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林园里的装甲遗珍

2017-05-26 18:51王笑梦
兵器 2017年5期
关键词:轮式装甲车轮胎

王笑梦

2017年春节期间一个偶然的机会,获知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亭林园公园中存放有一辆破旧的8×8轮式装甲输送车。该车外形酷似苏制BTR系列轮式装甲车,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摆放在公园中。很多人为该车的模样所困惑,有的人说是当地驻军部队淘汰的某型装甲车,有的人说是拍影视剧留下来的道具车。为此,笔者专门驱车赶到昆山亭林园一睹尊容。曾经与该装甲车合影的昆山网友纷纷发来老照片,让人们能够看到很多已经遗失的细节。让人惊喜的是,这不是什么退役车辆,也不是子虚乌有的道具车,其身份很可能是一辆“二四”会战之后研制的国产WZ522-1型8×8轮式装甲输送车第二轮样车!其发动机上铸有“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的毛主席语录,可以看到当年“二四会战”的时代影子。该车融合了“二四会战”期间研制的WZ522-1型8×8轮式装甲输送车第一轮样车和WZ523型轮履合一装甲输送车的技术特点,是沟通国产早期轮式装甲输送车和现代轮式装甲输送车的桥梁。

我军轮式装甲车的早期发展

1959年3月14日,位于西南的某厂接到紧急任务后迅速进行了全厂动员,仅用了三个昼夜就在1辆苏制吉尔-157汽车底盘基础上改装出了第一辆装甲车样车,该车完成试验后被正式命名为WZ533装甲汽车。这是新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种装甲汽车,战斗全重9.14吨,车长6.680米,宽2.3米,高(至枪塔)2.8米,最大速度45千米/小时。乘员3人,包括驾驶员、副驾驶员和报务员,载员12人。车体顶装甲板上安装有带装甲防盾的敞开式枪塔,带有1挺7.62毫米机枪,可360°旋转。1960年2月,该厂又在国产化后的“解放”CA30型2.5吨越野汽车底盘基础上改装生产出WZ533M装甲指挥车。

WZ533装甲汽车投入藏区使用时,装甲防护能够有效防御远距离发射的步机枪弹,很好地保护车内人员安全。而带防盾的机枪塔和四周多个射击孔,使该车成为一辆“火刺猬”,面对无反装甲能力的藏区叛军具有压倒性优势。有人认为,WZ533型装甲汽车就是当年我军第一型装甲反伏击车。但该车在高原使用中也暴露出动力不足、越野性能较差的弱点,因此最终只作为临时使用,而未成为我军制式装备。

在西藏平叛之前,我军已从驻旅顺军港的苏军手上接收了25台BTR-152型6轮驱动装甲车,为新型轮式装甲输送车研制提供了实物参考。1961年初,装甲兵下达了研制新型轮式装甲输送车的任务,这种在国产“解放”CA30型2.5吨越野汽车底盘上研制的新型装甲输送车被命名为WZ521型轮式装甲输送车。1961年12月底,装甲兵科研院试制工厂试制出第一辆样车,随后进行了2245千米试车。在此基础上,第二轮设计和试制工作决定移师成都西南金属结构厂,以便及时听取进藏部队意见和建议。

1963年6月,西南金属结构厂试制出了3辆用于设计定型的样车。由于受到了苏制BTR-152轮式装甲输送车的影响,样车中包括了敞开式车顶和封闭式车身两种型号。这与早期BTR-152采用敞开车顶,而后期BTR-152K采用全封闭式车身的情况如出一辙。为此,敞开式车顶的样车被命名为WZ521-1型,封闭式车身的样车被命名为WZ521-2型。1963年7月至1964年5月,两种样车分别在成都、南京、北京三个地区进行了25000千米设计定型试验。1964年初,该车通过技术审查,在战技术性能上均超过了任务书的指标要求,随后由国务院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WZ521-2(封闭式车身)轮式装甲输送车设计定型。1964年12月,总参正式将该车命名为“1964年式装甲输送车”,简称64式轮式装甲输送车。

该车战斗全重9.165吨,可以乘载包括正副驾驶在内共23人,极大提升了战斗人员输送能力。一辆64式装甲输送车能够搭载2个步兵班,或两个82毫米迫击炮班,或3个重机枪班,或1个步兵班和1个82毫米迫击炮班,或1个步兵班和1个重机枪班。如果将载员座椅背放平,该车可以运送物资、器材和弹药。其装载面积7.8平方米,空间高度1.2米,载重达到2吨。该车定型后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又进行了一次修改设计。后经国家批准由西南金属结构厂进行了小批量生产,生产的8辆装甲车后交付部队试用。但此时西藏平叛作战已经结束,使该车未能得到實战的检验。

