什么变化?学生有的说有变化,有的说没有变化。教师把修剪后的活动角贴在黑板上,与原来的角完全重合,学生惊喜地发现:原来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长短无关。这样的教学过程,促使学生不断观察、不断猜测,继而通过操作不断证实或否定猜想。在这一过程中,大家的思考火花进行智慧碰撞,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

3.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激发起了学生的兴趣,不管做什么,都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唤起学生兴趣的最好方法就是游戏。《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在游戏环节中,学生积极参与,积极交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融洽,学习兴趣更大。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更容易获取知识,不知不觉间学习兴趣持续高涨。教学《年月日》时,学生明确大月和小月后,教师组织学生做“起立坐下”的游戏。男生代表大月、女生代表小月,教师报月份,学生起立。也可以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出生年月,先让大月的同学起立,再让小月的同学起立,最后提出还有哪些同学没有起立。在游戏中,学生乐意记住大月和小月,也提高了运用知识的兴趣。教学中如果能给学生一架轻松的梯子,学生就能愉快地爬上来,看到上面无限美好的风景。

三、現实生活—培养学习兴趣的后花园

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主张教育同实际生活相联系,反对死读书,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生活中处处蕴藏着数学问题。孩子对生活充满了好奇和想象,生活既是他们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其对学习产生兴趣的源泉。所以说,兴趣不仅要靠教师课堂上培养,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到生活中去感知、发现,并主动去探索,体会到数学就存在于周围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释现实中的数学现象,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低年级学生学习《统计》后,教师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事情去进行统计,如统计大家喜欢看的动画片、喜欢的小动物、喜欢去的公园、喜欢吃的各类水果……让学生去统计喜欢的学科、作业完成情况、体重身高的变化情况、同学们上网查阅次数等这些有教育意义的事情。让学生对课外活动进行统计,如投篮、跳绳、拍皮球、踢毽子、打乒乓球比赛等。选择这些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事物进行统计既可以大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体会到统计对于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与价值,慢慢形成统计意识。在学完《认识时、分、秒》时,教师让学生数一数自己每分钟跳绳的次数、走路的步数、心脏跳动的次数、写字的字数等。当然还可以和不同的人进行比较,想一想差异的原因。教学《认识平面图形》后,教师让学生观察家中各种家具的面是什么形状的,装饰品由哪些形状组成。认识立体图形后,启发学生到校园里观察柱子的形状、屋顶的形状。通过到生活中去找一找、看一看等课后延伸活动,提高了孩子的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学习兴趣。

高年级学生学习《数字与信息》时,教师启发学生在调查和辨析中,重新认识数字。以课前调查拉开序幕,课上由小书迷所借图书的编码导入,到学生汇报生活中的编码记忆,学生讨论身份证号码的异同,再到练习巩固中创设的小宁难题、警察破案情境,以及最后的编号设计等,这些把编码的生活化体现到了极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重新认识数字的特性。学完《简单的周期》后,教师启发学生探究生肖里的奥秘,设问:说说你的年龄,你属什么?课后请你调查,还有谁与你属相相同?他几岁?为什么属相相同,年龄却不同?说说今年多少岁的人与你是同样的属相?这些问题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题题有效,题题创新,提供给学生富有挑战性、趣味性的问题,也更凸显数学的应用价值。

通过数学教学的实践,笔者深深体会到学习兴趣的的确确影响着数学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当然,兴趣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地落实到课堂教学和课后拓展中,学生也是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培养起数学学习兴趣的。为了学生终身学习、长久发展,学生的课堂中必须多一点“轻松”,学生的生活必须多一丝“趣味”。

猜你喜欢
轻松生活数学
论述小学语文轻松作文的教学尝试
浅谈怎样营造愉快的语文课堂氛围
如何让初中历史的学习更轻松
生活感悟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