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技创新的常州市生态文明建设模式与政策研究

2017-05-22 00:59艾敏高晶蕾石崇
绿色科技 2017年8期
关键词:对比分析科技创新

艾敏 高晶蕾 石崇

摘要:对常州市区、金坛区、溧阳市三个地区基于科技创新的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进行了调研,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并分析了常州市不同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中技术发展状态。结果表明:生态文明建设总绩效指数呈现一定的地域性,常州市区、金坛区总绩效指数要远高于溧阳地区,并且历年指数不断上升,其中金坛区上升幅度较大,总体在生态环境与能源利用领域建设得分较高;而溧阳地区绩效指数得分最低,甚至呈现下降趋势,但在绿色产业与环境管理领域有一定建设成效。

关键词:科技创新;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8013703

1引言

20世纪80年代,我国曾明确提出,防治环境污染,一靠政策、二靠管理,三靠技术[1]。在传统发展模式导致的环境问题日趋突出的现代,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赖于科技创新的助力。近年来,常州市不断努力建设生态城市,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常州市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仍存在短板,特别是如何从科技创新的角度更高效地推进常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还未曾有过深入探索。

国内外关于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可分为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两种。定性研究多集中于科技创新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宏观层面的意义分析并提出实施建议。在定量研究方面,有研究通过数据分析来评估科技创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程度[2~4],然而这些研究还无法全面剖析生态文明建设现状水平及存在的问题。为弥补以上不足,有部分学者开始通过构建指标体系评估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5],但现阶段的指标仅从生态文明建设角度去确立,而没有着重在科技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作用上。

本研究通过对常州市区、金坛区、溧阳市三个地区基于科技创新的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进行调研从而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出了常州各地区2010~2014年在绿色产业、能源利用、生态环境、环境管理4个领域基于科技创新的生态文明建设绩效指数,并分析常州市不同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中技术发展状态。通过从时间、空间角度分析、对比各地现状及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短板,提出相应发展模式及建议。

2评估方法与数据处理

2.1指标体系建立

本研究中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既要反应常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又要凸显科学技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应用。根据此指标选取原则,本研究借鉴了国家级生态县、乡镇、市建设指标及常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等相关评估指标体系,并充分结合市情,从而设定绿色产业、能源利用、生态环境、环境管理4个一级指标,并在一级指标基础上细分出与科学技术相关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标,最终得到9个二级指标,见表1。本研究中,目标值的确定考虑了常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中提出的规划目标或理想状态下的目标。

2.2信息收集及数据来源

对基于科技创新的常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科学合理评估、收集和整理评价信息是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针对常州市生态建设的特点及实际情况,基于2011~2015年《常州市统计年鉴》及环统资料,收集了常州市区、金坛、溧阳三个地区2010~2014年各项评估指标的具体数据。

2.3数据标准化

由于原始数据间存在量纲不同和指标间数量级存在明显差异,需要统一指标量纲和缩小指标间的数量级差异。而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即为通过数学变换来消除原始变量(指标)量纲的影响。

在使用目标渐进法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时,将每项指标转换为0~100间的数值。其中,0表示为观察到的最低数值,100表示为环境绩效目标。指标分为正向和负向两类,正向指标的数值越大越好,负向指标反之。

3评估结果分析

各区2010~2014年绩效指数如图1所示。总体来看,生态文明建设总绩效指数呈现一定的地域性,常州市区总绩效指数要远远高于金坛与溧阳地区,普遍在50以上,而溧阳市总绩效指数最低不到30。

从历年变化趋势来看,常州市区与金坛区总绩效指数不断上升,其中金坛区上升幅度较大,与2010年相比2014年总绩效指数上升了60%。而溧阳市绩效指数大体呈现下降趋势,仅2014年有回升现象达到22.98,但仍低于2010年的总绩效指数。

从一级指标剖析来看(图2),各地区在生态文明建设的不同领域发展存在一定差异,这也能从侧面反应出各地区科技发展水平的高低不同。

生态环境方面建设成效较为显著,在总绩效指数中占据大部分甚至超过50%,并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其二级指标显示,常州市三个地区SO2、NOx、COD排放强度逐年下降,其中COD排放强度5年来均低于目标值。“十二五”期间,常州市不遗余力地在推进污染物的减排工作,尤其在技术层面进行了提升,从而导致污染物排放强度不断降低。

常州市区与金坛区在能源利用领域也投入不少科技力量,其绩效指数仅次于生态环境建设领域。“十二五”期间,企业技术改造和工艺革新力度不断加大,与2010年相比,常州市区与金坛区单位GDP能耗分别下降了20%、30%左右。而溧阳市现状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2015年其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84%,偏重的能源结构导致2010~2014年溧阳市单位GDP能耗则是常州市区、金坛区的2~3倍,这成为溧阳地区生态文明发展的短板及阻碍,需要尽快进行完善。