由于新中国汽车工业完全建立在苏联援助之上,虽然起步并不落伍,但在此后的20余年中发展缓慢,这也导致我军轮式装甲车辆发展困难往往大于履带式装备。

“二四会战”造“大八轮”

无论是临时改装的WZ533装甲车,还是定型研制的64式装甲车,都是6×6驱动式的。在1969年爆发的中苏珍宝岛边境冲突中,我军先后击毁击伤多辆苏军新一代8×8轮式装甲车BTR-60。但BTR-60性能优异,机动、防护和火力性能平衡,也吸引了我军的注意。为了应对可能爆发的更大规模的中苏战争,解放军急需一款可大规模快速投送兵力,在技术性能上等同或超越BTR-60的8×8轮式装甲输送车。

以著名的“二四会战”为标志,中国开始了第二轮轮式装甲运输车的集中研制工作。(参见《兵器》2017年第2期《“二四会战”—中国军工的第一次坦克科研大协作》)。

在轮式装甲输送车研制方面,“二四会战”期间同时研制了WZ522-1型轮式装甲输送车和WZ523型轮履合一装甲输送车,这两种都是不同以往的8×8大型轮式装甲輸送车。装甲兵明确,新型轮式装甲输送车的主要任务是以输送步兵为主,装备机械化部队。其使用区域以北方为主,但要求能够自身浮渡。

有关单位在新车方案论证后确定同步研制两种型号的装甲车,分别是载员16人的WZ522-1型和24人的WZ522-2型。其中为了装备通用性,WZ522-1型车尽量采用当年汉阳特种汽车制造厂1971年开发成功35D(8×8)军用越野车总成和零部件。1970年9月,WZ522-1型样车率先研制成功,10月参加了北京南口装甲兵主持的新型车辆现场汇报会。而WZ522-2型仅停留在方案设计上,未进入实车研制阶段。

1971年1月至3月,WZ522-1型样车在白城兵器试验中心进行了寒区冬季试车,其后根据试车情况进行了第二轮样车研制。1972年至1975年,第二轮样车先后进行了总行驶里程25000千米的各类试验。1976年至1978年,相关单位完成试验总结,全套设计图纸、技术资料作整理归档。1979年至1980年期间,WZ522-1样车还参加了全军装备展览和常规兵器展览,并向国防工办作专题报告,审定相关报告和总结。之后,由于装备体制对是否需要轮式装甲车辆没有确定下来,该车没有能够定型,相关研制工作就此停止。

“二四”会战中还曾经研制过轮(履)合一装甲输送车,设计代号WZ523型。该车参加了1970年10月的北京南口装甲兵新型车辆现场汇报会和之后的全军装备展,但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定型和进一步发展。

WZ522-1第一轮样车和旧WZ523

目前,WZ522-1型轮式装甲输送车第一轮样车停放在包头市北方兵器城旅游景区中,而旧WZ523型轮履合一型装甲输送车样车停放在北京槐树岭201家属大院中。有趣的是,这两型样车的一侧都各停放着一辆从罗马尼亚引进的TAB-77型8×8轮式装甲输送车(苏制BTR-70轮式装甲输送车的罗马尼亚版)。这使我们有幸将国产装甲车与这种典型的苏式血统装甲车进行直接对比。

WZ522-1以国产35D型越野汽车为基础,在结构上取消了汽车车架,采用了全封闭、承载式装甲车体。北方兵器城中那辆WZ522-1型第一轮样车首部尖锐,一改过去装甲汽车的墩头形象。多棱结构的车首装甲具有良好的正面防护能力。车体前部的动力舱盖为一块装甲板独立焊接,并通过发动机顶部开启活动检修舱盖,达到防护能力与维修便利性的平衡。首上装甲处有三扇可以向上翻开的百叶窗进气口,两侧有向后的散热空气排放口。这主要是考虑到浮渡时防止进出风口进水的考虑。由此也可见该车延续了WZ533、WZ521型装甲车的特点,发动机仍然保留在车头位置,而非BTP-70/TAB-77轮式装甲车那种发动机后置布局,与其后广泛装备我军的WZ551型轮式装甲车车族发动机中置格局也不同。

