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一种充满研究的教育生活

2017-05-29 17:26叶澜
教育 2017年19期
关键词:园丁工程师预设

叶澜

让教师的生活充满研究,不是指要给教师研究的项目和发表论文的地方。比如,我们提到做儿童研究、教育研究的时候,好像必须有专门的实验或者课题之类才行。实际上,我的感受是教师可以时时刻刻进行研究,课堂内外孩子的表现就是在不断向你发出信号,教师借此可以及时捕捉到他们的学习和心理状态,开展相关的教育研究。

教育生活应该成为一种有研究的生活,教师之所以产生职业倦怠往往是因为缺乏一种有研究的生活。如果研究渗透到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之中,那么他的教育生活会时时被自己的发现、被面临的问题所激发,探索着怎么往前走,忙得来不及“倦怠”。

如果教师只是重复着“推磨式”的生活,久而久之必生倦怠,没有发展就会倦怠。所以教师发展首先需要教师角色的再认识,这是教育在今天能不能更好地朝前发展的人的问题。

那么今天,教师要成为研究者,过一种研究生活,重要的是什么呢?我认为思维方式要发生变化。

思维方式是跟生存方式联系在一起的,我们长期把教师比喻成园丁,这是农业社会对教师的理解,教师的角色是给孩子施肥、除草、捉虫,孩子是农作物,教师要做辛勤的园丁,像农民一样耕作。第二个阶段我们还把教师比喻为工程师。有一句非常赞誉教师的名言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说法反映的是工业社会的思维模式。其特点是首先有清晰的目标,有预设,在制造产品的时候要先想好这个产品是什么样子;其次在过程中强调程序和规范操作;第三是结果一致,產品批量化,评价以效率和效益为重。至今,在一些教育研究报告中,我们经常能看到“程序”“高效”“操作”等字眼,从这个角度讲,教师在“设计”学生的人生。

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应该怎么来理解、描述教育呢?如果要我说,我认为要用生态的思维方式理解和研究教育。

生态式的教育是什么样子呢?简言之,第一,构成生态系统的都是有机体,每个个体是活体,是不断变化生成的;第二,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作用;第三,生态系统有内外的循环,与外环境密切沟通,交互作用。因此教育的过程可以有预设,但过程中有更多的生成和涌现,生成和涌现体现于教与学的交互作用。

这时候,教师不只是园丁,也不只是工程师,他跟学生同生共长,也是带领自己和学生一起走向更高发展水平的重要参与者、引领者、互动者。在这种生态中,学校中的教师和学生就会过上一种有生命气息的生活。这是一种因为有精神的成长而感觉到教育幸福的生活。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园丁工程师预设
《机械工程师》征订启事
Kenoteq的工程师研发环保砖块
青年工程师
我是小园丁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工程师变成“资本家”
园丁vs采花大盗
退而不休的“老园丁”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