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纪沐风栉雨 五十年大豆情缘

2017-05-24 18:03陈曦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7年4期
关键词:种质大豆遗传

陈曦

编者按:大豆原产自中国,已有五千年栽培历史,古称菽。目前已经广泛栽培于世界各地,成为各国人民主要的蛋白质和油脂营养来源和保健性食物。然而,随着国内对大豆的需求不断增加,进口大豆不断充斥着国内市场,对我国大豆产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因此,发展大豆科技,振兴大豆产业,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众多大豆科研工作者一直追求的目标,而盖钧镒院士便是这支队伍的领航者。

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追赶世界先进技术,坚持农业科研创新,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其中,在农业科学教育与研究园地辛勤耕耘半个多世纪的盖钧镒院士,将“发展我国大豆科学、大豆产业,争荣于世”作为一辈子奋斗的事业,以“学而知不足,思而得远虑;勤奋以求进,执着致探新”的精神,谱写了一篇“自强不息天行健、恒求必得乃人杰”的大豆发展新篇章。

业精于勤,锲而不舍

上世纪50年代,盖钧镒走进南京农学院这所大师辈出、人才渊薮的学校,并在我国著名的大豆遗传和试验统计学家马育华教授的谆谆教诲下,他这个城里人真正走进了“农门”,而这之后在苏北农村的劳动锻炼,更是让他这个对农业不曾感兴趣的人深深热爱上了这片土地,立志为农业、农民、农村服务一生。

盖钧镒深知科研报国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他于1963年考取了马育华教授的研究生,担任马教授主要助手之际,他有幸参加育成并推广了南京农学院第一批大豆新品种“南农493-1”、“南农133-3”、“南农133-6”等,对大豆遗传育种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即使是文革时期,他们仍坚持科研工作的开展,在极其艰难的70年代初期,育成“南农1138-2”大豆品种,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推广成功,为其后来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走出国门,扩展视野一直是盖钧镒梦寐以求的,1980年,他如愿作为改革开放后教育部首批国家公派出国访问学者,赴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担任客座助教授。期间,他不敢有丝毫懈怠,而是借助各种机会搜集、整理和学习关于大豆科技方面的知识,通过全面分析,他提出,我国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在作物育种领域的薄弱环节以及在世界范围内该领域向纵深发展的核心问题与突破口,就是一定要抓住作物种质资源的研究,一定要加强对作物品种的搜集、研究、整理,并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其遗传性状开展深入研究。

回国后,盖钧镒立刻投入到紧张的科研工作中,并确定了以植物遗传育种的研究和教学为主要工作方向,并且一干就是50年,这期间,他围绕植物遗传育种学和统计遗传学以及两者结合的领域在遗传资源、育种与育种性状、数量性状遗传与育种方法、育种应用生物技术与基因组学等方面展开研究。所研究的作物主要为大豆,间或取材于水稻、小麦、油菜等。主要研究进展如下:

1.在国际植物遗传资源委员会的资助下开展了以中国南方大豆地方品种为主的资源搜集、整理与研究工作,获得了1.3万份材料,在此基础上揭示了该群体主要经济性状遗传潜势。从育种需要出发,按产量、抗性、品质等建立了10个种质筛选、遗传和创新的研究系列,创造一批优异种质。将种质研究推进到基因组学领域,与中科院遗传所合作建立了我国的高密度大豆遗传图谱,并用于育种性状的分子标记研究。全面研究了中国大豆育成品种的系谱及其遗传基础;提出了中国大豆熟期组划分方法和品种生态区划;通过国际合作利用细胞器DNA分子标记提出了与传统学说不同的栽培大豆起源于南方野生群体的分子遗传学论据。研究成果“中国南方大豆地方品种群体特点和优异种质的发掘、遗传与选育”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其它还获得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三等奖8项。

2.设计并主持国家“七五”~“九五”大豆育种攻关计划,一方面着眼于在全国24个单位中建立全国大豆育种研究的体系,促进全国大豆遗传育种研究水平的提高;同时还主持或参加育成“南农73-935”等30余个大豆品种,在长江中下游累计推广面积3000多万亩。“南农1138-2”、“南农88-31”等新品种获5项省部级科技奖励。

3.将数量遗传多基因假说拓展为主基因+多基因模型,实现了从只能研究多基因的整体效应到能同时鉴别1~3个主基因个别效应和多基因整体效应的突破。并将统计遗传学与育种实践紧密结合,发现了亲本配合力与世代的互作及其育种意义,提出野生大豆种质渗进的回交方法和交互使用轮回亲本的修饰回交法,研究出了提高遗传试验精度的简化广义格子设计。“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体系的分离分析方法”等成果获部级二、三等奖3项。