在设计时,为了兼顾浮渡时候的车辆质心,沉重的发动机沿车辆纵轴线向后移动一定距离,处于第一、二车桥当中,并向右适当移动,为左侧的驾驶员留下相应的操作空间。发动机为35D越野车的6105型四冲程直列

6缸水冷汽油机,标定功率110千瓦(150马力)。传动系统虽然仍然是机械式,但由于采用了8×8全轮驱动形式,整个传统系统较老式装甲汽车直接采用基型卡车传动器来说更加复杂。当车辆在良好路况下行驶时,可以只驱动后四轮推进,而在越野行驶时,则结合第一、二桥形成8轮全驱动,以达到较高越野性能。车头的车前照灯为独立设定,钢制保护格栅仅对容易破碎的灯具面罩进行保护,而没有对灯具整体进行保护。这种设计后来没有再出现。而翼子板上转向灯可以与一汽CA-30系列卡车的转向灯通用。

发动机舱紧接驾驶室,前方是大面积的防弹风挡玻璃,视野较好,并均有可向上翻起的装甲板保护。两侧各有一个小型三角观察窗,平时也有可放下的装甲护板保护。驾驶员位于车辆左侧,采用方向盘操作,虽然样车上并没有安装潜望镜,但考虑到闭窗行驶的问题,有必要像BTR装甲车一样使用潜望镜帮助驾驶。其中一具潜望镜还需要能够换成夜视仪以供夜间作战行驶使用。驾驶室与载员室相连。载员室内可搭载16名步兵,两侧前部装有固定式三人长条凳,后部为自翻式五人长条座椅,自动上翻后可以在后部形成较大空间,便于载员经后门迅速上下车。与前两款车型不同的是,该车两侧未开侧门,只在后部开有一扇向右侧外开的尾门,外形与63式履带式装甲输送车尾门相似,尾门两侧各有1具固定式白昼潜望镜和1个射击孔。

载员室前部顶装甲板中央装有一套座圈式回转机枪架,可以安装1挺59式12.7毫米坦克用高射机枪,携弹1500发。该机枪由步兵班班长操作,载员下车后由副驾驶操作。载员舱顶部还有两个分别向前后开启的顶窗可供人员由上方进出车辆、为此在两侧装甲板上各有两组双攀登扶手。车体两侧还安装有4具固定式白昼潜望镜和4个射击孔,使全车射击孔达到10个。此外,车上还配有1支57式信号枪,配弹12发。

WZ522-1型第一轮样车战斗全重达到10吨,车长6.385米,宽2.650米,高(至高射机枪顶)2.609米。采用8轮驱动时越壕宽能够达到1.8米,接近履带式装甲输送车的水平。由于该车研制过程中装甲兵在战技术指标中未明确轮胎要求,因此并未延续使用WZ521-2型装甲车的新型防弹轮胎,而是采用35D卡车的11.00-18越野轮胎,最大速度达到80千米/小时。水上由轮胎划水前进,航速3.3千米/小时,最大公路行程500千米。

因为当时工业基础较差,且没有足够新技术支持,使该车与苏制BTR-70系列相比存在一定差距。比如无封闭式炮塔/枪塔设计,高射机枪射手易受伤(入藏参战的WZ533装甲汽车有机枪塔设计)。12.7毫米高射机枪威力弱于苏制14.5毫米机枪,轮胎无中央放气结构,被枪弹击中后难以行驶。该车也无专用水上推进装置,轮胎划水航速较慢。

旧WZ523型轮履合一装甲输送车外形犹如扩大号的WZ522-1,比身边TAB-77大不少。该车也采用尖锐车头,但车头更短,首上装甲下倾幅度更大,驾驶员视野更好。首下装甲犹如船首,便于水上航渡,不过和WZ522-1型装甲车一样没有安装防浪板的迹象。驾驶室风挡玻璃外的装甲板采用了少有的下翻式,而不是WZ522-1型的上翻式,两侧还有下翻式的三角形侧窗装甲护板。

车顶前部左右两侧分别有一个向两侧翻起的进出舱盖,供驾驶员和副驾驶进出。两个舱盖当中是发动机进气格栅。这说明发动机仍然采用卡车的中心轴线布局方式,但进气已经从车头进气改到了上部进气格栅进气,有效提升了车体的装甲防护能力。从进气格栅两侧还延伸出两个方形排气管,一直沿着车顶两侧边缘线向后伸展,直到车尾部后才转向外侧开口,发动机废气就由这两侧的方口处排出。这种将发动机进排气口都放在车顶的布局也有利于浮渡航行,并在随后的岁月中成为中国轮式装甲输送车的标准设计。