从绿色产业发展领域来看,3个区域绩效指數占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溧阳地区,近几年该领域的绩效指数有超于常州市区与金坛区,并在总绩效指数中的占比较大。近年来,常州市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及R&D方向投入大量资金,政府及企业更加重视产业、技术创新发展。“十二五”期间,常州市全面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超过2.8%。此外,江苏省智能装备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也将落户常州科教城,为常州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环境管理领域绩效指数最低,并且各地区都没有明显改善趋势。2010~2014年,常州全市环保投资额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环保能力建设资金投入不够,2014年三个地区环保投资占GDP比重都不到1%。此外,政府、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度不够,这也与环境监测技术、监测手段有很大关系。

4讨论

4.1基于科技创新的常州市生态文明建设主要问题

(1)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相关技术薄弱、落后及专业人才缺乏的制约。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型、集成性和产业关联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常州市能否顺利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虽然常州市在不断鼓励科技创新,但目前产业发展技术整体水平还比较低,仍以中低端为主,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此外缺乏人才支撑也是制约因素之一,环保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太少远跟不上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2)生态环境质量仍存在提升空间。

常州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基础还需稳固,污染物排放强度仍需进一步下降。从上述对污染物排放强度分析来看,SO2与COD削减成效较好,其中COD排放强度已达到相应目标,并仍有进一步下降趋势,而NOx仍与目标存在一定差距。这与政策刺激息息相关,“十一五”规划较早地提出SO2和COD两项约束性减排指标,而氮氧化物在“十二五”规划中才成为约束性减排指标,导致NOx减排滞后于SO2和COD。

(3)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的制约。

从前述数据分析可知,以重化工业为特征的產业结构导致溧阳市单位GDP能耗较高,新能源消耗量占比也不乐观,造成了低碳产业比重低的现实,这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客观问题;而常州市区与金坛地区能源利用情况虽优于溧阳市,但仍与目标存在一定差距。

(4)环境管理能力仍旧薄弱。

环境监管技术是衡量一个地区环境监管能力强弱的重要指标。从环境管理数据分析结果来看,环保投资虽持续加大,但占GDP比重却没有随之升高,而出现下降趋势。资金的缺乏导致了近几年常州市环境管理能力提升仍较缓慢,有些技术问题仍难以突破。

4.2基于科技创新的常州市生态文明建设模式

常州市基于科技创新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是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一种全新探索,需要依据常州市各地区的经济基础、地域特色来选择探索适宜的建设模式。常州市各地区基于科技创新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可以采取扬长补短的方式进行构建,在上述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各地积累的科研条件、技术储备、政策发展策略来选择不同的侧重点领域,通过弥补短板来提高建设效率,形成有地域特色的基于科技创新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

常州市基于科技创新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如图3所示。

4.3基于科技创新的常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建议

(1)产业发展创新。

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常州市应顺应市场需求,结合现有产业基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鼓励发展以智能制造装备为主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以碳材料为引领的新材料产业、以太阳能利用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产业、智能电网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注重开发、利用新工艺、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最终形成高端化、高智化、高新化的产业体系。

(2)污染整治技术创新。

改善末端治理技术,提高污染物去除效率。从现状来看,常州市氮氧化物排放强度较高,在未来几年氮氧化物应为重点减排对象。根据《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相关要求,除循环流化床锅炉以外的燃煤机组均应安装脱硝设施,新型干法水泥窑要实施低氮燃烧技术改造并安装脱硝设施。

(3)环境监管创新。

完善污染源监测监控系统。基于物联网、云技术、3S(GIS、GPS、RS)空间技术、大数据技术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等最新科技,实现对常州市生态环境监控管理水平的技术支持,以此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效率。

促进减排设施运行效率的提高。通过不断完善的污染监测手段实现污染物的在线实时监测,通过搭建应急环境监测方法标准体系,完善企业超标指数报警联动制,实现对企业突发性污染事件的应急监测。

参考文献:

[1]

盛学良, 任炳相, 朱德明. 环境保护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方法及预测研究[J].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3, 25(6): 365~366, 369~369.

[2]Grossman G M, Krueger A B.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5, 110(2):353~377.

[3]Sawa T. Japans Experience in the Battle Against Air Pollution: Working towa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M]. Tokyo:Pollution-Related Health Damage Compensation and Prevention Association, 1997.

[4]张伟, 蒋洪强, 王金南, 等. 科技创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和贡献[J]. 中国环境管理, 2015, 7(3):52~56.

[5]张明明, 李焕承, 蒋雯, 等. 浙江省生态建设环境绩效评估方法初步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09, 29(6):594~599.

猜你喜欢
对比分析科技创新
戴·赫·劳伦斯《菊馨》三个版本对比分析
论以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烟草行业可持续发展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成渝经济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比较研究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要素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率分析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
基于数据库的唐诗宋词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