可以说,盖鈞镒院士的成就已经不仅仅是对于大豆产业的推动,而是更加完整的诠释了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农业科研上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如今已经到耄耋之年的他,仍然为我国的大豆事业殚精竭虑,他说,作为世界上曾经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要想改变今天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的现状,就要在大豆产业科学技术发展中注重基础性研究。首先,要加强高产、稳产、优质、多抗、高效、广适性强的大豆新品种选育,拓宽大豆品种的遗传基础,要加强种质资源研究,发掘优异基因,研究转移目标基因的技术和方法。第二,以大豆高产、优质、节本、增效为目标,开展大豆施肥、灌溉、栽培调节、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并将这些技术进行集成、组装、配套,实现我国大豆生产的机械化、规模化、现代化。第三,大豆的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是影响大豆生产的重要因素,要加强大豆自然灾害预警和防控技术,并重点研究大豆病虫草害发生规律以及气象灾害的预测预报,提高我国大豆生产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第四,要加强应用性的高新技术研究,实现育种理论方法的更新。同时,他认为从整个大豆产业来看,只有把大豆列入粮食安全体系,把对大豆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高度,才能真正做到发展大豆科技,振兴大豆产业,造福炎黄子孙。

教研相长,承前启后

作为一位有远见的科研工作者,为国家创建一个能够持续发展的科研中心,培养一批有进取精神的创新人才,一直是盖钧镒教授的夙愿。于是,他在30多年的学科建设中,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和研究梯队的建设,强调教研结合。经多年努力建成“国家大豆改良中心”,成为我国大豆遗传育种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基地。迄今共培养博士后4人、博士生53人、硕士生102人。教学中,他倡导培养高层次人才必须在学科前沿上发展,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在科学探索中教学相长的精神,把全部精力倾注于培养学生和科学探索上。并主讲了“田间实验和统计方法”和“作物育种学”本科生必修课程,“作物遗传改良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工作的试验统计方法”等研究生必修课程,目前仍承担 “植物育种研究进展”、“植物遗传育种专题研讨”等博士生课程。主编《试验统计方法》和《作物育种学各论》两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主编《植物数量性状遗传体系》入选全国研究生指定教材(2004年)。《试验统计方法》被评为全国100门精品教材(2003年)和优秀教材奖(2005年)。参编的《田间试验和统计方法》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997年)。还经常选派人员出国进修,吸引优秀学术骨干到所工作;先后与美国、日本等国的大豆研究单位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建立合作研究关系,获得多项成果并多次应邀出席国际会议,宣读论文、宣传我国大豆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

盖钧镒教授追求真理,执着探索,锲而不舍。数十年如一日辛勤工作,取得了累累硕果。迄今育成大豆新品种22个,发表论著600余篇册,其中SCI收录论文128篇。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18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8项、江苏省科学大会奖1项)。由于突出成就,1984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8年获中华农业科教基金科研奖,2002年被授予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9年获农业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三农模范人物”荣誉称号,2015年获农业部“中华农业英才”奖。

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盖钧镒教授一生阅云山万里,沉气度万千,他五十余年殚精竭虑,一直带领着最给力的团队,锐意进取在我国大豆事业的最前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引领着我国大豆产业体系的队伍在波澜壮阔的大潮中不断前进,共同为祖国的农业发展和经济建设撑起了一方天地!

专家简介:

盖钧镒教授,1936年6月5日生,江苏省无锡市人。南京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农业部大豆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名誉主任,中国作物学会荣誉理事长。原中国大豆产业协会副会长,原中国作物学会大豆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原南京农业大学校长、世界大豆研究会第五届常务委员,八届全国人大代表。1957年毕业于南京农学院农学专业,1968年完成作物遗传育种研究生学业。作为改革开放后首批公派留学人员,1980-1982年在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做访问学者;1988-1989年应美国科学院中美学术交流委员会邀请在北卡罗林纳州立大学任访问教授。长期从事大豆种质资源、育种生物学和数量遗传与试验统计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并不断融合和创新,为我国大豆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猜你喜欢
种质大豆遗传
非遗传承
注意防治大豆点蜂缘蝽
华南地区最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建成
从大豆种植面积增长看我国粮食安全
巴西大豆播种顺利
大豆的营养成分及其保健作用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亚麻抗白粉病种质资源的鉴定与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