发动机舱后部是载员室,该车车高较高,内部空间充足,乘载舒適度更佳。发动机进气格栅后的顶装甲板中央设置了一个环形座圈,可安装高射机枪。此外,顶装甲后部还有供乘员出入的外翻舱盖。车体两侧装甲板上各有4具白昼潜望镜和4个射击孔。尾部有两扇向两边打开的尾门,明显比矮小的86式履带步兵战车双开尾门要大得多。尾门上各有1个射击孔,但无潜望镜。尾门中间下方的涵道内有一具三叶螺旋桨用于水上航行。这也是国产轮式装甲输送车首次采用螺旋桨推进方式,专用的螺旋桨推进要优于WZ522-1型的车轮划水航行,水上航速估计能够达到6~8千米/小时。

该车最大的特点在于陆上行动装置,8个轮胎独立悬挂但两两为一组处于同一轮槽内。轮胎无品牌标示,应是专门生产的试验用轮胎。轮胎表面装有防滑钉,可以提高车辆在南方水网稻田、泥泞地的通过性。这说明与WZ522-1定位于“三北”地带作战不同,旧WZ523型轮式装甲车主要考虑南方部队使用。根据电动汽车时代网专业编辑宋楠的评测,该车并未安装BTR-70系列类似的全地形轮胎,安装的是胎壁平直的低压胎,适合多雨、泥泞的亚热带、热带和沿海地区行驶。每个轮胎胎面两侧都增加了2排胎钉,可以适配专用的履带,不但如此,这种胎钉并非同一尺寸,而是为了在铺装以及路况较好的多种路况行驶,内外侧胎钉与胎面中央突出端相持平,可以减少非摩托行军导致的异常损耗。遗憾的是旧523并未装备中央轮胎充放气系统。

虽然旧WZ523车名为轮履合一装甲输送车,但无论是实车还是展板说明均无法看出是如何安装履带的。从轮胎外形来看并不适合安装金属履带板,但有利于安装橡胶履带。橡胶履带是橡胶与金属、纤维材料复合而成的环形胶带,具有接地压力小、牵引力大、振动小、噪声低、湿田地通过性好、不损伤路面、行驶速度快、质量小等特点,可以进一步拓展轮式行走机械的使用范围。世界上第一种橡胶履带是日本普利司通公司于1968年率先成功开发的。该车高大的车体和双轮轮槽设计,确实便于行动轮两两安装一条橡胶履带,而轮胎上的防滑钉也正好可以作为传动齿插入橡胶履带的驱动孔中使履带行动。这是典型的轮齿式橡胶履带传动方式。

亭林园军事展品的来源

如果说WZ522-1第一轮样车停放在北方兵器城是由于有着兵器工业集团的背景,而旧WZ523样车停放在201所是因为那是其出生地。那么纯粹民间性质的江南园林风格的昆山亭林园为什么会有珍贵的WZ522-1第二轮样车呢?这辆装甲车又是怎么从京师运往南方,落户昆山的呢?

根据2006年出版的昆山地方志之一的《亭林园志》记载,亭林园位于江南水乡昆山城内西北隅,园中玉峰山形似马鞍,百里平畴,一峰独秀,早在1906年就辟地为马鞍山公园。1936年为纪念顾炎武(1613~1682年,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人,号亭林)而改名亭林公园。2000年更名为亭林园。正是顾炎武在《日知录·正始》中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千古名句,折射出昆山人民的历史责任观。在上世纪90年代,为了加强国防教育,亭林园管理方在原来的儿童乐园中开辟一块空地建起了一个小小的国防教育园。为了筹备展品,园方在当地驻军和相关领导的支持下,先后获得了一架歼-5甲型夜间战斗机、一辆63式水陆坦克和一辆WZ522-1轮式装甲输送车样车,一共3件展品。

关于这辆WZ522-1轮式装甲输送车样车的来历,《亭林园志》记载得相当清楚。这辆装甲车“来自北京,由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昆山淀山湖工委书记、建国后曾任装甲兵部队首长的诸敏鼎力相助,经过部队有关方面的审批,办妥赠予手续。原昆山县副县长王道伟、原昆山县(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王顺保及亭林公园的领导一起亲赴北京与装甲兵部队201所领导,办好赠送交接仪式,于1991年10月30日委托部队申请军车专列运达昆山。”

在装甲车赠予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的诸敏同志是一位老革命,也是我军坦克装甲车辆研制领域的老领导。诸敏(1921~1999年),原名朱启聪,江苏南京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入伍。抗日战争时期,参加淞沪抗日别动队,曾在宝山大场和华漕镇前线作战。在从事中共地下工作中,曾两次被捕,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刑讯拷打,立场坚定,表现了共产党员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1940年起,先后任中共江苏昆(山)嘉(定)县委宣传委员、昆山县委宣传委员、苏南淀山湖工委书记,浙江慈溪三七市办事处副主任等职。1943年调上海市、江苏省上层工作委员会工作。1945年调任上海市近郊工委委员,积极筹组上海地下军(工人部队),参加武装起义,配合解放上海。解放戰争时期,先后任上海工人部队队长、山东大学文化队队长、华中局城工部第二训练班主任、江苏省徐州市工委委员、华中野战军政治部联络部特派员、江苏省无锡县工委书记,浙东游击二纵队三支队政治处主任、政治委员,浙东台西工委书记、浙东游击第二纵队政治部主任、浙江第二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等职。曾率部参加青岩、中村、洪家洋、上王岗、天台山和解放三门、绍兴等战斗,获二级解放勋章。

诸敏同志历任浙江军分区副政委、第四战车编练基地副政委、第三坦克学校政委、装甲兵科学技术研究院政委、装甲兵政治部副主任、南京高级陆军学校政委等职。而WZ522-1轮式装甲输送车的研制方之一正是装甲兵科学技术研究院。应该说,这辆装甲车运往南方,诸敏同志的牵线搭桥非常重要。

园内除了WZ522-1装甲车外,还有一架歼-5甲型夜间战斗机和一辆63式水陆坦克,这里也顺便再介绍一下这两件展品的来历。歼-5甲型夜间战斗机原来是解放军空军某部赠送给共青团苏州市委,陈列在苏州工人文化宫展出。后于1991年2月4日无偿转赠给昆山亭林园。飞机本来打算拆开后再组装,但由于昆山没有人懂飞机,便以昆山县人民政府名义请驻扎昆山的空军86481部队10余名技术人员协助,才将飞机拆卸运往昆山并安装到位,油漆一新。而63式水陆坦克是一辆退役坦克,于1992年1月13日由南京军区赠给昆山。

可以说,昆山亭林园国防教育园的建立,凝聚着多位老领导的关怀与奉献,也体验了军民关系的鱼水之情。老一辈经办者奔波筹措的苦心,令人难忘。

倔强而独特的老铁甲

在相关技术资料中,已经很难找到这种第二轮样车的只言片语,而昆山亭林园中的这辆WZ522-1装甲输送车第二轮样车实车却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这种车型的实物。由于岁月实在太久了,到地方后也基本上没有再进行过保养。在摆放在露天的二十余年间,很多设备都被人拆除或破坏。总的来说,除了拥有装甲防护的车体还较为完整外,驾驶舱防弹玻璃、车顶舱盖、乘员座椅早已不知去向,车内隔断、发动机等金属都已经完全锈蚀,一个个孔洞似乎在述说岁月的无情和人们的随意破坏。

但老铁甲是顽强的,该车仍然停放在原地,闪烁着当年老专家、老设计人员们的智慧光芒,等待着有心人的寻宝。从实地踏勘情况来看,这辆WZ522-1第二轮样车除了从车体外形上还留有一丝第一轮样车的痕迹外,基本上属于全新设计的一种新车型,在许多细节上更多的融合了旧WZ523轮履合一装甲输送车的特征。

◎ 车体尺寸和外形变化较大

相对于包头的第一轮样车,昆山亭林园的第二轮样车车体更加宽,车头更加尖锐,驾驶室正面装甲倾角更大,外形更加类似于苏制BTR系列装甲车。虽然我国在1979年后先后从罗马尼亚获得了该国仿制版本的TAB-77轮式装甲输送车和自行迫击炮变形车,但无论是WZ522-1的第一轮还是第二轮样车研制工作都早在1979年之前就完成了,因此只能说是借鉴了BTR装甲车的设计理念,使该车前部防弹设计更加合理。与第一轮样车和旧WZ523都不同的是,在这辆第二轮样车的驾驶室两侧,拥有一个尺寸超级大的三角形观察窗,让驾驶员拥有了良好的侧向视野。这比前两种车的小三角观察窗更加方便。而法国VAB、德国“狐”等轮式装甲车也采用了大面积的侧向观察窗设计。同时,从这辆车上留下的痕迹看,这个大三角观察窗与正面的风挡玻璃一样,都拥有可以向上翻起的装甲护板保护。

此外,第二轮样车的后部车体进一步加长,第一轮样车侧面只有4个射击孔,而第二轮样车侧面的射击孔和观察窗都增加到了5组。从其与车轮的位置对比来看,第二轮样车的车体进一步加长,载员数量有可能增加。不过,与第一轮样车尾部舱门两侧各有一个射击孔和观察窗不同,第二轮样车尾部没有这些设计,所以观察窗和射击孔仍然保持了全车10个的数量。

在車辆顶部,除了驾驶员和副驾驶拥有的2个外翻舱盖外,在其后的发动机进气格栅两侧还各布置了1个后翻舱盖。而在车体中部有一个被钢板密封的巨大座圈,疑似安装炮塔武器系统的。在座圈后还布置了2个向外翻的长条舱盖,这些舱盖的外形明显是使用了63式履带式装甲输送车的现成舱盖,以节省成本,保持通用性。

◎ 动力系统从前置改为中置

第二轮样车的动力系统类似于旧WZ523轮履合一装甲车,在驾驶舱后面的车体中部。其最直观的外部差别就是第一轮样车车头两侧突出的进排气装置已经不见了,而在车体中部靠驾驶员座位后部多出了发动机进气格栅。从进气格栅两侧还延伸出两个方形排气管,一直沿着车顶两侧边缘线向后伸展,直到车尾部后才转向外侧开口,发动机废气就由这两侧的方口处排出,这种将发动机进排气口都放在车顶的布局也有利于浮渡航行。

车体内部被破坏得一片狼藉,传动系统和座椅等全部不知去向,只剩下一个方向盘和仪表台。一些仪表有俄文字样,应该是试制车辆采用库存部件节省成本。而在舱室地板上笔者捡到一个废弃的TCZ继电器/电磁开关,上面的出厂日期是1970年9月。抬起头,在驾驶员右侧上方有一个三档开启机构,应该是侧面装甲护板和防弹玻璃窗的开启机构。

在驾驶室后部中间的位置有一个独立的发动机舱,位于第一、二桥中间的上方。整个发动机包裹在动力舱中,“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的毛主席语录被铸造进发动机的气缸外壳上,充满了当年的时代特征。从发动机外形看,这仍然是一种四冲程发动机。一种可能是延续使用6105型四冲程直列6缸水冷汽油机。军事网友、电动汽车媒体专业编辑宋楠则提出,还有一种可能是换装了性能更好的6135Q-1型柴油机。这是一种直列6缸12升排量柴油机,最大输出功率147千瓦,较6105型发动机性能提升显著,可以满足WZ522-1第二轮样车轮履合一行走机构的要求。

走到发动机舱后部,可以看到两根粗大的管道通过上方装甲板的圆孔通向车外。这是旧WZ523装甲车的特点,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 行动机构变化和水上行驶能力提升

该车行动机构非常独特,在结构上和第一轮样车一样取消了汽车车架,采用了全封闭、承载式装甲车体。但第一轮样车一、二和三、四组轮胎相互靠拢,二、三组轮胎轮距较大,第二轮样车则采用4组轮胎轮距均等的设计。也就是说,在第一轮样车上还能够看到35D越野卡车的影子存在,第二轮样车已经是标准的现代轮式装甲输送车外形了。当然,在网友提供的老照片中,我们还能够看到很有特色的挡泥板和侧裙板,这与包头的第一轮样车样式非常相近,这也从侧面证明了该车的身份。

该车使用了2种轮胎,最前部的第1驱动桥两侧的轮胎采用了普通的越野卡车轮胎,规格是12.00-18,比第一轮样车使用的11.00-18越野轮胎要宽一些。而第2、3、4桥的轮胎则使用了类似旧WZ523上面的那种没有标识、可以安装防滑钉的宽幅轮胎。不过这些轮胎胎纹与旧WZ523装甲车的轮胎胎纹并不一样,在每个轮胎的中心两侧,有着一道道深深的沟壑,这里应该是安装防滑胎钉的凹槽,可以安装两排胎钉。从破损的轮胎中还能够看到胎纹中加固的钢板,以提高轮胎的耐磨能力。

笔者认为,可能该车可以使用第一驱动桥作为转向桥,后面的二、三、四驱动桥驱动的轮胎可以用橡胶履带连接在一起,以提升装甲车的复杂地形通行能力。

在WZ522-1第一轮样车上是没有防浪板设计和专用水上推进设备的,旧WZ523尾部中央有一个三叶螺旋桨,提高了水上的航速,但却仍然没有车首防浪板设计。在这辆WZ522-1第二轮样车上,能够看到遗留下来的防浪板支架,而在老照片中也有防浪板的痕迹。转到车尾,会发现该车尾部两侧下方各有一个4叶涵道螺旋桨,加之第二轮样车车型更加完善,适合水上航渡,估计其水上速度要远高于前两种型号。这种螺旋桨的涵道位于车体下方,而不像后来的WZ551系列的螺旋桨是单独位于车体外侧。不过,这种内涵道螺旋桨效率不高。

◎ 对车顶大座圈的猜想

该车还有一个非常独特的地方,即在车顶中部有一个超大尺寸的座圈。虽然座圈被铁板密封,但从已经被锈蚀成千疮百孔的铁板就可以看出这是后来加上去的,与四周完好的装甲板并不是同一材质。

在WZ522-1第一轮样车和旧WZ523上,都是在车顶安装一个单人的机枪手舱盖和高射机枪座圈。而第二轮样车上这么大一个座圈,应该不是用来安装高射机枪的。因此这座圈可能是曾经考虑自行研制新型炮塔武器系统,成为轮式步兵战车或轮式突击炮。还有一种可能性是在该车基础上改进轮式自行迫击炮,这个开口就是迫击炮战斗时的舱门。

◎ 车内载员位置的推测

从该车的发动机舱两侧通道侧身走到载员舱,第一个感觉就是低矮无比,笔者基本上只能弓着身子或半蹲状态下活动。环顾四周,可以看到这种第二轮样车每侧增加的一个观察镜和射击孔正好位于发动机舱室边。在其上方每边还有一个独立的舱盖,加上地板和车体侧面的遗留物,那么就可以推测在每侧过道中会布置一个位置,乘坐步兵班的班长和副班长。由于这两个位置的设置,其实过道就失去了通行的能力,但该处座位应该采用自翻式结构,这样在步兵下车后,翻起的座椅仍然能够确保过道的通畅。

在尾部两侧可以各找到3组固定销,对应的上方也有可以打开的长条舱盖,因此可以判定在尾部两侧也有3人的固定/自翻板凳或座椅,这个位置后也对应了2组观察镜和射击孔。不安装炮塔的话,则两侧还能安放一排4~5人的自翻板凳或座椅,对应每侧的2个观察镜和射击孔。在发动机舱的背面,还能布置1个单独的位置。这样全车在装甲输送车状态的载员就可以达到17~19人,达到2个步兵班的标准,而那发动机舱两侧的位置可以分别给2个班的班长。如果是安装了炮塔的步兵战车型,载员也可以达到8人,有一个班的兵力。此时班长和副班长将只能从上方舱盖上下车,而后部6名载员可以通过大尾门上下车。

给园林的建议

无论是WZ522-1的两轮样车,还是旧WZ523,都是“二四会战”的直接产物,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首次开始研制8×8轮式装甲输送车具有极大的魄力。

从第二轮样车试验情况看,该车为今后中国轮式装甲输送车研制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诸如悬架与驱动结构等遗产更是为之后6×6、8×8驱动轮式载具提供了技术积累,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既然在上世纪90年代初这么大费周章地让这么珍贵的装甲样车来到昆山,我们希望作为管理方的亭林园公园应该承担起保管责任,把我国轮式装甲车辆发展历史留下的这一件珍贵的历史实物保存好,保护好!

最后也要衷心感谢在考证过程中提供巨大帮助的网友宋楠、钟卜、电动小小火车、GUSTAV_WANG、齐柏林的悲哀等。

猜你喜欢
轮式装甲车轮胎
轮式拖拉机前驱动桥使用调整
M2布拉德利装甲车
轮式突击炮
反欺凌装甲车
“蜂窝”住进轮胎里
大轮胎,玩起来
暴走的轮胎
车载/轮式自行榴弹炮
汽车的轮胎上为什么要有花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